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上我,一个爱人的人

(2009-03-04 11:43:1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诗

                        写上我,一个爱人的人

                                                           华姿 

                               

                                 

    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阿部·本·亚淡从一个宁静的梦中醒来,看见屋子沐浴在月光之中,就像一朵盛开的百合花。屋里还有一个天使,正在一本册子上书写着。

    宁静使阿部胆壮,他轻声问道:“你在写些什么?”

    天使抬起头来,眼里含着温柔的爱意,天使说:“我在登记爱主的人的名字。”

   “有我的名字吗?”阿部问。

   “不,没有。”天使回答道。

    阿部停了一下,用低沉然而仍然喜悦的声音说:“那么,我请求你,也写上我,一个爱人的人。”

    天使写完,就不见了。

    又一个晚上,又是月光普照。阿部醒来,在月光中看到了那本册子,上面写满了爱主的人的名字,而阿部的名字,列在榜首。

    一个爱上帝的人,他一定是一个爱人的人。反过来,一个爱人的人,他也定然是一个爱上帝的人。正如托尔斯泰的那句话:那说自己爱上帝而不爱他人的人,是在欺骗别人。那说自己爱他人而不爱上帝的人,是在欺骗自己。

 

                                     

    而我呢,虽然我已然宣告我爱上帝,但我却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属上帝的人。因为属上帝的人,一定爱上帝,那么,他也一定爱人。不管那是一个怎样的人,也不管那个人是否值得他爱。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做不到。我还有很强的分别心。这分别心无关权势、财富、声名,也无关地位高低、或是智商高低,主要是气味是否相投。若是气味不能相投,即或是自己的弟兄和姐妹,很多时候,我也很难发自内心地去爱。

    会阻拦我们去爱的,当然不单是分别心。再比如怨恨。只要怨恨一进入我的心,爱就立即离开我的心。只要宽恕一离开我的心,那些曾经的伤痛与怨怼,便会随即涌入我的心。

     对这一点,我有很深的体会。比如有时候,我心中充满对家人的怨气,在那些时候,我根本不可能去爱,甚至,我都不能好好地跟他们说一句话。我看他们时,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开口时,话语和声音里尽是烦躁和埋怨;我做饭时,把锅碗放得很重;我关门时,把门关得很响。

     这就是雅各所指出的:同一个泉眼里不能同时流出甜和苦两种水来。同一颗心,也不能同时又爱又恨。当你恨时,你肯定不能爱。当你爱时,你也一定放下了恨。我们只有一颗心,所以不可能用这颗心来爱,用那颗心来恨。在那些时候,当我的心中装满了对人的怨愤时,我却在祈祷时说:我爱你,我的上帝。这样的告白,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所以,至今为止,十几年过去了,我仍然只能说我是一个渴慕上帝的人。一个渴慕者走在一条通往上帝的路上。就是这样。而且实际的情形,并不是花满朝圣路,恰恰相反,而是总有荆棘,总有泥泞,总有阴霾。当然,那荆棘中会有玫瑰,泥泞中会有珍珠,阴霾中也会有彩虹。但是,若非时时仰望上帝的恩典,像我一岁半的小侄女仰赖她的母亲那样,要在这条路上从早走到晚,从岁首走到年终,还真的很难。

 

                                  

    重读《使徒行传》。读到第9章时,我先在第17节停住,尔后又在第26节停住。

    在第17节里,路加写道:“亚拿尼亚就去了,进入那家,把手按在扫罗身上说:‘兄弟扫罗,在你来的路上向你显现的主,就是耶稣,打发我来,叫你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

    亚拿尼亚说:兄弟扫罗。

    但是,在这之前,这个被亚拿尼亚称为兄弟的扫罗,都做过些什么呢?甚至就在前一天,在去大马色的时候,这个扫罗在做什么呢?扫罗在追捕亚拿尼亚的兄弟姐妹,把他们捆起来,送到耶路撒冷。在那里,他们会被鞭打,被投入监牢,甚至被乱石打死。

