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柏棣泊崖
柏棣泊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13,456
  • 关注人气:1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理学知识点3

(2010-02-27 16:21:12)
标签:

文化

管理学原理作业

一、结合自身体验谈什么是管理

(一)管理的涵义

管理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具、不是目的。

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即正确的做事。

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即做正确的事。

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

低水平的管理表现在:

1、无效率(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

2、无效果(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

3、牺牲效率的效果

4、特征效果的效率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管理活动)

管理产生的两个条件:二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和共同的目标。

管理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3、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4、管理的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5、管理工作的普遍性

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无论它在何处,所履行的职责有内在共同性。

组织的类型,如企业、政府部门、学校。

组织的规模,如小公司与大公司。

组织中的层次,基层、中层、高层。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所占比例分别为:

基层管理者15%、24%、51%、10%;

中层管理者18%、33%、36%、13%;

高层管理者28%、36%、22%、14%。

6、管理与经营

(三)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在所有者意志、上层建筑、社会文化。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到目前为止,管理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回答。因为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分分秒秒都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因而不存在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规律。

二、评价你所在组织领导者的领导艺术

领导者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领导艺术。

(一)能够做领导的本职工作。

领导的事包括决策、用人、指挥、协调和激励。这些事都是大事,但不是都应由领导者来做。应该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授权而为,把握“例外原则”。

(二)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意见。

领导者在行使指挥和协调的职能时,必须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决策等信息传递给被领导者,才能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为了进行有效的领导,领导者也需要了解被领导者的反应、感受和困难。面对面的交谈是深入了解下属的较好方式。

(三)能够争取群众的信任和合作。

平易近人,不耍态度,不讲无原则的话,不随便表态。信任下属,分工授权后不随便插手干预。主动征求并采纳下属对工作的意见,有利于增近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在政治、思想、业务、生活等方面关心他们。为下属提高思想业务水平创造条件,不怕他们超过自己。领导者既要团结一批同自己亲密无间、命运与共的骨干,同时也要注意团结所有的职工,对于同自己意见不一、感情疏远或反对自己的人,领导者绝不可视为异己,另眼看待,加以排斥,而应关心和尊重他们,努力争取他们的友谊和合作。

(四)能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科学地组织管理工作,合理地分层授权,腾出时间来做真正应该由自己做的事。记录自己的时间消耗,从而找到合理利用自己时间的措施。学会合理的使用时间,提高开会的效率。

三、联系实际谈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及其对组织变革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既可对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也可能对后者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能满足职工在正式组织中很难得到的心理等方面的需要。

(2)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精神,促进正式组织的稳定。

(3)非正式组织成员在工作上相互帮助,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4)非正式组织为了组织群体的利益,往往会帮助正式组织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二)非正式组织对组织变革的影响(消极作用)

(1)当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会束缚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

(3)非正式组织会造成一种抵触变革的惰性。

(4)非正式组织极易滋生谣言,传播流言蜚语,干扰正式组织的工作。

(5)多个非正式组织之间产生冲突,会对组织产生不良后果。

1、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正式组织力图利用职工之间的竞赛以达到调动积极性、提高产量与交谈的目标,而非正式组织则可能认为竞赛会导致竞争,造成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不和,从而设法阻碍和破坏竞赛的展开。

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有些人虽然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但非正式组织一致性的要求可能不允许他冒尖,从而使个人才智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组织的贡献不能增加,影响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

3、非正式组织的压力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这并不是因为所有非正式组织的成员都不希望改革,而是因为其中大部分人害怕变革会改变非正式组织赖以生存的正式组织的结构,从而威胁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四、谈谈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对现代管理的借鉴意义。

(一)科学管理

主要思想:

1、科学管理的目的。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科学管理的原则。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额。二是科学的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提高工人素质。三是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管理者与管理对象高度统一起来。四是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职能区分开)

3、作业管理。

(1)为作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在泰勒看来,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适合于他,就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

(2)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采用科学的方法能够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和作业环境等进行改进,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标准的作业条件。

(3)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它包括三部分:一是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材料。二是差别计件工资制。三是“把钱给人而不是职位”,即工资是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人的工作类别支付。

4、组织管理。

(1)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泰勒认为,劳动生产率不仅受工人的劳动态度、工作定额、作业方法和工资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管理人员组织、指挥的影响。为此,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

(2)职能工长制。这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在泰勒看来,一位“全面”的工长应该具备九种品质:智能;教育;专门的或者技术的知识,手脚灵巧和有力气;机智老练;有干劲;刚毅不屈;忠诚老实;判断力和一般常识;身体健康。要找到一个具备上述三种品质的人并不太困难,但要找到一个能具备上述七或八种品质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使工长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还必须把管理的工作再加以细化,使一个工长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

(3)例外原则。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也就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比如有关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

5、心理革命。

泰勒认为,真正的科学管理和只追求效率的一阵风式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在于雇主和工人之间都必须进行一场“心理革命”。这场伟大的革命就是双方把注意力从分配剩余的问题上移开,转向增加剩余上,以友好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共同使剩余额猛增,以致工人工资和制造商的利润都大大增加。

