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眼货”
(2010-09-08 07:31:03)
标签:
器物仿品釉面官窑瓷休闲 |
漫谈收藏系列之“一眼货之说”
自古到今,我们在鉴定文物时主要靠的是“眼学”,也就是用眼睛去观察,凭眼力看真假,凭经验断对错,这是近千年来一直沿用的鉴定手段,目前仍在使用。
有些古物由于年代久远,器身上充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有老味,有残破,有包浆土沁,有宝光,于是这些东西外表苍老,必定是老货,一眼就可看出。这就是古玩行中常用的一句术语“一眼货”。
这种一眼货大部分为传世之物,特别是晚清,民国居多,因为年代不甚太远,而且传世器物多,容易对比,价格又不贵,这批东西在一般收藏人眼里比较容易识别,专家在鉴定时也比较肯定,敢下定论,说对说错问题不大,反正大路货,价值不高。
然而对一些高古瓷,五大名窑之品,元青花,明宣德,永乐,洪武瓷,以及成化斗彩,万历五彩这些价格较高的明代瓷器,清三代官窑瓷器,比较稀缺的名品名瓷,珐琅彩瓷,这类藏品如果摆在博物馆,没有人敢说它们对错,假如来源于民间,在鉴定时一些专家就狐疑了,有所顾及,不管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只要价贵的就不敢轻下结论,哪怕有些器物特征明显,无论是器型,纹饰,胎釉,工艺,款识都符合,也属于“一眼货”就无从下手了,不敢说对,生怕断错,只能说为“仿品”,有的器物是传世的,平时碰碰撞撞,留下了使用过的痕迹,这类器物表面老道,特征也对,于是这类货应该没什么问题,比较认可或基本认可。
还有一部分器物来源于最近几十年的出土之物,俗话说“生坑”,这批器物有的长时间埋在土中,浸泡在水中,釉面的釉色有的也变了,有的釉面斑驳,布满土沁,有出土痕迹,这部分传世瓷品也是“一眼货”,从外表就可以看出器物时代特征明显及出土特征,比较能肯定,
但有一部分为“窖藏之物”或没有浸泡在水中或埋在土地里的墓葬之器,虽说也是古物,但由于没有受到外界的侵蚀,器物保存完好,釉面光亮如新,没有土沁,更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唯独使人感到不一样的是釉面的光泽,这是自内泛出的宝光,一种柔和的,温润似玉的感觉,这种光不刺眼,也不是做旧而形成的苍白死光,但这些器物一般专家是不敢下定论的,原因很简单,太完美太新了,遇到这类器物他们就无法相信自己的眼力,认为是“一眼货”,大部分被判为“仿品”。
对于民间来的高档藏品,特别是那些稀有品种,如五大名窑,元青花,一些完整的明代瓷,斗彩瓷,以及清三代官窑,珐琅瓷,在一些专家的眼中民间不可能有如此精美昂贵的器物,这种东西只能出现在博物馆中,时代瓷器都应该是破残的,于是也有了“破大明”这个雅称。
假如你拿出一件汝瓷,官窑瓷之类的高档瓷让专家鉴定,或拿出一件明宣德青花五彩官窑瓷,成化斗彩精品,必定说仿品或高仿无疑。笔者曾拿出一件宋官窑贯耳瓶和一只洪武釉里红大盘给权威专家观看,所谓特征很明显,应该属“一眼货”之列,但专家端详了几分钟后,所下的定论仍是“仿品”,原因是太完美了,这么昂贵的东西怎么会流落在民间?要价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那?不可能?只能定为仿品,而且是“现代高仿”,因为档次高,“高仿”名称比较符合,
综合上面所论述一眼货之说也並不完全可靠,有的一眼货可以定论,有的一眼货就不敢下结论,有的一眼货表面特征明显,有的则不一定表现在外观上,传世有磨损的是一眼货,完美无磨损的就不是一眼货?这种结论与鉴定人的水平,眼力,经验,看的多少,和对实物的分析是分不开的,能一眼看出真假这说明有眼力,有水平,但一眼看不透的也不一定是仿品?还需进一步观察分析,从各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特别是购买的价格,有的真品比仿品还便宜,高仿一个也起码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元,但假如你用很低的价格将其买下,这就需要考虑价格因素,价格之差,由于一些低价之物大多从民间收来,有的是出土之物,低价之物不见的没好东西,只要东西对,特征是一眼货,就值得买下。看来这“一眼货”之说,其中还大有学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