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亡于唐玄宗
大漠霜天
一般认为:唐朝的灭亡是被朱温建立的梁朝取代后才灭亡的;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唐昭宣帝,唐朝亡于唐昭宣帝。
笔者认为:朱温建立的梁朝取代了唐朝,应该是唐朝最终灭亡的标志。唐朝的灭亡应该是亡于唐玄宗,而不是唐昭宣帝。
理由如下:
一 信用宦官
“初,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天后虽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时,嬖倖猥多,宦官七品以上至千余人,然衣绯者尚寡。上(唐玄宗)在藩邸,力士倾心奉之,及为太子,奏为内给事,至是以诛萧、岑功赏之。是后宦官稍增至三千余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绯、紫至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开元元年》)
“自是宦官势益盛。高力士尤为上所宠信,尝曰:‘力士上直,吾寝则安。’故力士多留禁中,稀至外第。四方表奏,皆先呈力士,然后奏御;事小者力士即决之,势倾内外。”(《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开元十九年》)
“高力士承恩岁久,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之为兄,诸王公呼之为翁,驸马辈直谓之为爷,自李林甫、安禄山辈皆因之以取将相。其家富厚不赀。于西京作宝寿寺,寺钟成,力士作斋以庆之,举朝毕集。击钟一杵,施钱百缗,有求媚者至二十杵,少者不减十杵。”(《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天宝七载》)
自唐玄宗之后,唐朝的历代皇帝均受宦官的挟制,皇帝难以独立行使职权。宦官,在唐朝初期,即使在武则天时期,“宦官亦不用事”,但从唐玄宗开始,宦官的势力开始膨胀。人数增多,品级提高,权势增强,连将相都可以决定。
宦官的代表:高力士,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仇士良等。宦官的势力之强,不但可以决定将相,甚至可以决定由谁来当皇帝。
可以说,唐朝实际上亡于宦官,而宦官势力之强起源于唐玄宗。
二 喜爱靡靡之音
“旧制,雅俗之乐,皆隶太常。上精晓音乐,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又教宫女使习之。又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礼部侍郎张廷珪、酸枣尉袁楚客皆上疏,以为:‘上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尚朴素,深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上不能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开元二年》)
陈后主有名曲《玉树后庭花》,唐玄宗有名曲《霓裳羽衣曲》。
杜牧《夜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有“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陈后主因沉迷于靡靡之音而荒废政事,最终亡国,唐玄宗也因沉迷于靡靡之音而荒废政事,渐渐造成国家混乱并最终因“安史之乱”而丧邦。所以说,唐朝亡于唐玄宗。
三 尚边功
“春,正月,辛丑,凉州都督王君綽破吐蕃于青海之西。……上由是益事边功。”(《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开元十五年》)
从此,唐朝开边拓土的战争接连不断,导致国困民疲。历史上,任何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唐王朝也没有例外。因为唐玄宗的“尚边功”,造成了节度使的兵权过重,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卢龙节度使,拥有唐朝一半以上的兵力,而且是精锐之兵。
唐王朝亡于“安史之乱”,而造成安禄山一人拥有唐朝一半的精兵,其原因就是唐玄宗的“尚边功”。
四 奢侈
“宇文融性精敏,应对辩给,以治财赋得幸于上,始广置诸使,竞为聚敛,由是百官浸失其职而上心益侈,百姓怨苦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开元十七年》)
“上以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壌,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天宝八载》)
“时诸贵戚竞以进食相尚,水陆珍羞数千盘,一盘费中人十家之产。”(《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天宝九载》)
“户部郎中王鉷,志在聚敛,以有籍无人者皆为避课,按籍戍边六岁之外,悉徵其租庸,有并徵三十年者,民无所诉。上在位久,用度日侈,后宫赏赐无节,不欲于左、右藏取之。鉷探知上指,岁贡额外钱帛百亿万,贮于内库,以供宫中宴赐,曰:‘此皆不出于租庸调,无预经费。’上以鉷为能富国,益厚遇之。鉷务为割剥以求媚,中外嗟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天宝四载》)
自古以来,每一个王朝的灭亡,多数就是因为“奢侈”。帝王一旦“奢侈”,就开始横征暴敛,百姓也因君王的残酷剥削而难以生存,不得不奋起反抗。唐玄宗的“奢侈”,使得“百姓怨苦之”、“
中外嗟怨”。所以,唐玄宗的“奢侈”是唐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 不用忠言
“张九龄固争曰:‘(安)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上(唐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竟赦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开元二十四年》)
“自是有言禄山反者,上皆缚送之,由是人皆知其将反,无敢言者。”(《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天宝十三载》)
不纳忠言,是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而且毫无例外。唐玄宗因不用张九龄的忠言,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也因此而衰弱并渐至最终灭亡。唐玄宗逃难逃到蜀地后,才明白了张九龄话的正确。所以,唐玄宗的“不纳忠言”是唐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 任用奸佞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开元二十四年》)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开元二十四年》)
“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倾巧善事人,人多誉之。上(唐玄宗)左右至平卢者,禄山皆厚赂之,由是上益以为贤。”(《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开元二十九年》)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为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天宝元年》)
“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其奸恶。”玩弄手腕,最终“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天宝六载》)
“李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义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至是,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天宝六载》)
“五月,乙卯,赐安禄山爵东平郡王。唐将帅封王自此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天宝九载》)
弃忠用佞,是历代王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一个王朝,有一个奸臣,就有可能亡国。唐玄宗竟然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宇文融、王鉷等奸臣,唐王朝不灭亡又怎么可能呢?
