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妙笔现世情
大漠霜天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评价可谓是很高的。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其生花妙笔在记载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以极其简练的笔墨精当地展现社会的人情世态,细致入微,极其生动,令人拍案叫绝!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记载: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馀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馀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其家之长安。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堕,用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於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他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於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於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窦皇后的“泣”,是悲喜交加的“泣”,是从内心里发出的真实的情感。
窦皇后的悲哀,是真的悲哀,是对自己弟弟与自己失散多年的悲哀。窦皇后的喜,也是真的喜,是与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重逢的喜。
无论窦皇后多么地悲哀,“侍御左右”是没有什么感受的,因为窦广国不是他们的亲人。但是,皇后悲哀,“侍御左右”想悲哀却悲哀不起来,不悲哀又怕皇帝与皇后怪罪。无可奈何,“侍御左右”只能是“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侍御左右”的“皆伏地泣”,实在是一个绝佳的办法。只要“伏地泣”,皇帝与皇后就不知道“侍御左右”是真的“泣”,还是假的“泣”了。
在皇后“泣”的时候,“侍御左右”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泣”。即使实在“泣”不起来,假“泣”也是不错的办法。因此,“伏地泣”就是最好的办法了!后面“助皇后悲哀”一句中的“助”字,就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伏地泣”的目的,是“帮助、支持、为皇后的悲哀”增添一点力量,颇有点像今天的运动会上,为运动员喊“加油”的意思!
“侍御左右皆伏地泣”,也颇有点类似今天吊唁的默哀一样。吊唁的人到丧主家吊唁的时候,也是需要“哭”几声的,是表示与丧主同悲的,也是“助”丧主“悲伤”的,但实际是并不悲伤的。但是,在吊唁时,又不能表示出高兴的样子,也只能做出悲伤的样子的。所以,默哀就是最好的选择了。低头了,别人也不知道吊唁的人是真的悲伤,还是假的悲伤。真正悲伤的是丧主,就像窦皇后一样的。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
“九月甲午,奉安太宗圣容于启圣院新殿,帝(宋真宗)拜而恸,左右皆掩泣。”(《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一·宋纪二十一·咸平二年》)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红楼梦》第3回)
古往今来,世态人情颇有相似之处!《续资治通鉴》与《红楼梦》的妙笔,均与《史记》相似。
司马迁洞悉世态人情,熟知皇帝与皇后身边“侍御左右”生存的小心翼翼且胆战心惊,不得不看皇帝与皇后的眼色生活。“伏地泣”,何其经典之妙笔呀!岂止是皇家,平常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司马迁,观察细致入微,用词精当贴切,以极其精炼的笔墨生动地揭示出世态人情与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令人钦佩!司马迁实在是大家呀!
(完成于2010年7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