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续资治通鉴之异同
大漠霜天
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之中,《资治通鉴》与《续资治通鉴》是两部涵盖中国古代史实较为全面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影响较大的两部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宋朝人。《续资治通鉴》,作者毕沅,清朝人。
一 两书的共同之处:
1 均是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与《续资治通鉴》的体裁,均是编年体。
编年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一种重要的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记载史实,是在史书编写中最早使用的方法之一。除《资治通鉴》与《续资治通鉴》之外,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左传》,也是编年体史书。
2 均是编年体史书中的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成书294卷。
《续资治通鉴》,与《资治通鉴》相衔接,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记载时间,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409年,历时二十年完成,成书220卷。
3 均不记载本朝的史实
《续资治通鉴》与《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本朝或与本朝紧密相关的历史史实。原因:①本朝人难以客观评价本朝的人物或史实,容易带有主观色彩;②为了避祸,本朝人一般不记载本朝的人物或史实。倘若记载本朝的史实,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来纠纷或灾祸。纠纷或灾祸的危害,或在自身,或在子孙。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所以,《资治通鉴》止于959年。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所以,《续资治通鉴》止于1368年。
二 两书的不同之处:
1 时间不同
《资治通鉴》记载的史实,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至959年,共计1362年。
《续资治通鉴》记载的事实,上起960年,下至1368年,共计409年。
2 卷数不同
《资治通鉴》共294卷,约三百多万字。
《续资治通鉴》220卷,二百三十五万五千余字。
3 详略不同
《资治通鉴》的史实,较为概括,也可以说是,有点过于简略,于某些史实过粗,有遗漏之感;有时,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的过于简略,让人难以明了;阅读时,或难以明白,或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为什么发生。
《资治通鉴》对历史人物的称呼,常常很简略,除第一次称呼完整的姓名外,在临近的、后面的记载,常常只称呼名,而不再加上姓。有时,阅读时需要到前面再看一下叙述的人到底姓什么,才知道具体说的是谁。
读《资治通鉴》的人,还应该阅读相关时代的历史书籍。否则,所知的历史过于概括。
《续资治通鉴》的史实,较为详细。读《续资治通鉴》的人,即使不再阅读相关时代的历史书籍,对那个朝代的史实也知道的较为详细。尤其是宋史,《续资治通鉴》对两宋(北宋、南宋)的史实记载的极为详细。
《续资治通鉴》记载的史实,详于两宋,略于辽、西夏、金、元。对于辽、西夏、金、元而言,过于简略。另外,没有当时的大理国(今天云南)的史实,只是在关于宋朝的记载中有三条关于大理国(今天云南)的记载,而且每条记载不过几十个字。对于两宋而言,过于详细,有琐碎之感。《续资治通鉴》可以别称之为另一部“宋史”,或“宋之别本编年史”。
4 见解不同
《资治通鉴》有司马光的评论。对历史上的某些史实,司马光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目的是对皇帝的治国提供一些借鉴。
《续资治通鉴》没有作者的评论。毕沅认为:读书之人,可以自己理解史实。
5 文笔不同
《资治通鉴》,文笔流畅,剪裁之功力很强,引录原文之处,远远要比《续资治通鉴》少。剪裁多,读起来,简省。但对于历史的事实,常常容易受作者观点的引导。
《续资治通鉴》,在文笔流畅方面欠佳。引用原文很多,剪裁之处很少。引用原文多,后人可以了解原来的事实过程,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自己来判定史实的是非曲直。
读奏章原文,后人可以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前人曾经转述的历史并不完全准确,前人曾经批评的“大奸”也并不如转述中的那么奸诈,其转述的忠臣,也未必那么忠诚。
狭隘、偏见、迂腐,也可以随处可见。赔款、割地、称臣、纳贡,比比皆是。
转述的历史,误人是很多的。其夹杂在历史之间的评论,过于偏执。编史者不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不是保持一种历史的公正,实在是一种遗憾!
原文,可以看出前人推崇之人,今天,未必值得那么尊重。前人贬斥之人,也未必那么可恶,依然有可爱之处。
宋史的讳语、人身攻击、党派之争,太多了!
北宋之亡,亡于主暗臣庸。即使是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名臣,其可以批评之处,也是很多的。北宋,一个软弱的王朝,一个苟且偷生的帝国。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的好:“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以此读宋史,才是正确的。
宋史的偏执,讳饰,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太多了。编史者带着一种有色眼镜,没有站在历史的高度,实在是一种悲哀!
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续资治通鉴》,不管有这样还是那样的不足,《资治通鉴》与《续资治通鉴》依然是难以替代的最杰出的两部编年体通史。
(完成于2010年6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