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长江日报 7月31日的报道。
我讲了一个半小时,报纸不可能全登,能摘出这么多已经相当不错了。
感谢长江日报和爱上层楼读书会,感谢余会长,以及各位记者和工作人员。
http://s16/middle/4e8479e0xc6325b613a9f&690
华姿的读书生涯:生活就是用来爱的
记者余晓春
实习生许馨尹 熊丽玲
http://s5/middle/517cf0abtc61a5474f674&690
“爱读书,更爱人生;爱写作,更爱世界……”上周六,“当代散文十家”之一华姿,做客本报“爱上层楼“读书会,与60多位书友交流阅读与写作感悟。
以下为华姿讲述实录:
诗到散文:理想与恩典
说实话,我现在看到“读书会”三个字就感到特别亲切,就像看到老朋友似的。因为我们省作协也有一个“我们爱读书会”,我是会长。“我们爱读书会”和“爱上层楼读书会”有一个共同的“爱”字,所以我很高兴来参加这个活动。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书对我写作的影响。我从1981年发表第一首诗,到现在已经30
年了。这30年的写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恰好是三个十年。1981年到1991年,主要是写诗,也写点小说。发表第一首诗的时候是18岁,放现在就是少年作家。1984年在《诗刊》发表组诗《月亮湾的女儿》。
那时候有两个诗人的作品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另一个是法国诗人弗朗西斯·雅姆。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我当年并没读懂,我当时20多岁太年轻了,我是把他写给神的情诗和颂诗,当成写给人的情诗和颂诗来读的。雅姆的诗就像野地里的百合花一样质朴,他能从身边那些最平凡的人和事物中发现美和善。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写作心得:你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跟你精神气质相通、天性相近的作家,让他的作品做你写作上的引导者。
1992年到2002年,我主要是写散文和随笔。我为什么会突然放弃写诗而转写散文随笔呢?这跟美国作家梭罗的一本书《瓦尔登湖》有关。我1985年就读了《瓦尔登湖》,当时它还是一本寂寞的书。直至1991年秋天我重读徐迟老师翻译的《瓦尔登湖》,忽然被震撼了,发现散文原来可以写到这样的程度,这样丰富,这样辽阔,这样深远。于是就决定写散文。当然这期间我还读了《梭罗文集》、《爱默生文集》。之后,又读到周作人翻译的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发现原来随笔可以写到这样的程度。所谓草子,就是草稿草纸随手写的意思嘛!一些随手写下的文字,竟然成了传世经典,这让我很惊讶。
清少纳言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女作家,距今已经有一千年了,但是我读《枕草子》的时候,感觉那些文字仿佛是刚刚写下的,那么新鲜,那么清新。你看了她的文字就会想,哦,生活就是用来爱的,人就是因为爱才活着的。我觉得这一点特别能满足我们当下很多人的需求。
事实上,很多好书,都属于散文随笔的范畴。比如说傅雷的《傅雷家书》、爱默生的《自然沉思录》、奥古斯丁和卢梭的《忏悔录》、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等,甚至庄子的《逍遥游》和《圣经》里很多篇章,都是很经典的散文随笔。
从2002年开始,我才真正开始这种更宽泛意义上的大文学写作。这个阶段的转变跟我的阅读也是有关系的。但这种影响主要是观念上的。从这个时候起,我的表达方向和写作理念,变得更明确。比如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有光明和对光明的追求,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罪有黑暗,但同时有恩典。托尔斯泰在他的写作中表达了一种绝对的理想,虽然这种追求是失败的;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写作中,表达了一种绝对的恩典。
受这些大师作品的影响,我试图在我的作品中,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诠释这种普适性的理想和恩典。
读书之意,安身立命