七 荒废政事
“上(唐玄宗)或时不视朝,百司悉集林甫第门,台省为空。”(《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天宝六载》)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天宝十一载》)
荒废政事,委政事于奸臣,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这样做而不灭亡的。唐玄宗就是如此治国的。
八 宠幸外戚
“以贵妃姊适崔氏者为韩国夫人,适裴氏者为虢国夫人,适柳氏者为秦国夫人。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为姨,出入宫掖,并承恩泽,势倾天下。每命妇入见,玉真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三姊与铦、錡五家,凡有请托,峻于制敕;四方赂遗,辐辏其门,惟恐居后,朝夕如市。上所赐与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天宝七载》)
外戚干政,是历代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玄宗不但不抑制外戚干政,而且极为纵容,造成了“凡有请托,峻于制敕”的局面。唐朝的灭亡,与唐玄宗纵容外戚干政有很大的关系。
九 安禄山反后
“太原具言其状。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天宝十四载》)
“高仙芝之东征也,监军边令诚数以事干之,仙芝多不从。令诚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桡败之状,且云:‘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上大怒,癸卯,遣令诚赍敕即军中斩仙芝及常清。”边令诚诬斩封常清后,又斩高仙芝,“时士卒在前,皆大呼称枉,其声振地。”(《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天宝十四载》)
唐玄宗西逃,“食时,至咸阳望贤宫。”“日向中,上犹未食。”“众皆哭,上亦掩泣。”“有老父郭从谨进言曰:‘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是以先王务延访忠良以广聪明,盖为此也。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平。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唐肃宗至德元载》)
“上皇(唐玄宗)思张九龄之先见,为之流涕,遣中使至曲江祭之,厚恤其家。”(《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唐肃宗至德二载》)
安禄山反后,唐玄宗依然不信,并且还因谗言而惨杀良将,这从正面证明了唐玄宗的昏聩之深。
安禄山反后,在流落的途中,老父郭从谨的进言,从侧面证明了唐玄宗的昏聩之深。
安禄山反后,唐玄宗想到了张九龄的远见卓识,泪流不止,并派宦官到张九龄的墓地祭奠张九龄。倘使采纳张九龄的建议,怎么可能流落蜀地呢?唐玄宗的后悔,再次从侧面证明了唐玄宗的昏聩。
唐玄宗的昏聩使唐朝由盛转衰并一蹶不振,终至灭亡。
十 后世评价
“上(唐宪宗)问宰相:‘玄宗之政,先理而后乱,何也?’崔群对曰:‘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分也。’”(《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元和十四年》)
较之于当代的评价,后世的评价,因站在历史的高度而更全面、更公正一些。崔群的回答,不但证明了唐朝的灭亡是因为唐玄宗弃贤用佞,而且证明了唐朝是亡于唐玄宗。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皇帝,有以上的任何一件错误,都极有可能把自己的国家葬送,更何况每一件错误都犯了呢?
一般认为:一个朝代的灭亡,是那个朝代的最后一个皇帝,或被杀,或被禅代。
笔者认为:上面的观点,当然是正确的;但是,那只是一个朝代灭亡的标志而已。实际上,一个朝代的真正灭亡就是那个朝代的丧失了真正的权力的时刻。在丧失了真正的权力后,虽然那个朝代的皇帝以及国号还存在,但只是名存实亡而已。
古人云:“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已发。”
笔者认为:唐朝的灭亡,不是亡于唐昭宣帝,而是亡于唐玄宗。
(本文完成于2010年2月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