代表人物:泰勒,亨利·甘特,福特,吉尔布雷斯夫妇等。

借鉴意义: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使管理成为科学的一次质的飞跃。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1、泰勒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从本质上讲,科学管理理论突破了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延续的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是将人从小农意识、小生产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社会化大工业生产的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

2、科学管理理论提出的有科学依据的作业管理、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职能分工、劳资双方的心理革命等,为作业方法和作业定额提供了客观依据,使得劳资双方有可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成果来协调双方的利害关系,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科学管理运动加强了社会公众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经营管理的科学研究,其后的运筹学、成本核算等,都是在科学管理理论的启发下产生的。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主要思想:

1、管理是经营的六项主要活动之一。

2、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1)分工:用同样的劳动得到更多更好的成果。

(2)权力和责任:凡行使职权的地方,就必须建立责任,责权对等。

(3)纪律:纪律严明是有效开展组织活动的必要保证;纪律作为对协定的尊重,必须做到使劳资双方都清楚明了、并为双方接受。

(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接受一个上司的命令。

(5)统一领导:对于同一目标的活动只能在一个领导人和一项计划的指导下进行。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前提:二者一致。

(7)人员的报酬。要求:一是劳资双方满意,二是能激发热情,三是公平。

(8)集中:权力的集中或分散无所谓好坏,只是尺度问题。

(9)等级制度:下级服从上级(一般不能违反,但应与保持行动迅速相结合“法约尔桥”)

(10)秩序:“有其位,在其位”。

(11)公平:主管人员对其下属应仁慈、公平,才能使下属表现出热心、忠诚。

(12)人员的稳定: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

(13)首创精神:鼓励、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使组织充满活力。

(14)团结:交流有助于团结,禁止滥用书面联系的方式。

借鉴意义:

1、法约尔对管理“普遍性”的设想述是管理思想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法约尔提出,管理是可以应用于一切事业的一种独立活动。

2、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这一理论作为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党派的理论基础,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进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

主要思想:

提出所谓“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核心是设立公职,权力的承袭通过职位,而不是依靠世袭或个人魅力。

韦伯的理想官僚组织模式特征:

1、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

2、组织的结构是层级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3、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然后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

6、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

借鉴意义:

韦伯对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的描绘,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这是他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作为韦伯组织理论的基础,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韦伯从事实出发,把人类行为规律性地服从于一套规则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他认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的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没有它们,将无从判断组织性行为。这些规则对行政人员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自己的行为受其制约,另一方面他们有责任监督其它成员服从于这些规则。

韦伯理论的主要创新之处来源于他对有关官僚制效率争论的忽略,而把目光投向其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与可靠性。韦伯这种强调规则、强调能力、强调知识的行政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现在管理理论界普遍采用的高、中低、三层次管理就是源于他的理论。

行政组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进程,韦伯的理论行政组织体系自出现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已经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虽然不是管理思想的全新开创,只是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但其思想对研究现代组织行为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五、简述决策的程序及其影响因素

(一)决策的程序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

决策者必须知道哪里需要行动,因而第一步是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实际状况和所想要状况的偏差提醒管理者潜在机会或是问题的存在。评估机会和问题的精确程度有赖于信息的精确程度,所以管理者要尽力获取精确的、可依赖的信息。

2、识别目标

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想要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因为它们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根据时间的长短可把目标分为指导战略决策的长期目标、指导战术决策的中期目标和指导业务决策的短期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

机会或问题识别出来以后,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备选方案可以是标准的和显明的,也可以是独特的和富有创造性的。

4、评估备选方案

确定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确定最优的方案。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以及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排序。

5、作出决定

在仔细考察事实并获取足够信息的基础上最终选择最好的方案。

6、选择实施战略

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一是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保证方案的正确实施;

二是确保与方案有关的各种指令能被所有有关人员充分接受和彻底了解;

三是应用目标管理方法把决策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执行个人;

四是建立重要的工作报告制度,以便及时了解方案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7、监督和评估

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形势可能发生变化,而初步分析建立在对问题或机会的初步估计上,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同时,连续性活动因涉及多阶段控制而需要定期的分析。

 

(二)决策的影响因素

1、环境。首先是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其次是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也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2、过去决策。多数情况下决策是对初始决策的完善、调整或改革。过去的决策是目前决策的起点;过去方案的实施,给组织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变化,进而给“非零起点”的目前决策带来影响。过去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过去决策与现在决策的关系情况。

3、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喜好风险的人通常会选取风险程度较高但收益也较高的行动方案;而厌恶风险的人通常会选取较安全同时收益水平也较低的行动方案。

4、伦理。决策者是否重视伦理及采用何种伦理标准会影响其对待行为或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决策。

5、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影响组织成员对待变化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决策者及组织成员对方案的选择与实施。在决策过程中,任何方案的选择都意味着对过去某种程度的否定,任何方案的实施都意味着组织要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6、时间。美国学者威廉·R·金和大卫·I·克里兰把决策划分为时间敏感型决策和知识敏感型决策。时间敏感型决策需要迅速作出决策,而知识敏感型决策通常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决策。

 

 

阅读链接:    革新化滞  你好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