对我个人而言,有关《Ubuntu实验室》的往事是终生难以忘却的。为什么?
记得,大约在2005年元旦过后不久,我们《Ubuntu实验室》的全体员工(共计4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曾经在福州市某宾馆餐厅“聚会”,庆贺《Ubuntu实验室》的正式成立。......2011年9月4日的中午,还是我们这4个人又相聚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内,回想《Ubuntu实验室》当年的那些往事,心情很不平静,愿意与大家分享。
《Ubuntu实验室》位于办公楼一层的一间大房子里面,面积有100平方米左右,门外挂着实验室的牌子,里面摆放着11台新购置的Dell电脑,样子相当“气派”。安装的是Ubuntu 5.0版本,全部连接成一个Ubuntu局域网,其中有一台Web服务器(LAMP架构),有一条专线链接到互联网,外面客户可以直接访问。当时实验室的网名叫“开源之声”(www.UbuntuNow.cn),在Ubuntu后面故意加上一个“Now”字(表示“现在”之意),发音听起来也很有劲。
说句实话,在那个时候,Ubuntu
5.04版本的样子“很土”,系统只有4万多个文件,汉字的“体型”也很丑陋,可是,我们自己却看不够。我记得,当时系统上面没有什么“应用”好跑,于是,我们就请别人把一套基于Windows平台的PHP人事管理系统移植过来,使其在Ubuntu
5.04平台上面运行起来,对此,我们感觉就很不错了。
现在,回想起这一切,好像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6年之前)。可以说,中国的第一个完整、纯粹的Ubuntu局域网就发诞生在这里。“开源之声”网站,每天访问人数逐日增多,后来达到了每日有200多人访问的水平。当时,我们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竟然会有黑客攻击我们的Ubuntu网站,但是,他们采用的都是攻击Windows系统的“方法”,对付不了我们的Ubuntu服务器,在外面“干着急”。
为何成立《Ubuntu实验室》?简而言之,就是要在中国讲Ubuntu的故事,与“国产Linux”对着干。现在,6年过去了,“国产Linux“到哪儿去了呢?事情的发展大出人的意料:现在,基于Ubuntu的深度Linux(中文社区版)起来了,而“国产”麒麟Linux却跑到了微软的怀抱,莫非时间在与我在开玩笑?环顾全球,放眼世界,今日Ubuntu何处不在?
说明:昨日下午,我去北京中关村海龙电脑大卖场,观看华硕平板电脑(跑Android
3.2系统),发觉其操作界面的系统布局与Ubuntu
11.10外观相比,两者极为相似,只是桌面背景的“底色”不同罢了。请见:WhitsonGordon先生于9月3日发表的文章,题为“First Look At Ubuntu
Linux 11.10 'Oneiric Ocelot'
Beta”,截图如下:
http://cache.gawkerassets.com/assets/images/17/2011/09/500x_ubuntu1110tour.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