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中的言论与评价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目录与前言
大漠霜天 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关于《论语》……………………………………………
第二章
孔子对弟子的评价
第一节
德行方面
(一)颜渊
…………………………………………………
(二)闵子骞
………………………………………………
(三)冉伯牛
………………………………………………
(四)仲弓……………………………………………………
第二节
言语方面
(一)宰我
…………………………………………………
(二)子贡
…………………………………………………
第三节
政事方面
(一)冉有
…………………………………………………
(二)季路
…………………………………………………
第四节
文学方面
(一)子游
…………………………………………………
(一)子夏
…………………………………………………
第五节
其他弟子
(一)公冶长
………………………………………………
(二)南容
…………………………………………………
(三)宓子贱
………………………………………………
(四)漆雕开
………………………………………………
(五)申枨
…………………………………………………
(六)樊迟
…………………………………………………
(七)公伯寮
………………………………………………
第三章
弟子对孔子的评价
(一)曾参
…………………………………………………
(二)子贡
…………………………………………………
(三)颜渊
…………………………………………………
(四)陈亢
…………………………………………………
第四章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
第五章
孔子对文学(音乐)的评价……………………………
第六章
孔子世家及译文…………………………………………
第七章
孔子谈学习与修养……………………………………
第八章
弟子谈学习与修养……………………………………
第九章
孔子谈君子……………………………………………
第十章
孔子的生平与家世
一
孔子的的生平与家世…………………………………
二
孔子的教育生涯………………………………………
第十一章
孔子的弟子名单……………………………………
第十二章
仲尼弟子列传及译文………………………………
前
言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热爱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人!
他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他的言论影响了一个民族两千五百多年,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他对社会的看法奠定了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很多准则至今还行之有效。他的很多话,早已经成为了格言,已经滋养、至今还在滋养并将永远滋养着中华民族。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价值,我们至今无法估量,也实在难以估量。在他所处的时代,他是杰出的,一直到今天,他仍然是无比杰出的。对中国而言,孔子是杰出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中国人能够像他一样影响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对世界而言,他仍然是杰出的;西方各国为向中国学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而纷纷办起的“孔子学院”,目前,中国已与51个国家建立了123所“孔子学院”。还有很多国家正在向中国申请开办“孔子学院”。
孔子是政治家,他对政治的见解极其深刻,他执政的效果明显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治理鲁国一年“鲁国大治”。他的政绩,因而被谗言诋毁,不得不被迫离职。
孔子是思想家,他的思想理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无比杰出。
孔子是教育家,他的教育成绩和教育理论是众所周知的。他的“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至今依然被人们遵循。
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无论统治者对他是赞扬还是诋毁,他和他的思想都始终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自汉至清两千年,《论语》是读书人求试做官的必修课本之一,成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渗透到政教体制、民间习俗和心理习惯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博学多才,时人称之,“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后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其间,孔子一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甚至被当时一些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家。实际上是因为孔子的才华过高,受到了当时人的嫉妒和谗言的诋毁而没有得到重用(《史记•孔子世家》)。自孔子去世后,“鲁国就开始祭祀,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史记•孔子世家》)”。
王朝历代更迭,少则几年,多则数百年,然而灭亡后就没有再恢复的。然而,孔子去世后,却代代兴盛。崇则兴,抑亦不衰,万世景仰,自混沌初开至于今日,及孔子者尚无一人。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后世敬仰孔子,皆认为孔子是我国教育的开创者,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孔子当时教授的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最全面最先进的文学与科学的学科,孔子的教学水平也是当时最杰出的。这完全表明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都是很突出的,在很多行业上,孔子都有很突出的贡献。
对孔子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的认识,我们也存在过许多的误区。歪曲者有之,曲解者有之,诋毁者有之,绞杀者有之,神化者有之,明褒暗贬者有之。然而孔子就是孔子,儒学就是儒学,雨后必有晴空。孔子不因别人的过度推崇而高不可攀,也不因别人的肆意歪曲而暗淡无光。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即使跨越千年,他的观点依然熠熠生辉,他的远见卓识依然令人佩服,他对人类的贡献依然存在。今天不仅仅中国在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孔子,而且世界许多国家也都在研究和学习孔子。今天,世界上已经有51个国家开办了123所“孔子学院”,学习孔子及汉文化。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悲哀。骄傲的是,我们拥有这样杰出的文化和这样杰出的文化伟人。悲哀的是,我们对孔子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与文化的传承,实在是少之又少。
《论语》只有12700余字,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在治学、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等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概括地说,它对后人的启发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论语》作为儒家的思想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4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还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希望建设的正是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其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的精辟言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孔子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同时,孔子很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三,《论语》当中还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这些言简意赅的话,都堪称至理名言。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当成座右铭。以上的三方面的内容都散见在《论语》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论和评价之中,编者大漠霜天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这些零散的言论集中起来,进行分类,使选修者对孔子的思想和言论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对《论语》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较之《论语》,编者大漠霜天做的工作虽然是很零碎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进而提高学习者的古典文化水平和自身的修养。
另外,孔子不是一个神,他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富于感情的人。无论是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还是在周游列国的旅途中,孔子的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他会生气地斥责大白天睡觉的学生“朽木不可雕也”,也会对他欣赏的学生如颜回连连称赞,对他不以为然的举动,他会“莞尔而笑”。笑过之后,又连忙解释“前言戏之耳”被人误解时,他也会急得指天发誓。
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意是说他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向学,三十岁时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建立,四十岁时不再困惑,五十岁时明白了命运是怎么一回事,六十岁时听到任何话都能平心静气,七十岁以后,更能够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规矩。在这里,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现在人们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就是由此而来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努力地学好孔子的思想和文化,利己,利人,利社会,利国家,利民族。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许多名言,时至今日,对人们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古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话,虽然这话里是夸张了一些,但也恰恰表明了孔子及儒家文化对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们的心灵也愈益无据无依的今天,以孔子及其《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会给人们一丝心灵慰藉。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赵普出任宰相时,有人说他只读过《论语》,宋太宗问他是否如此,赵普并不隐瞒,并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于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就流传开来。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虽然“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有些夸张,但精读细研这一千古不朽的名著,一定能使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用“登堂入室”来表明一个人在某方面学有所成。孔子的《论语》以及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至今还尚未“登堂”,更谈不上“入室”了。“城外荒郊静空林,无风无雨亦萧森。古道漫步抬眼望,依稀似见仲尼门。”(大漠霜天《读〈论语〉有感》)我深知:我在《论语》方面的研究较之别人,差距依然很大,但我一直在努力,而且我对孔子非常钦佩,对《论语》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热爱之情依然不减。
本书的编者是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论语》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而编写的,并不是对《论语》的完全照搬。编者选取了学生最关心也是最困惑的如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两千多年前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的解答,这个解答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依然是最行之有效的解答。本书所选的几个角度力图既关注学生的现在又关注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够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供一点帮助,就是编者最大的欣慰!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资料,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本人学识浅陋,书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欢迎大方之家和广大爱好者批评指正!
使用建议:本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册,每册用18学时。每册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必修与选修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以期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编者 大漠霜天
2007年6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