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回避”就是有意躲开之意。有人一见“自由软件”,顿现忌讳,就绕道(回避)而行,非常滑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自由软件的第一要义就是使用自由,传播自由。对此,有人心里感到很不舒服,总是采取视而不见的回避态度。比如,Linux是自由软件,有人就是不愿意这样说。实际上,国际Linux社区的核心成员是一批治学态度十分严谨的铁杆分子。他们对市场上常见的Linux计算机感到很不满意,认为其中存在不少软、硬bugs,系统测试不够,近乎粗制滥造,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于是,在去年7月27日召开的Gran
Canaria桌面峰会(Desktop
Summit)上,有人提出一项社区开发计划,叫做“A Linux PC from the
community for the Community”,这就是所谓的“Open-PC”计划。请见:www.open-pc.com网站。说明白了,这就是由Linux自由软件社区自己动手干(包括体系设计、系统测试、组织生产)的DIY组装电脑。使用这种“Pure Linux”电脑(DIY之精品),他们才觉得心里面舒服(顺心、放心)。
近日,第一台Open-PC电脑做出来了,并且定于今年2月底向全球Linux社区供货,定价为359欧元一台(其中拿出10欧元捐献给KDE开发社区)。 这种纯粹基于自由软件的社区DIY电脑,目标客户就是Linux用户(包括Linux新手)
,操作系统采用的是OpenSUSE,当然,你换成Ubuntu操作系统也行(只是命令行多了一些)。国外媒体把这种Open-PC电脑叫做“自由软件计算机”(包括驱动程序,100%的都是自由软件)。
自由软件计算机传到我们国内就完全变味了。什么“Open-PC推出全开源电脑”,什么“全部使用免费软件”,......根本不提自由软件,根本不提自由软件开发社区,给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在我们国内,“开源”这个词汇被彻底用烂了,似乎在什么东西前面都可以加上“开源”的桂冠。尤其令人可气的是,有人把自由软件硬是说成是“免费软件”,带有明显不屑一顾的贬义。我仔细查阅了国内关于Open-PC电脑报道的原文(英文),发现中译者故意把自由软件全部翻译为“开源”或“免费软件”,尽力回避使用自由软件这个标准语汇。由此可见,国内存在一股势力极力回避、忽视甚至排挤自由软件。
实际上,国内喀纳斯自由软件专卖店(kanasshop.com)的经营思路(理念)与Open-PC计划非常一致。喀纳斯专卖店精心收集了一个自由软件“源”(容量在50GB以上),经过精挑细选,分门别类,反复测试,归类建档,现今已经推出37个特性各异的喀纳斯宝贝(淘宝网对产品的通称)。坦率地说,喀纳斯专卖店对Live启动技术进行深入钻研,不间断地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提高自启动U盘的制作水平,我都要赶不上了。后生可畏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