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之教育秘笈》连载(68)独孤求败的武学三境界

标签:
金庸独孤求败神雕侠侣境界 |
分类: 拾贝斋 |
独孤求败的剑冢中,埋着三把宝剑,刻着三句话,代表着他武学修为的三个境界。
第一把是青光闪闪的紫薇软剑,剑下石头上刻着:“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代表武学第一个境界:仗利剑,以刚猛凌厉的武功与河朔群雄一较雌雄。
第二把是黑黝黝的无锋重剑,重达七、八十斤,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像半个圆球。剑下的石刻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代表武学第二个境界:举重若轻,以拙胜巧。这样的武功可以横行天下了。
第三把是已经腐朽的木剑,旁边刻着:“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代表武学第三个境界:举轻若重,以无剑胜有剑。这样的武功可以无敌于天下。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提出了干事业、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只有经过排除干扰,立志高远的第一境界,和孜孜以求,无怨无悔的第二境界,才能到达豁然贯通,顿悟大道的第三境界。
无论是练武功、做学问还是干事业,道理都是一样的,都必须要有理想和目标,只有朝着理想和目标不畏困苦,努力拼搏,才能有所成就。
模仿先贤,东施效颦,下面谈谈笔者关于读书的三个境界。
关于读书,于丹女士曾说过一须话:“我把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这种阅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
同样的,易中天先生把读书分为“谋生”和“谋心”两种,他认为,为“谋心”而读书,是为了给心灵寻找寄托与安慰,为“谋心”而读书才算是真读书。
读书或许还可以分为读有用的书和读有趣的书,对于教师而言,有用的书如教材教参、专业书籍、教育教学理论、管理理论、哲学、科学、美学、史书等。有趣的书,如小说、故事、人物传记、笑话、散文、随笔等。
窃以为,读书的第一个境界应该是“博”,即博览群书。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不管是谋生的还谋心的,都要广为涉猎。因为,不同的书籍给人不同的智慧和启迪,“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读书的第一个境界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书读得广博,积累才能厚实。
读书的第二个境界是“薄”。所谓“薄”,就是要静下心来读书,把书读薄,提炼核心知识、内容和思想,并把书中的核心思想、内容、知识,内化到自身的思想和知识体系中来。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有用的书需研读。有用的书往往难懂,非细读、精读、研读不可。需夜深人静时,焚香而读。读这种书的方法有二,一是琢玉式阅读,即由泛读而细读、而精读、而研读。就像雕刻璞石一样,把里面的玉精雕细琢成属于自己的工艺品。二串珠式阅读,即直接研读再回读,先逐句逐段地研读,由句而段,而章,而篇。然后回读,获取每一章节里的珍珠,并连珠成串。
有趣的书要联读,有趣的书往往明白易懂,极具趣味性,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吸引人静下心来读书。时时可读,处处可读,可在闹市读,可在厕所读,可把盏读,真可谓是悦读。读这种书心情愉悦,但也不可读后一笑置之,需要联想和联系,既跃读。可天马行空,任思绪飞扬,联想生活,联系工作,则会有共鸣,有迁移,有借鉴,有启示。
读书的第三个境界是“厚”。就是通过读中写,在写中读,使读薄的书再增厚。在读书的时候记笔记,并根据读书的感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视野和视角,思想和见解,写读后感,写随笔,写评论。在写的时候更需要阅读,围绕写作主题的阅读,会使写的观点更加明确、思想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翔实、逻辑更加清晰。如此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不但使阅读更加广博,而且逐渐精深,不但能胸罗万象,而且能下笔千言。最终能使所读融会贯通,进而能创作新篇。这就是把读薄的书再读厚。
金庸:《神雕侠侣》,892页,广州出版社,2015。
王国维著 周锡山编校注评:《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127页,上海三联书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