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因何没有著史
大漠霜天
没有《左传》,《春秋》可能很少有人能够读懂;没有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三国志》或是令人难以读懂、或是可能文采大减,也不可能成为最受后人赞赏的史书之一,也不可能被列入“前四史”之列。
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没有左丘明的《左传》可能就没有孔子的《春秋》,没有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可能就没有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因裴松之作注而精彩,《三国演义》因裴松之的资料而令后人赞叹不已!可见,裴松之在有关“三国时期的史料”上,贡献是何等之大!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东晋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
裴松之出身于史学世家,有家世之渊源,自己的史学素养又是极其深厚。如此杰出的裴松之,却没有自己的史书。是何原因呢?
是裴松之不愿意著史,还是裴松之才能不足以著史呢?
给人作注,辨识异同,其繁琐,其艰难,可能要比自己著史更要艰难的!
裴松之活了79岁,在429年完成《三国志》的注的时候,时年57岁,距离世还有22年,完全可以自己著书的。
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才能与学识而言,裴松之著史应该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裴松之为什么没有自己著史呢?
对于裴松之没有自己著史,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能力不足,难以著史
从唐代开始,有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
读者只要细读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对以上名家之语,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评价的。
(二)已经作注,无需著史
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上使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为不朽矣。”
第一个对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整体评价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年)七月《三国志》注成奏上,宋文帝叹为“不朽”!
如此优秀之注,其成就一点也不亚于陈寿的《三国志》,甚至比《三国志》更优秀,又何须另外著史呢!
后人对裴松之对《三国志》所作之注,也是赞赏有加、钦佩无比。清人胡应麟盛赞之曰:“综核精严,缴驳平冗,允哉,史之忠臣,古之益友也。”宋文帝惊叹为“不朽”之业,实在是极为公允的。
笔者认为:有如此“不朽”之注,自然无需另外著史了!这可能是裴松之没有单独著史的原因吧!
(完成于2010年2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