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柳如是别传》碎感

(2019-10-08 16:00:01)
标签:

大漠霜天

陈寅恪

柳如是别传

王国维

钱谦益

分类: 读书
读《柳如是别传》碎感

大漠霜天

        早就听说过,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是陈先生的绝笔之作,也是陈先生历经十年才完成的著作。愚叟觉得:一个满腹才学、世人钦佩的大师的绝笔之作,一定是极其杰出的。
        一直很想读读,也曾数次下载过电子书,但因为读了不几页,觉得很难,就放弃了。但想读的想法一直还有,总觉得不读是一个遗憾。在放弃了数次之后,终于再次阅读。
        百代难有之国学及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缘何在目盲之际,克服诸多常人难以想象之困难,历经十年为柳如是立传,必有重要之缘由。然陈先生未明言其之缘由,陈先生之意,或许唯陈先生自知。虽有蛛丝马迹,但诸多大师学者犹未能解。
        在“缘起”中,陈先生说“旅居昆明”之时,“因得红豆”而有“笺释钱柳因缘诗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陈先生于1953年开始写作,1964年夏天定稿。大约在1943年左右,有著此之意。然亦在“缘起”中,陈先生说,其少时即读过钱谦益的诗作。或许,那时即有一定的兴趣;或许,此亦缘由之一。
        缘由不过是一个契机,或许是一个想法。人之一生,有诸多想法的,但能付诸于实际的,实在是并不多的。付诸于行动的,必定有其必要的环境、经历,以及不得不为之的必要的。
        柳如是(1618~1664),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秦淮八艳”之一,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
        人之才华,天赋是很重要的。虽说学习是可以积累的,但有的时候,真的是难以学以致之的。柳如是在二十几岁时,才华就已经很高的了。可见,天赋之重要。
        陈寅恪评价柳如是:“虽然,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而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  立之精 神,自  由之思 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柳如是别传•缘起》)
        陈寅恪对柳如是评价极高,认为是“民族独  立之精  神”,且为之“感泣不能自已”。陈先生以“独  立之精  神,自  由之思  想”之如此之高之评价之于人,或许只有两人:一是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儒王国维先生,一是柳如是。对王国维的评价,后人多以为是;对柳如是的评价,后人多有异议。
        陈寅恪把柳如是誉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认为她虽然是“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其事迹却令人“感泣不能自己”。在男人主宰一切的封建社会,柳如是却没能受到公正的待遇和评价,甚至“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为后世轻薄者岁厚诬”,而对柳如是的传闻和记载,也大多“简略错误”“多非事实”。或许,这是陈先生为柳如是立传的缘由之一。
        与陈先生一生交谊甚厚且对陈先生了解最深的吴宓先生说,《柳如是别传》“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人之喜爱之物之书之人,于物、书、人之本身之材质有关,亦于人之情感有关。物、书、(古)人,是没有情感的,情感来自于欣赏者。(古)人虽说是有情感的,但其之情感是含于古文字之中的,若没有后人的欣赏,也很难说是有情感的。陈先生为柳如是立传,或许,亦有自身情感之缘由。
        陈先生为柳如是立传,或许有柳如是对钱谦益的规劝。在时局上,柳隐是有先见之明的。钱谦益没有听从柳如是的劝告而殉节,陈先生也没有听从妻子的规劝而去小岛。钱谦益是有后悔之心的,陈先生可能也有后悔之意的。