读书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说实话,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不好的影响是,不大喜欢跟人交往呀,比较清高呀,尤其年轻时还比较自大呀!所以,现在读书要活读,不能读成书呆子,不能把自己读成没用的人。当然主要是好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2003年的时候,我写了一本传记《德兰修女传》;前年,我写了另一本传记《史怀哲传》。写传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生活被影响的过程。德兰修女有一段流传很广的名言,我摘录与大家分享一下: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成功。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这段文字曾经深刻地感动过我,也激励过我,在我感到委屈、不被理解或善意被误会的时候,这段话都安慰过我帮助过我,我希望也能帮助你们。
写《史怀哲传》,我花了将近3年的时间。我能把这本50多万字的传记写完,本身就受到史怀哲精神的一个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史怀哲是一个罕见的全面发展的伟人,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他觉得自己之所以有所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坚持。他30岁学医,38岁去非洲。他刚到非洲的时候,是在一间别人废弃的鸡舍里看病,连一间草屋都没有。但当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医院已经有了60多幢房舍。其中大部分都是他亲手建起来的。白天他是医生,是建筑师,是泥瓦匠和木匠,但到了晚上,他就变成了艺术家和学者。他的著作大部分都是在晚上的时间里完成的。每天写一点,天天坚持。史怀哲关于幸福权的思考,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史怀哲认为:幸运者必须向不幸者伸出援手,这是幸运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再就是托尔斯泰给我生活带来的影响。托尔斯泰在后期基本停止了小说写作,到71岁的时候,他为了筹集资金帮助一批重洗派信徒脱离沙皇的逼迫移民加拿大,才写了《复活》。但是他倡导并实行的托尔斯泰主义失败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说:“不是因为我不想,而是因为我不能。”(央视前段时间放过一部电影《最后一站》,就是写这段历史的。)为什么不能?因为人性是有局限的,不可能达到至善。如果人性没有局限了,那就不是人了。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就写过一句话:人类迈向至善的脚步真是缓慢啊。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这一点对我生活影响很大。我认识到,追求完美实际上是一种骄傲,是对造物主的不满,也是对自我的一种高估。我觉得我们看清了这一点,起码会生活得更放松、更自在、更和平。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对一个作家来说可能是为写作服务。但对于更多不写作的人呢?我想读书应该就是帮助我们怎么做人、怎么生活?怎么在这个世界上安生立命?怎么活得更清醒、更有智慧、更美、更有爱?这才是读书最根本的意义、价值和目的所在。
深阅读、浅阅读:还是要啃书
平常生活中,我主要还是读自己喜欢的书。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特别纵容自己的。不管这书获多大的奖,销路多好,如果不喜欢,我不会读。反过来,我如果喜欢,即使这书默默无闻,我也读。只有读自己喜欢的书,才能触动你、引发你的思考,在情感上和观念上产生共鸣,获得滋养。当然,我也不排斥畅销书,只要是我喜欢的。比如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关于“爱与契约”的问题。为此,我专门写过一篇读后感,收在《在爱中学会爱》这本散文集中。
我读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看书。我对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主要是社科类)和思想,都会有一种好奇。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好奇心而读书。
还有重要一点,我喜欢“啃书”,也就是读对自己来说有难度的书。在读书的问题上,我觉得现在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放弃有难度的深阅读,提倡轻松的浅阅读。比如,互联网阅读带来的碎片阅读。我不反对互联网阅读,相反,我也经常在网上读东西,但我觉得必须要有节制。如何把互联网的浅阅读与纸质的深阅读、精阅读结合起来,如何安排一个合理的比例,这很重要。再比如,好好的一部名著,你让孩子直接读就完了,非要编写一个缩写本和简写本。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可以把一本书流畅地读完,但害处是因为阅读没有难度,所以孩子不动脑筋不思考了。史怀哲在他的《文明的哲学》里曾说:“人类的思考力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你不思考,或者思考力很低,那么你的文明程度也不会高。
