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U盘虽小,能当大任

(2008-07-07 09:24:50)
标签:

it

      一个小小的U盘,用它启动计算机,并不难。但是,你要把这件事情说明白,却很不容易,尤其是要面对一帮孩子们(注:这里不是指大家,而是我现在要为这帮孩子们写一份《U盘使用手册》)。昨天上午,我在北京大学第一教学楼107教室给复旦大学4位同学讲了这个小东西的用法,有感。

     前两天,我在《U盘的寿命有多长?》和《如何估算U盘的自然年龄》两篇短文中讲了一些有关U盘的基本情况,目的是想说明,当今在国际上,U盘制造业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许多大牌公司都介入其中。U盘的可靠性、品质和质量、价格和数量,在这一两年,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现在,我们可以公平地说,U盘的可用性是毋庸置疑的。

      回顾PC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PC计算机在出厂之前,预装一套操作系统,把一切安装复杂性在出厂之前全部解决掉,最终交给用户的只是一台易于使用的完整PC计算机。毫无疑问,这是微软的功绩。(自启动)U盘,别看这个很不起眼的小东西,现在所面对的局面,与此一样。

      实验证明,如果计算机没有硬盘和光驱,那么,人们容易做到:在计算机每次启动前,从USB端口,插入一块自启动U盘即可正常启动,直接进入所谓“用户桌面”。至于用户桌面出现什么,呈现什么样子,面板、工具条、按钮怎么布局,这些东西怎么向用户(设想是“小用户”,即孩子们)交代清楚,那不纯粹是技术问题,而是中学语文教员所擅长的事情。这里的问题是,相关概念和术语的引入,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孩子们能够听懂,明白,感到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可把我难倒了,一辈子在高等学校教书,可是从来没有给孩子们上过课。总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无硬盘的电脑教室,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自启动U盘来上课。上课时,要求他们“先插盘,后开机”;每当孩子们玩够了之后,在下课之前,教给他们必须“先关机,后拔盘”。学校在平日要教导学生,“U盘随身带,不可随意丢,丢掉要赔偿”。我想,小朋友喜欢不喜欢这种自启动U盘,那就要看我们在U盘里放什么内容了。

      孩子们一定会影响家长。家长必须学会按照《U盘使用手册》来配置家中计算机的BIOS,让孩子们在家中也能够顺利地从USN端口启动计算机。由此,家长们也必然会注意到这种“小东西”(即自启动U盘)的存在。 如果自启动U盘,在中小学实验成功,那么,在任何人群流动、积聚的地方,比如,公共场所,都可以进行类似的实验。自启动U盘,需要为特定人群定制,提供给潜在用户去自愿选择。用户不必关心所使用的操作系统,他们所应当关心的是:各类自启动U盘的具体用途。自启动U盘,厂家可以制作得坚固耐用,物美价廉,人见人爱。在不久的未来,自启动U盘一旦流行起来,一个专门为自启动U盘技提供术支援网站将是必不可少。

      在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不含“自主技术”的广大市场,谁都可以进来玩一把,但是,就要看你怎么玩法了。 《U盘的寿命有多长?》《如何估算U盘的自然年龄》附在本文下面,供大家参考。

U盘的寿命有多长?

      自今年3月,推出容量为16MB的U盘之后,人们对U盘给予更大的关注。今年6月份,法国Mandriva公司容量为8GB的自启动U盘问世,更加令人注目。我国境内也有动作。至此,好象U盘的前景一片光明。但是,我们要问:U盘的寿命短暂,能否担当如此大任?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弄个明白。 相对而言,

      U盘的历史并不算很短。1984年,FujioMasuoka在日本Toshiba工作期间,发现了所谓“闪存”(“FlashMemory”),同年,在IEEE大会上宣布了这一发现。Intel很有眼光,在1988年,首先推出“闪存”的商业产品。紧跟着,Toshiba在1989年推出了擦写速度更快,存储密度更高的所谓“NAND型”闪存产品,奠定了现代U盘家族的基础。U盘的结构并不复杂。U盘的记忆体是由顺序排列的一些“块”(“Block”)组成,每个“块”里面由顺序摆放的一些“页面”(“Page”)组成,样子很象一个书架,顺序摆放着许多书(即是那些“块”)。每个块里面有多少页面,这与块的大小有关。比如,512KB大小的块就包含128个页面,而此时每个页面的容量为4KB(实为4,096个字节,实际上还要加上12~16位的校验码)。数据就存储在一些块里面。信息处理时,操作的基本单元是以块为单位。对于块的操作,擦除(erase)和重写(re-write)是两个基本动作。完成一次擦除和重写操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闪存产品有所谓“快、慢”之分。一个块的擦除和重写次数是有限制的(这是一种物理化学属性的限制),称其为块的生命周期(Lifetime)。一般来说,在商业上,保证第0个块可以耐受10万次以上的擦写寿命,对而于其他的块,不能(也不必须)保证其寿命有多长(注意:存在一些实用技术来处理那些坏块)。同时,还存在一些实用技术可以大大延长块的擦写寿命。

