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何以无廖化传
大漠霜天
廖化,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没有给廖化单独立传,而是将廖化附在“宗预”的传记之后,且语句极其简略,仅寥寥数语而已。不知何故?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廖化既然为“关羽主簿,羽败,属吴”,自然应该有随从关羽征战的事迹,且有战功,但《蜀书》中,却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
廖化“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在吴国而想回到蜀国,可见廖化对蜀国的忠诚;在当时,廖化想从吴国回到蜀国,其困难一定不小的,否则,廖化不可能采取“诈死”的方式。廖化采取的“诈死”方式,吴人也不可能轻易相信的,而达到“时人谓为信然”的地步,其个中艰辛可能一言难尽。廖化对蜀国的忠诚以及回蜀所经历的艰辛,在《蜀书》中,却没有任何一丁点详细的记载。
廖化“携持老母昼夜西行”,有老母的支持,与老母一起归蜀的过程与艰辛,可能难以想象;且危险很大,随时有被吴人抓捕的可能;在《蜀书》中,却没有任何一丁点详细的记载。
廖化“以果烈称”,但,却没有任何与“果烈”相关事迹的记载。
在蜀国的后期,廖化成为蜀国的大将。在《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王平”传中,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曰: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同样作为蜀国后期的大将,张翼有单独的传记,而廖化却没有单独的传记。
廖化“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在《蜀书》中,不仅官位与廖化相同的张翼有单独的传记,就连官位不如廖化的宗预也有单独的传记,而廖化却没有单独的传记,仅仅是附在了宗预的传记之后,且记载极为简略。
在廖化的事迹中,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曰: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裴松之的注引,表明廖化还是有一定见解的;虽然廖化的见解,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在《蜀书》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廖化见解的记载。
综上所述,廖化在《蜀书》中,是应该有单独的传记的,且记载应该详细一些的。但是,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为什么没有为廖化单独立传,且廖化的传记又极其简略呢?
(完成于2012年2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