    那么,亚拿尼亚不知道扫罗做过的这些事吗?他当然知道。

    但是此时,亚拿尼亚一走进那家,一看见扫罗,就把手按在扫罗身上,就说:兄弟扫罗。

    他可以责问扫罗,可以辱骂扫罗,也可以揪住他的衣领,斥责他,乃至打他一耳光。至少,他可以猜疑扫罗,冷淡扫罗。但是,他却说:兄弟扫罗。

    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呢?也许,我会像约拿那样,抗拒神的指示,我会喊叫:不,主啊,他曾经那样逼迫我们的兄弟,我若接待他,对那些遇害的兄弟是不公平的啊。

    我自以为正义,却不懂得宽恕。我自以为正义,却不晓得顺服。也因此,我使那句最重要的祈祷“愿你的旨意成全”,落在了空处。

    但是,亚拿尼亚却全然顺服在神的旨意里。神在异象中叫他这么做,他就做了。

    因为顺服,他宽恕了扫罗这个仇人。又因为宽恕,本应该是互相仇视的两个人,却成了兄弟。

    一旦在基督里,本应该互相仇视的两个人,就成了兄弟。一旦在基督里,仆人和主人也成了兄弟。一旦在基督里,穷人和富人也成了兄弟,卑微者和高贵者也成了兄弟。基督使卑贱的物(奴隶)成为尊贵的人,使无价值的成为有价值的,使上帝成为所有人的父亲,所有人成为上帝的儿女。(犹太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是上帝的儿女,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得到上帝的恩宠。但是耶稣来了,他宣告:不是这样的。)

    这就是在基督里的合一。在基督里合一,便意味着,人将超越种族和国家,也超越阶级和仇恨。你是来自中国,还是来自美国,并不重要;你是掌权的,还是打工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基督,我们都成了上帝的儿女。又因为这奇妙的连接,我们都成了兄弟。

    在第26节到27节里,路加又写道:“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

    众人都害怕他,众人都不相信他。只有巴拿巴一个人不怕他。不仅不怕他,而且相信他。相信他是善的,相信他是诚实的。因为这份信任,这个扫罗,才有可能成为后来的那个保罗。

    从亚拿尼亚的宽恕里,从巴拿巴的信任里,简单地说,从他们的爱里,我就已经读到了保罗在后来的书信里,定然要写出的那句伟大箴言:爱是不计算人的恶。

 

                                          

    一群人去郊外游玩。

    有的人看见满地的小野花,在草丛中闪烁,就像繁星在夜空闪烁一样。而有的人呢,却只看见草丛中的牛粪。看见小野花的人,惊讶而欢喜。而看见牛粪的人呢,却皱起眉头,即便春天的阳光正温暖地照着她,那又怎样呢?她一开口,还是抱怨。

    又一天,一群人坐在咖啡馆的门口喝茶。一个年近40的美女恰好走过,所有的眼眸都随着这女子转动。结果呢,有的人看见的是那犹存的风韵,而有的人却只看见那老去的年华。看见犹存之风韵的,嘴里发出嗟嗟的赞叹,而看见老去之年华的,一张嘴,便是那两个字:装嫩。

    那么你觉得,在这两类人中,哪一类会活得比较快乐,而哪一类会活得不快乐呢?在这两类人中,哪一类更容易去爱人,而哪一类不太容易去爱人呢?

    自然是前者。前者因为有一颗欣赏的心,看到的总是优点;后者因为欠缺这颗心,看到的总是缺点。若是睁眼一看,看到的都是一个人的优点,自然很容易去爱这个人;若是睁眼一看,看到的尽是一个人的缺点,自然很不容易去爱这个人。

    但是,谁又没有优点,谁又没有缺点呢?人人都有优点,人人都缺点。即便是一个圣贤,也是不完美的。即便是一个只配下地狱的坏人,他的灵魂里也沉睡着一个好人。所以,问题不在于看的对象,而在于看本身。

    爱人,的确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说是这世上最难的事,应该也不为过。但是,对于一个婴孩来说,对于像我一岁半的小侄女那么大的幼儿来说,要学会这世上的事,该有多难呢?

