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的不足之处
大漠霜天
在我国古代史书中,《续资治通鉴》是继《资治通鉴》之后,最重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一部影响极大的编年体通史。
《续资治通鉴》为编年体的宋辽金元史,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409年史事囊括其中,为后世史家的必备之书。作者是清朝的毕沅。
《续资治通鉴》,在史学界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说的;对它的赞颂之词,也是很多的,笔者不想一一列举。笔者也认为《续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书,而且是一部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史书。
但是,笔者在阅读《续资治通鉴》时,觉得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 史事不全,遗漏过多
《续资治通鉴》虽然被称为是一部涵盖“宋辽金元”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但是,关于辽、西夏、金、元史事的记载是很少的,或是一笔带过,或是片字皆无。即使写了辽、西夏、金、元的史事,也是极其简略的。有时,还是因为与北宋、南宋有关,才写上了一点点。
《续资治通鉴》不仅对辽、西夏、金、元的史事记载的很少,对当时大理国的史事(共316年),记载的也是极少的。这不能不说是《续资治通鉴》的一个遗憾。
大理国(主要疆域在今天的云南等周边),为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后晋天福二年(937
),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
大理国很早就归属了中国,也是今天中国的组成部分之一。也许,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把大理置于自己的疆域之外,《续资治通鉴》也没有对其316年的历史有什么记载。《续资治通鉴》仅仅是在与宋朝相关的史事中对大理有了极少的记载。
在《续资治通鉴》中,对大理的记载一共只有三条,每一条也就几十个字。
对北宋与南宋的史事,记载的是极其详细的,颇有繁琐之感。假如说“《续资治通鉴》是另一部《宋史》”,不仅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2 轻重失衡,偏重宋纪
《续资治通鉴》共220卷,409年的历史,宋纪就占182卷,元纪只有38卷。在宋纪的182卷中,对辽、西夏、金的史实记载,与宋朝相关的有记载,而且很简略;与宋朝无关的,记载的极少。
3 详略失衡,难称通鉴
对北宋、南宋史事的记载,过于详细;对辽、西夏、金、元的史事的记载,则过于简略。对史事的这种详略失衡的记载,是难以称之为“通”鉴的。
4 主从不当,以从为主
《续资治通鉴》以宋朝为主,详细记载的史事也是宋朝的,而以辽、西夏、金、元为略。
按照历史,宋朝在当时是附属于辽、夏、金、元的,并称臣、割地、纳币、进贡、接受封号等。因此,《续资治通鉴》应该以辽纪、夏纪、金纪为主,而不应该以宋纪为主。
5 资料粗糙,剪裁不当
《续资治通鉴》对很多的史料不加剪裁,近似于照搬照抄,导致很多粗糙的资料进入史书。
在《续资治通鉴》中,“宋纪”每卷的时间,最短的是一个月,最长的是四年多。
①“一个月”:“卷一百四,尽一月”,共1卷。
②“两个月”:“卷一百三,尽二月;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共3卷。
③“凡二年”:“卷六十九、七十一、八十、八十五、八十六、一百二十六、一百三十一、一百四十、一百四十三、一百四十四、一百五十、一百五十三、一百六十三、一百六十八”,共14卷。
④“凡二年有奇”:“卷七十七、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四、八十九、九十四、九十五、一百二十八、一百二十九、一百三十九、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七、一百六十四、一百六十五、一百七十一、一百七十六、一百七十七、一百八十”,共18卷。
⑤“凡三年”:“卷九十二、九十三、一百二十七、一百三十、一百五十一、一百五十二、一百五十四、一百五十五、一百五十八、一百六十九、一百七十三”,共11卷。
⑥“凡三年有奇”:“一百五十六、一百五十九、一百六十、一百六十一、一百六十二、一百七十、一百七十二、一百七十四、一百七十五、一百七十八”,共10卷。
⑦“凡四年”:“卷九十、九十一”,共2卷。
⑧“凡四年有奇”:“卷一百七十九”,共1卷。
《续资治通鉴》的其他卷,记载的时间从“三月、五月、六月到一年、一年有奇”等。
两宋(960—1276),一共316年,《续资治通鉴》中“宋纪”有182卷,对宋朝的史事的记载平均不到2年的时间,就有1卷。
《续资治通鉴》中,“元纪”共38卷:
①“凡一年”:“卷二百四、二百五”,共2卷。
②“凡一年有奇”:“卷一百八十四、一百九十、二百二、二百一十、二百一十一、二百一十三、二百一十四、二百一十五、二百一十七、二百一十八、二百一十九、二百二十”,共12卷。
③“凡二年”:“卷一百八十七、一百八十八、一百九十一、一百九十六、一百九十七、二百、二百一十二”,共7卷。
④“凡二年有奇”:“卷一百八十三、一百八十五、一百八十六、一百八十九、一百九十二、二百三、二百一十六”,共7卷。
⑤“凡三年”:“卷一百九十四、二百一、二百六”,共3卷。
⑥“凡三年有奇”:“卷一百九十三、一百九十八、一百九十九”,共3卷。
⑦“凡四年”:“卷一百九十五”,共1卷。
⑧“凡五年”:“卷二百九”,共1卷。
⑨“凡六年”:“卷二百七”,共1卷。
⑩“凡七年”:“卷二百八”,共1卷。
元朝(1271—1368)共97年,《续资治通鉴》中“元纪”38卷,平均2年多,就1卷。
就发生的历史史事来看,在元朝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情,按年数平均起来,可能要比宋朝多的多的。但在《续资治通鉴》中,《元纪》的卷数之所以少,或者说对元朝史实的记载过于简略,其一可能是因为资料丢失的过多了,其二可能是剪裁不当。
6 转述过多,评论过少
在形式上,《续资治通鉴》没有像《资治通鉴》那样采用“臣光曰”的评论形式。
在《续资治通鉴》中,尤其是“宋纪”部分,有些史实,在今天看来是很错误的,在清朝时,也不可能认为是正确的,但作者在叙述时,或是未作说明,或是没有评论。
编写者可能因为避祸的原因,或是不愿意评论,或是不想评论,或是想由读者自己得出对史实的看法。因此在叙述史实时,尽可能地保持历史的原貌。这个出发点固然是很好的。
但是,编写者在字里行间也依然暗含有一定的评论的;暗含的评论,有一些是不太恰当的。
《续资治通鉴》的编写者生活在清朝,可能有畏惧“文字狱”的原因,因而没有采用像《资治通鉴》“臣光曰”那样的评论形式,来点明编写者对某些史事的观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续资治通鉴》在某些历史事件上,作者的观点很不明朗。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续资治通鉴》的艺术魅力。
7 叙述平实,文采欠佳
较之于《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的叙述平实、文采也稍为逊色;个别叙述之处,还有相互矛盾或漏笔之处。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毕沅作《续资治通鉴》,同是一样的体裁。《资治通鉴》,百读不厌。《续资治通鉴》,读一二次,就不愿再读了。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十七遍,很多人读《续资治通鉴》往往连一遍也不完。
《续资治通鉴》的艺术感染力不如《资治通鉴》,除去恰当剪裁史实资料之外,文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8 名为通鉴,史实稍少
《续资治通鉴》虽然号称是继《资治通鉴》后的一部“通史”,但是在记载的史实中,略去了“明朝”部分。虽然略去“明史”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就任何一个角度而言,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续资治通鉴》虽然有以上的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也可能是吹毛求疵,但在我国古代的史书中,它依然是继《资治通鉴》之后,一部不可多得的、值得一读的、优秀的编年体通史。
(完成于2010年6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