现在大家还啃不啃书?网上有个调查,说现在很少有人有耐性能读完一本40万字的小说。一本巨著,首先字很多,很厚,你得有耐心把它一点一点啃完。这就需要坚持,一天啃一点,半年或一年过去,你把它啃完了,你肯定有收获,你肯定成长了,因为里面有很多营养你吸收了。2006年我有一个体验: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啃完一套《新约注释》。读完后的感觉就是4个字:眼前一亮。因为许多疑惑都找到了答案,许多问题都解决了。
接下来,因受“爱上层楼”读书会之约,我向书友们推荐几本经典书。什么是经典?美国诗人范多伦曾说:“经典就是一本一印再印的书。”这个说法我比较认同,和畅销书是两个概念。根据这个标准,我推荐几本。
《唐诗宋词选》:你若要了解什么是最美妙的汉语,在这本书中都可找到。我的桌上永远放着这本书,你干任何事累了,翻一翻它,就是很好的休息。
《沉默》:如果你对日本当代文学有兴趣的话,除了读村上春树外,最好再读一读远藤周作的这本《沉默》。现在市面上能买到他的两部长篇《沉默》和《深河》。远藤周作临终前,特别嘱咐家人将这两本书放进他的灵柩。
《忏悔录》:在西方文化史上,有三大忏悔录,一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二是卢梭的《忏悔录》,第三部就是托尔斯泰《忏悔录》。这是西方文明的财富,它应该属于全人类。
《卡拉马佐夫兄弟》: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曾要她的学生分三个阶段来读,本科时读《罪与罚》,硕士时读《白痴》,到读博士时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因为这本书很精深,要“啃”。但我认为喜爱读书的人都有可“啃”。
用大爱去做小事
●现场对话
记者余晓春
实习生徐雅丽陈思君
书友:我做事总是思考很多,总是爱纠结,请问这样好吗?
华姿:人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读书。我也是很纠结,我皱眉头就是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就会泄露你内心的秘密。有句话叫拿得起放得下,我却是拿得起放不下。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好,这可以帮助你思考,让你内心丰富。试想一个大大咧咧的作家如何写出细腻的心理活动呢?
书友:我是专程从孝感赶来参加读书会的。我有一个疑惑,普通人的经济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的时候,人在忙忙碌碌之中爱是否会被漠视了?
华姿:按照你的逻辑,那是不是富人比穷人更有爱心呢?德兰修女说:“用大爱去做一些小事。”我们的经济条件可能不是很好,但是我们可以用爱去做一些小事,还可以去爱身边的人啊!爱与贫穷和富有是没有关系的。
小书友:华老师好!有什么书值得我们小朋友“啃”呢?
华姿:现在有很多名著的缩写本。如果你要读名著,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名著啊,你不要读缩写本。缩写本是对阅读的伤害,你直接去读原著就是“啃”。
微博网友:在散文创作上如何在原有水平上有质的提高?创作的质量是否是数量的积累?
华姿:你不要今天写些这个,明天写些那个,这样没有什么作用。一定要抓住某一点,在这一点上进行深入思考。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住了两年多,回来后才写了《瓦尔登湖》。写作有时候需要停顿,需要思考,需要积累,这样才会有质的提高。当然写作技巧也很重要。如果你的写作技巧已经很不错了,而散文品质并不高,那么就要补充你的思考水准、观念认识,你的散文自然有一番新的境界。
书友:我的亲情、友情、爱情都蒙上了金钱的铜臭味,在这种状态中我如何激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呢?
华姿:灵感这个东西很玄乎,我不认为有灵感存在。所谓灵感我觉得你不去写总是没有的。你刚开始下笔的时候可能觉得很艰涩,脑子里很空白,可能你在写的时候灵感就像一只小鸟一样飞来。你不可以等着灵感出现。
详情请看:http://e.cjn.cn/cjrb/html/2012-07/31/content_5042726.htm
讲座视频网址:http://bbs.cjn.cn/read-htm-tid-2185288.html
另记:
1、在周六下午的活动中,让我觉得自己不配的事有一件:
书友“心随流水”在讲座开始前,为听这场讲座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离开村庄,去大海遨游——初读华姿》,又写了一首诗歌:《在爱中行走——献给华姿老师》。讲座结束后,他又专门写了一篇听后感:《读书,引领心灵走向生命的深处——再读华姿》。当然,这些我都是事后才知道的。那两篇文章其实是刚刚才看到的。
这既让我感动,更让我惭愧——觉得自己不配呀!