    就比如,当我的小侄女摇摇晃晃地走进我的书房,当她抬起小小的头,仰望这直抵天花板的巨大书架,以及书架上密密麻麻的书籍的时候,那么,站在她的位置看,她要认会这所有的字,要读懂这所有的书,该有多难啊。但是,我却知道,总有一天,而且要不了那么久远,这些字,她全都会认得,这些书,她全都会懂得。不仅如此,她不单会认得这些字,懂得这些书,她还会认得那些字,懂得那些书。就像我女儿现在一样,手上所拿的每一本书,无论厚薄大小,都是全英文的,没有一个汉字。但她不仅都认得,而且还懂得。

    所以,爱人虽然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但要学会爱,也并不比一个孩子学会这些字更难,如果我们愿意像一个孩子那样去学习的话。

    因为爱源于上帝,而人也源于上帝。所以呢,爱是人人都有的禀赋和天分。

 

                                     

    看到一个批评德兰修女的帖子,大意是说:人是因信称义的,人得救是因着信,不是因着行为。而德兰修女是靠行为,不是信,所以她不能得救等等。

    这时,我就想起有次聚会时一个大学生说过的话:她舅舅是一个特别注意自己行为的人,有很好的教养和修养。但是得救不是靠行为,所以,她不必像那她舅舅那样做人。

    我就关掉电脑,捻亮了灯,打开《罗马书》来读,又打开《以弗所书》来读。

    在《以弗所书》第2章里,保罗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但是,保罗接下去也说:“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完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也就是说,上帝在基督里再造我们,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他为什么要在基督里再造我们呢?原来是为了叫我们行善。

    这就是保罗得救观点的两极性。世界上的一切善行,并不能叫我们与上帝和好。与上帝和好的唯一途径,就是他的赦免。但是,当我们与他和好之后,当我们获得这巨大的恩典之后,仍然不去行善,仍然不做任何的善工,那就是对上帝恩典的误解和误用。

    这就好比,有个人很爱你,你也爱那个人。但你觉得自己不配领受那份爱。那么,你就会努力完善自己,使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美好一点。

    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也是如此。善行不能使我们得救,但得救之后仍无善行,那就是错误的。善行不是我们对恩典的偿还或回报,而是,当上帝的爱抓住我们之后,我们就要为这爱做点什么,使我们配得他的爱。

    这就好像,你说你爱一个人,但你却什么也不为他做,那你的爱一定是虚假的。又好像,你说你感激一个人,但你却什么也不为他做,那你的感激恐怕也是缺少诚意的,你就亏欠了这个人。最起码,为了表达你的感恩,你要请他吃一顿饭吧,或是送他一件小礼物。

    上帝不需要我们请他吃饭,也不需要我们送他礼物。那么,我们爱他,感激他,用什么来表达呢?自然是我们的好行为。当人开口说上帝是父时,其实,便已经包含了人对上帝的亏欠。人若在得救之后,仍然什么也不做,就是在继续亏欠。

    看看保罗在《罗马书》中是如何教导我们的:

   “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2:7)

   “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12:9)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戒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13:8—9)

    而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又明明白白地指出:“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13:13)

    是的,我们得救不是因为我们做得好,而是因为上帝的恩典。但是,我们怎么可以到此为止呢?我们怎么可以把保罗的教导,就停留在这里呢?

    恩典有多少,我们的信和爱就应该有多少。如果只有信,没有爱,我们就会变成一架冰冷的信仰机器,而不是一个温柔的温暖的生命。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最要紧的,是向上帝求爱。因为我们靠自己是做不到的。但是靠着上帝的给予或不断添加,我们就有可能成为像阿部那样的人:一个爱人的人。

    若是在爱中活着,人生的光景就会改变。爱会把一件卑贱的苦力,变成一件光荣的工作;爱会使一个卑微的人,成为一个尊贵的人。爱能为这件事披上荣光,也能为这个人披上荣光。

                                                                           2009年1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