      大家知道,仅仅是从U盘读出信息,不算对块的擦写动作,无关其寿命的长短。比如,把自启动U盘接入具有大一些内存(相对而言)的PC计算机玩游戏,随便你玩多长时间,也不会损坏U盘。只是在使用火狐3.0浏览器上网冲浪时,它有时需要记住你的网页访问历史,必须实施一定的擦写操作。照这样算来,U盘的使用寿命至少应该在十年之上。实际上,问题不这么简单。 昨天,我去北京中关村鼎好电子城拜访爱国者U盘维修中心得知,90%的U盘发生损坏不在于U盘记忆体的寿命长短,而是“控制晶振”元件被烧坏。U盘的允许工作电压在2.7~3.0V之间,插拔时极易引起电压波动,引发故障。U盘的维修原则是,如果发现某一批U盘产品的损坏率大于1%,便立即要求停产这批产品。由此看来,使用现在市场上的名牌U盘产品还是有一定的质量保证的,但是,使用要得法(经过使用培训),不能想当然。

      注1:本文参阅和引用了许多国内外有关闪存的权威性著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注2、U盘的批量采购,一定要请明白人。一般U盘销售人员,头脑稀里糊涂,他们的推销词信不得。

      如何估算U盘的自然年龄


      当今,人们对U盘并不陌生。但是,对其生命周期现象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正确的概念。比如,怎样判断一个U盘本身的年龄?注意:这里所谓的U盘本身年龄不是指U盘的实际使用时间,而是指U盘本身的自然年龄。何谓U盘的自然年龄?

      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U盘里面的记忆体(即闪存芯片)是会渐渐老化的,呈现出一条典型的下降曲线(生命周期曲线的右半部分)。U盘保存了一些重要数据,如果静置在适当环境中不去使用它,大约在十年之后,数据还能读出来。但是,如果经常性地使用它,使其中的某些“记忆块”不断地被擦写,就会出现所谓“坏块”现象。这时,U盘的存储逻辑(区分逻辑块与物理块)会自动避开这些“坏块”进行存储操作(分配到其他物理块),如同普通硬盘的处理机制。但是,U盘记忆体的整体性能还是会下降的,具体表现在U盘的读入数据速度渐渐变慢。这种读入速度的变慢现象,U盘的使用者只要留意一定会发觉的。此时,U盘用户就要注意及时备份U盘上的重要数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般来说,新购置的U盘的读入速度要快一些,比如:5MB/s,但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读入速度下降到原先速度的一半,比如,2.5MB/s,这时U盘的自然年龄就要进入“老年”。假如U盘的自然“死亡”年龄算是十年,那么,老年的U盘就算有7~8岁了。但是,这时的U盘实际使用时间很可能还不到3~4年。 本文的要点是向U盘用户表明,U盘的正常死亡是一个渐变过程,不全是突然猝死。凡是U盘突发故障不能正常读写数据即算猝死。如何避免U盘猝死,最重要的是,平日注意正确使用U盘,尤其要注意在接入或拔出USB端口时,不能使蛮力,造成电压波动,使U盘的“晶振”(“Crystaloscillator”)元件发生损坏,粗心大意不得。要破除对U盘的恐惧感,总是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它会猝死。U盘出现大故障的前夕必有先兆,比如,读入速度突然下降。在不久的将来,U盘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伴侣,对于它的“癖性”,我们不可不明白。

    (注:关于U盘的自然年龄,我是根据USB闪存的相关Wiki定义(官方解释)感悟出来的,U盘读入速度的变化是值得每一U盘用户随时关注的要素之一。U盘是有生命的,U盘是我们的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