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那会儿,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现在还记得特别清楚:“孩子不止是国家的希望,更是你们父母的希望,更是自己的希望。”特别感谢那位老师在我们这么小的年纪就说这样的话,虽然当时不懂,但现在想起来,总应该知道面对生活,自己要抱有一颗感恩的心。
孩子是希望,可就在七十年前,中国这片土地上,那些叫做希望的东西被惨绝人寰的日本侵略者杀戮着,践踏着,他们来不及闪耀生命的光芒就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于是整整七十年后,我们面对那场灾难,肃然的沉思着,反省着,警惕着。
今年有许多表现南京大屠杀那场浩劫的电影,有已经上映过的,有正在赶拍中的。这种作品,我都很当回事儿的去看去关注,想让自己了解更多历史真相。比如《南京》这样的纪录片,或者陆川的《南京!南京!》这样的文艺巨作,包括李缨用八年解密拍摄的《靖国神社》,这样一种在小众文艺圈口碑很好的电影。可我观看之后,总觉得缺失了什么很重要的东西。这些对当时大格局的历史背景给予探索和主观批判的影片太多了,那种燃烧民族烈火,背负道义仇恨情绪的作品太多了。而我们当今这个年代,最需要的,是通过历史影片看到希望,看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依旧坚强的温情,看到互助和充满希望的感动,而不是血性四起的屠杀和滔滔不绝的批判,这些已经过时了。我们需要希望,需要一部带给我们希望的影片。
于是我继续寻找,继续等待。最近我忽然发现,电影《黄石的孩子》已经剪辑完成,正送往广电总局审查,并且即将在明年3月全球公映。这样一条消息使我忽然兴奋起来,不仅是因为该片好莱坞片方的投资背景,强大的主创阵容和制作班底。最为重要的,是该片以真实的民间事件为剧本素材,将电影内容元素集中在保护孩子的主题上。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下,这些幼小的生灵如何穿越战火纷飞的家乡,绽放希望?好莱坞的导演与演员如何诠释这样细腻真切的情感?周润发作为片中的主要演员,怎样把把握连接中西方文明的脉搏?我们通过这样一部《黄石的孩子》,能否体会到其他“南京”影片中少有的那种温情和希望?我自己是充满期待的。
后来我看了许多关于《黄石的孩子》的报道,我很惊讶于,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竟然有影片可以抛开繁重的战争主题,而将主要表达的情感始终维系在孩子身上,这样独到的电影,让我怎么不关注呢?影片以历史真实事件为基础,将故事的地点锁定在冰天雪地的黄石山区,以年轻的英国记者乔治·霍格的角度切入,讲述他帮助一名澳大利亚护士丽带领60多名中国孤儿沿着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历尽艰险,越过雪山来到沙漠的边缘逃避战火,沿途中他们遭遇各种琐碎的问题,文化的诧异和政治上的分歧。但他们却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影片也始终没有离开拯救中国孩童,抓住希望的主题。
二战中抗日题材且具有宏大战争场面的国际化商业大片并不多,而且影片是以战争中孩子们成长的经历为主线,具有非常显著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情感路线,这样的电影佳作,更是不可多得。《黄石的孩子》影片题材独具匠心,片中的黄石本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长江流域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二、三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毫不逊色于黄河文化的长江文化。而当时英国记者乔治·霍格千里护送中国儿童的事情,也被当地传为悠远流长的佳话。
多年来,我们观看的抗战影片、反应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历史作品并不少,无论是早年吴子牛导演的《南京1937》、香港牟敦芾导演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还是这两年的《东京审判》《张纯如》《南京》或者正在拍摄的《南京!南京》以及《南京浩劫》,更多的都将焦点放在了庞大宏富的历史主题,还有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和历史争议上,即便是对真相的探索,也都抱有强烈的民族情绪。而像《黄石的孩子》这样一部充满温情并极具人文关怀价值的电影,则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动。使我们学会对生活抱有感恩的心,对生命的态度更加热诚且充满敬意。
七十年前,南京的三十万无辜同胞,惨死在日本军国的枪口、刺刀之下。如今,硝烟已散,孤魂化为白骨,然而,那一段惨痛的教训,却应该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永远的痛。我们不难想象,浓浓硝烟弥漫在天空之中,空气里充斥着刺鼻的血腥味。那些妻离子散的家庭,那些流离失所的孩子,那些刚刚降临这个世上,就惨遭野兽践踏自己生命的幼小生灵,他们在那样一个丧失人性的年代该去向谁诉哭?他们是我们的希望,可我们曾就这样被人掐断过希望吗?因此《黄石的孩子》给你这样一个警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孩子对生命的权利,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和权利阻碍他们绽放希望的光芒。而影片平和深重的叙事风格,以及真实事件改编、充满人性关怀的历史角度,再加上周润发、杨紫琼,以及五大国际电影制片人阿瑟·科恩、威廉·舒茨科尔、罗异、乔纳森·斯旦门、马丁·哈葛门联手打造主创阵容,其中阿瑟·科恩更7度获得奥斯卡奖,是唯一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名的外籍制片人。片中男主角乔治·霍格由在《碟中谍3》和《赛末点》中有优异表现的好莱坞小生乔纳森·莱斯·梅耶斯担任。女主演拉达·米契尔曾主演伍迪·埃伦的《双生美莲达》,并曾和约翰尼·德普合演《寻找梦幻岛》。这样无可挑剔的制作班底,如此感人真切的人文主题,在南京大屠杀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怎能错过这样一个救赎心灵,感恩生活的机会?面对孩子清澈明亮的眼睛,重新走进那段残酷的岁月,我们将会拾起可能丢失许久的感恩之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