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享:华姿新作《唯独这样的人》已然上市

(2012-01-07 18:45:57)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讯、活动

之前曾有朋友留言问:《唯独这样的人》是一本什么书?很抱歉当时没有回答。那么现在来回答您应该也不算晚吧?呵呵。《唯独这样的人》是一本传记,是关于阿尔伯特·史怀哲博士的一本传记。我个人觉得,到目前为止,在有关史怀哲博士的中文传记中,《唯独这样的人》应该是最全面最好读的一本。(有自吹之嫌疑哈,呵呵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0EN00SIGG.gif)。 在这里贴一下书封、“引言”和“后记”,跟弟兄姐妹们和朋友们分享。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85ZH00SIGG.gif

 

http://s10/middle/4e8479e0gb5eded4c9a59&690

 

 

 

引言

   

   我们的老爸爸死了

196594深夜,90岁高龄的他,在非洲兰巴伦的一间小屋里,安然辞世。

    翌日凌晨,他的那只塘鹅还没开始啼叫,亲爱的上帝的钟声就敲响了,紧接着,麻风村的钟声也敲响了。然而,这不是安歇的钟声,这也不是做礼拜的钟声。这是报丧的钟声。短暂的静默后,近处的村落里响起了咚咚的鼓声,远处的村落里也响起了咚咚的鼓声。在茫茫的水与郁郁的丛林之间,这咚咚的鼓声反复诉说的却只是那一句:“我们的老爸爸死了。”

他躺在一个简朴的棺材里下葬。经他医治而痊愈的病人们,以及从奥格威河的两岸赶来的黑人们,一边把油棕榈的枝子撒在他的棺木上,一边流着眼泪颂赞:“他是我们的爸爸。他是我们的父亲。”

他们把他葬在医院附近的一棵棕榈树下——他夫人的墓旁。10年前,当他年届80岁的时候,站在京斯巴赫开花的葡萄园里,他曾说:“如果我在这里蒙神宠召,我想躺在家乡的公墓里,和村民一块安眠。但如果我死在非洲,我就一定要葬在兰巴伦。长眠于归去之所,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大地全都是神的赐予啊!

国际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亨利·杜南,是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杜南先生为人类的和平事业献出了全部,墓碑上却只写着一句话:一个单纯的基督门徒。

他的墓碑上也没有任何墓志铭,只画着两个简单的符号:+O

+代表着基督之爱,“O意味着天下一家。

两个符号合在一起,则表示,他渴望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践行基督之爱。

 

唯独这个人

    他是医生、他是牧师,他是学者、他是教授,他是思想家、他是演奏家,他通晓农学、人类学、热带植物学,他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他是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他还是建筑师、园艺师和修理匠,他还是农夫、木匠和泥水匠,他还是饲养员、兽医和工头,他惟独不是“知识分子”——那种除了空谈,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肯做的知识分子。

有一次,他要把河边的木头搬到防雨的地方去,他就招呼一个黑人男子:朋友,能帮我搬一下吗?那位毕业于当地教会学校的年轻人答道:我是知识分子,我不做那样的事。他就笑了,说:恭喜你,我一直想成为知识分子,却没有成功。”

他在基督福音的基础上,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并以罕见的力量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学说。他以活出来的善,以爱所实行的信,成为上帝之爱最有力的实践者之一。

他被称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他被称为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还被称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

最卓越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他是我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像他这样理想地集善与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发现过。

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而他便是一个真正善意、献身于世的人。

 

为了人而成为人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2412

29岁的时候,他在欧洲的学术界和音乐界已经声名鹊起,然而,他却打定主意要做基督的那一粒麦子。因为在那个恬静的秋日早晨,他清楚地听见了那声音:你来跟从我。

只为自己活着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共同背负世界的烦恼与重负”——这是最高意义上的使命。人性最深刻的本质在于爱。而爱,就要行动。因此,他在心里回应那声音:主啊,我就来。