2、让我感动的事有一件:
签名的时候,书友某某先生(忘记他的名字了,当晚回家后都记得的,实在抱歉)拿了一本《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来让我签名。这本小诗集是1985年由南方青年诗丛以民间出版的方式出版的,距今已有27年了。老实说,这太让我惊讶了。我说,这都是文物了,你从哪弄来的?旁边的人替他回答说:他花50块钱淘来的。
而当年只需花0.25元就能买一本。
这是典型的8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产物,现在不会有人再以这种方式出这么小的诗集了,所以,在前些年的时候,中国社科院文研所有个学者就专门搜集过这种民间出版的诗集。
不管他是花了“巨资”淘来的,还是他保存至今的,我都非常感动。
3、让我郁闷的事有一件:
每次媒体让我荐书和谈书,每次我都会谈到《圣经》——既然是要我推荐我喜欢的书,或要我谈对我的人生和写作有影响的书,我当然要谈《圣经》嘛,因为这是事实呀,我必须说真实话呀。但每次报道出来的时候,凡与《圣经》相关的都被拿掉了,或大部分拿掉了。这次也是。老实说,这让我很郁闷。当然这跟媒体的各位亲们无关。但写到这里,还是想弱弱地拜托一句:不要那么敏感好不?再开放一点好不?
4、让我有点小遗憾的事有一件:
虽然带了相机,但一张照片也没拍。于是在回家的路上,自拍了一张,算是纪念——等以后的以后的某天翻看博客,就知道7月28日这天下午,额——是这个样子滴。呵呵。
http://s5/middle/4e8479e0xc6324515cb44&690
肿么觉得有点像杨紫琼呢?有人小声地说。哈哈。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0ZH00SIGG.gif
这是“心随流水”的那首诗,存在这里,谨以此表示对他的感谢。
认同他的这句话:“青春和爱情,只是你爱的起点……因为有一只手伸向你,牵引你……”
至于诗中的溢美之词,本人都当不起,权当鼓励。
在爱中行走——献给华姿老师
文:心随流水(网名)
我没有见过你,不知道你人有多美
那些清丽透明的句子告诉我,你的心有多美
“华姿”——单听这名字,
是有花样的姿态、花样的颜色、花样的芬芳
你一定是一位女性
如诗如画
有着爱人般的柔情,有着母亲般的慈爱
“感激青春”,那风染云饰的青春呵
如花般美丽,却必须告别
这是华姿的退场,优雅而决绝
“一切都将成为亲切的怀念”
青春和爱情,只是你爱的起点,只是你出发的村庄
因为,有一只手伸向你
牵引你向善,向爱,向着光明,向着远方
你走在朝圣的路上,怀着一颗谦卑的心
用接纳和容谅,面对一切苦难和阻扰
还有什么值得留恋
那些头衔,那些身份,那些荣耀
时间不会留它很久
你用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自然赋予的一切
就算是一颗露珠,奉献自己,润泽泥土
用如花的心境,对着太阳微笑
你反省着,你洗濯着,自洁着,修炼着
像德兰修女一样,“在爱中行走”
像史怀哲一样,做一位敬畏一切生命的人
你知道,你必须走出村庄,走过河流,走向大海
只有那里,才有丰富而广阔的水域
只有那里,才有更加高远而蔚蓝的天空
亲爱的华姿老师啊,读着你清澈的句子
如临涓涓清流,总想探寻来处与归属
你时而疏离时代,回归本真
试图解释什么,又轻灵离开
你在引导,也在独白
却始终赞美生命,为爱祈祷
当我离开你的意境,一片清辉的月光
淡淡的,在高山之巅
也在幽僻的角落
神啊,我怀揣着从你而来的爱
在黑夜里,期待着黎明的来临!
2012年7月28日,【爱上层楼读书会】第22期读书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