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自由软件(包括其概念)已经传入中国,深入人心,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自由软件有没有商业模式?存在不少说法。到底怎样?
大家知道,Ubuntu发行版就是一种自由软件包。简而言之,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传播自由,使用自由。但是,当Ubuntu的实际用户数到达某种水平时,比如,数千万以上,问题就发生了。在遍布全球的Ubuntu用户群体中,可以发现存在几种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在有关Ubuntu的安装、运行维护和高级部署方面,有着获得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假定存在这种需求的用户群体只占实际用户总体的百分之一,比如,有数十万人,商机就出现了。
实际上,在5年之前,Ubuntu刚刚诞生时,谈论对Ubuntu用户提供商业化的技术支持(或服务),那几乎只是一句空话,美好的愿望而已。那时,有人说,Ubuntu兔子尾巴长不了,因为没有商业模式。但是,Ubuntu奠基人Mark
Shuttleworth先生坚定地相信,随着Ubuntu的广泛传播,这种商业机会必定会出现。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Ubuntu的品质必须不断提升,逐渐趋向一种软件精品,为广大用户所喜爱。历史的发展事实正是如此。
经过5年来不断锻造和雕刻,如今的Ubuntu发行版,如出水之芙蓉,亭亭玉立之美女,人见人爱,尤其是Ubuntu
9.10版本。至此,典范公司(即Canonical)看出商机终于来了,于是,在今年7月31日,典范公司推出一种面向全球的商业化服务(商业运营模式),称之为“Ubuntu桌面支持服务”。这种支持服务经由电子邮件或网络电话向客户提供,分为3个等级,起价仅为55美元一年。这种服务费贵不贵呢?实际上,只要与通用商业软件的技术支持服务费一比较,你就会发现,这种定价是很便宜的。一切服务交易都在网络上进行,交易成本极低。9月3日,典范公司又推出一种针对特殊用户需求的高级服务,称之为“Premium
Service Engineer”(PSE),即为特殊用户提供一种专门指定的工程师(专人)进行个别指导服务,此举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品质。根据路透社的消息,这种PSE服务,每年收费5,000美元,相当于一个全职工程师的月工资。
至此,完整的Ubuntu商业模式终于浮出水面。典范公司,职工人数只有200来人,是全球Ubuntu开发社区的主要支持者和赞助者。仅Ubuntu全球论坛的注册人数已经超过90万人(实为907,512人),其中积极分子人数为60,896人。由此可见,典范公司目前已经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发展阶段,组建一全球性的高效技术支持服务团队已经不成为问题。Dell公司不断出品各类Ubuntu电脑,此举极大鼓舞了全球Ubuntu社区。据说,为Ubuntu的OEM预装,Dell公司给典范公司的技术服务费标准不低(属于商业机密)。大家想想,典范(即Canonical)这么小的一个公司,几年来总投入才有几千万美元,搞到今天这个模样(有模有样),典范公司容易吗?典范公司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不像是李开复的“创新工场”,那纯粹是为了上市套现抢钱,在做职业经理人的发财之梦。让人瞧不起!
注:在Windows
7正式发布两个月之前,9月4日,Dell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抢先推出两款预装Ubuntu
9.04版本的Ubuntu计算机,即mini
10v和Inspiron
15N,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不久之后,Ubuntu
9.10的U盘发行版也会随之上市(4GB,21.95美元一块)。现今,Ubuntu电脑和U盘已经不是神话。有人一听U盘(内含Ubuntu)真的要来了,就大呼狼来了,怕得要死。这种心态是十分可笑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