他要去非洲,他一定要去非洲,为那些需要人的人们而成为人他要在那片荒僻、落后、甚至黑暗的原始丛林里,把所信的经由日常生活表现出来他要做那一粒麦子,那一粒藉着死而结出许多子粒的麦子。

为此,他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放弃他深爱的研究、写作、布道,以及演讲、演奏,以及他的独立——他将失去所有的经济来源,完全倚赖资助为生。然而,结果却全然相反。在50多年的服务生涯中,他非但没有失去所有,反而在已有的基础上,又获得很多。他原以为,他会在遥远的原始丛林里被这个世界遗忘,宛如滚落在床底的一枚硬币。然而,结果却全然相反。他非但没有被这个世界遗忘,反而成了这个世界的一盏明灯。

因为上帝要把那自高的人降为卑微,却高举自甘卑微的人。

因为那有的,要给他更多;那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

因为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舍弃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这就是恩宠

也许可以说,这个人是惟一的。

纵观人类历史,似乎只有这个人做到了:既深度地顺服于基督的指引,又持久地坚持着自己的思考;既在日光下从事粗重的劳作,又在舞台上演绎精湛的艺术;既深谙具体的服务之道,又擅长抽象的精神之旅。总之,既全面地发展个人理想,又完美地实践上帝之爱。

当他到了70岁、75岁,不,甚至到了80岁、85岁的时候,他仍旧可以:白天,在非洲最溽热的天气里欢喜地劳动;夜晚,在微弱的油灯下沉静地写作。后者让他感到一种创造性的满足,而前者,也让他感到一种创造性的满足。

然而,他从未把这一切归于自己。他说:这就是恩宠。

 

我邀请你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吧!

认识这恩宠——这从上帝而来的恩宠,

认识那香气——那因基督而有的香气,

以及那可称颂的、可纪念的,那比天使的名更尊贵的。

我邀请你!

                                                               200910

 

 

  后记

 

这是一件辛苦的工作,可我终于完成了。

其实,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仍旧跟七年前为德兰修女写传一样,也觉得自己并无资格,也常常因自馁而忐忑,但同时又感到,为纪念这个独一无二的人类伟人而略尽绵薄之力,除了是我作为人类的一员应尽的责任外,也许还是我必须臣服的命运。所以感谢上帝,虽然时常忐忑,但我还是完成了这个任务。

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一是关于书名。书名《唯独这样的人》取自歌德的一首小诗(见扉页)。因为我觉得,史怀哲博士正是歌德在这首小诗里所说的“唯独这样的人”。

二是关于他的名字和两个地名的翻译。

在中文书刊中,对史怀哲博士的名字Albert Schweitzer的翻译,通常有四种:阿尔伯特·史怀哲,阿尔伯特·史怀泽,艾伯特·史怀泽,阿尔贝特·施韦泽。本书选用的是第一种:阿尔伯特·史怀哲。

对两个必须在书中反复出现的地名——他的故乡Gunsbach和他行医的非洲部落Lambarena,通常也有四种翻译:琼斯巴哈,昆斯巴哈,根斯巴赫,京斯巴赫;兰恩巴涅,兰巴雷内,兰巴伦纳,兰巴伦。本书选用的是京斯巴赫和兰巴伦。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参考文献”中所提及的所有译者和出版机构,因为他们的出色劳动,我才有机会研读史怀哲博士的伟大作品,以及有关他的著作。我还要感谢我的女儿,她在繁忙的留学生活中为我收寻了许多重要的资料和图片。书中图片主要来自英美的网络和台湾地区的相关出版物,在此也深表谢忱。

最后,还要感谢上海三联书店、博爱天使出版顾问有限公司,以及所有为此书的出版付出辛苦劳动的每一位朋友。谢谢你们。

                                                                                       华姿

       20117月于武汉东湖

 

  

   当当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76293

   卓越地址:http://www.amazon.cn

   京东商城地址:http://book.360buy.com/1089769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