        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之“缘起”有一诗:“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欠砍头。幸得梅花同一笑,岭南已是八年留。”对于陈先生缘何著《柳如是别传》,此诗,或许,亦应深味。
        自古及今,知人不易,知音虽万世渴求,然纵庸人也或许是没有的,更何况是才华满腹之人。一个人的诗词文赋,常常是有隐含的内心之隐秘在其中的,尤其是才华卓著之人,尤其是其之诗文之中还运用了典故;倘若不是知音,或不是才华卓绝之人,是不可能读的懂的。陈先生或许没有知音的,故不得不著《柳如是别传》。或许,活着的柳隐是不幸的,因为才华盖世,因为境遇艰难,更因为没有知音;逝去的柳如是则真的是幸运的,因为三百年后,有了陈先生,有了《柳如是别传》。或许,陈先生才是柳如是的真正知音或唯一知音。柳如是有陈先生这样的知音,或为不朽矣!
        读书人都知道,考证是最难的也是最苦的。考证之苦之难,不是深入其中者,是永远也不能体会万一的。材料不足,是难上加难。即使材料丰富,也是很难的,因为不仅需要对材料的辨伪,而且还需要在考证出的真实材料之中,准确地揣摩作者在作品中隐含的要旨,这都是极其艰难的。
        未读陈寅恪先生的书之前,只知道博学这个词语,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博学。在阅读时,可以看出陈先生之学问之精深,涉猎之广博,其考证之精、引证之博,令人叹服不已!其之考证,不仅考证柳如是之诗之尺牍之情感之经历等,还有陈子龙、钱谦益,还有宋徵璧、李存我、汪然明等,还有林尺素等,有人物之间,有时势之变等。
        一代之旷世奇才的陈先生,没有在重大的历史疑案中考证,其之绝笔,竟然考证的是,在当时及后世并不被大家所看重的柳如是。不被历代大家所看重的柳如是,恰恰被三百年也难得一有的旷世史学奇才的陈先生看重。后人有疑问,是很正常的。或许,这看似的正常,恰恰是后人的悲哀:陈先生之作,大师茫然,愚亦茫然;硕学不知其深意,愚亦不知;学者四分未明,愚九分未明。五分之别,或为天地。
        陈先生八十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是陈先生的绝笔之作,也是陈先生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著作。陈先生在学术研究考证的同时于其中也是寄托了深意的。然而,一些学者大师,或研究范围与陈先生不同,或对钱柳没有兴趣,或对陈先生知之甚浅,而对其作品是摇头的。或许,陈先生是不幸的,因为没有人真的理解陈先生的;或许,是愚叟的孤陋寡闻,也没有听说,有谁读懂了《柳如是别传》的。唯有与陈先生交谊深厚的吴宓先生是很赞赏的,并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但吴宓先生的理解,又有几人能懂,估计也是极少的。
        愚叟实在不敢说读懂了《柳如是别传》,也真的是读不懂的,但偶尔也从书中的只言片语里微微感悟了陈先生的一点寄托之意的;也偶尔有稍微懂一点或会心一笑的;只不过,实在是太少了。陈先生的一句“甚矣,读书之难也”,于愚叟之心,实有戚戚焉。愚叟实在没有想到,极其博学如陈先生者,犹有此叹。陈先生之叹,又怎不令愚鲁至极之愚叟而感慨呢!在没有读到陈先生的这句话之前,很早的时候,愚叟就觉得,读书很难很累:读不懂时,很难很累;读懂了,也是很难很累的;尤其是读史书。读书是很难很累的,或许,唯有读书者能深有体味的。
        愚叟因鄙陋愚鲁至甚,有的书,初读之后,甚觉茫然,感悟和记忆也很难说稍有一点的,更谈不上运用的;若有时间再读,或许会稍好一些的。对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愚叟虽已初读一遍,然还是很茫然的,微懂之处,可能连百分之一也达不到的。不过,愚叟觉得,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能完整地读完一遍,未曾中途放弃,哪怕是极其茫然也是进步的。如此之想法,实旷古未有之至愚者方或有之也,令人喷饭,记之,以为他日之一笑。
        (完成于2019年9月17日。读的很费劲,不懂的很多。若是纸质书,翻阅起来容易一些,可能会好一点的。读到最后,对结尾处,陈先生字斟句酌的六十四字之偈,愚叟读了数遍,依然似懂非懂的。我知道,陈先生之偈是有含义的,对其含义,我稍稍感觉到一点,但很肤浅的,可能也很不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北史碎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