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我甘露>文摘:世上最重要的那句话
(2009-02-19 12:25: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诗 |
祈祷是心灵的工作。祈祷是爱。我们的心灵是一块庄严之地,亦是上帝与我们的同在之所。祈祷就是给上帝一个机会,让他往我们的生命里添加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不停地祈祷,使生命得以平安、完整,得以喜乐、圣洁。
那么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在短暂的默想之后,开始聆听,开始祈祷吧!
在山上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马太福音6:11)
这个祈求很智慧地提醒我们,祷告之后必须行动。假如一个人在这样祈祷后,什么也不做,只是坐等天上掉馅饼的话,那他一定会饿死。所以,单是祷告是不够的,在祷告的问题上,正如在信心的问题上一样,没有行动乃是死的。有人曾打过一个比喻,说祈祷与行动就像一个船上的两个桨,只有在两个桨同时划动的时候,船才会向前行走。也就是说,祈祷与行动必须携手并进,我们所祈求的,才能得以实现。
有一个故事这样讲:有一个人分到了一块地,但那是一块荒芜的地,布满了瓦砾和杂草。这个人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改变这块地。他清除瓦砾,拔出杂草,松土,施肥,灌溉,然后播下种子。终于有一天,这地上长出了艳丽的花草以及青绿的蔬菜。一天傍晚,有个很虔诚的朋友来看他,看到这欣欣向荣的景象,朋友说:“上帝能在这块地上做这样的事,不是太奇妙了吗?”这个人说:“你说得不错,但你应该看看上帝自己拥有这块地的时候,它是什么样子。”
就是这样,上帝的恩赐必须与人的辛劳结合在一起,大地上才会结出累累的硕果。如果人不耕种,土地不会自己长出庄稼和蔬菜。上帝需要人,这是一个基本的真理。上帝并没有自己的手,也没有自己的脚。我们的手就是上帝的手,我们的脚就是上帝的脚。没有上帝,我们什么也不能做。但是,倘若没有我们的配合,上帝也不能为我们做什么。
请注意,在这句祈祷文中,耶稣说的是:“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而不是说:“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
这等于是说:祈祷不可自私。人不能只为自己的需要祷告。
几年前,我曾听过一个姐妹的祈祷见证。暑假的一天,她准备带孩子回家乡探望母亲。临出门时,发现天气变得阴沉沉的,像要下雨的样子。于是她就带着孩子作了一个祷告,祈求上帝千万不要下雨。若是下雨,他们就太不方便了。可是那个时候,干旱已经在大地上持续了很久,农夫天天翘首望天,祈望老天爷能够下一场雨,以解庄稼之渴。
其实这个错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过,而且还有可能再犯。比如当我们计划旅行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祈祷天气晴朗,殊不知,干旱的土地却正期待着一场好雨的浇灌。
这个世界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只想到自己造成的。如果每个人只想到自己,每个集团只想到自己,每个国家也只想到自己,这个世界不出问题才怪呢?
所以,我们永不可以在祈祷中只想到自己。我们不能只是问:“这样是否对我有益?”而是应该问:“这样是否对别人有益?是否对这个世界有益?”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彼此同心合意地记念:生命与世界并不是为我们个人安排的。当我们的祷告得到应允时,有可能,有一个人的祷告已经落空;当我们为自己的成功祈祷时,也有可能,有一个人正在承受失败之痛。因此,凡是自私的愿望与祈求,都应该从我们的祷告里一一清除。
若我们的祷告只是一种私欲的祈求,并会因此伤害他人,那么,它是绝对不会实现的。我们如果能够不自私地祈祷,上帝总会给出他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只会是他的答案,不一定就是我们的所求。
在四月的一天早晨,在一棵俊美的无花果树下,耶稣对门徒说:“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马太福音21:22)
“只要信,就必得着。”但是,我们并没有得着。当我们为某个人的生命,以火热的信心祈祷再祈祷时,那个人还是失去了他的生命;当我们为避免某种灾难,以真挚的爱心祈祷再祈祷时,那灾难还是发生在眼前。
那么,耶稣对于我们的应许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若有信心,真的就能够移动一座山、并把它投进海里吗?
不可能是这样。即便是耶稣自己,也从来没有藉着祷告,移动过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山。所以,耶稣真正的应许应该是:
祈祷会赐给我们行动的能力。祈祷并不是请求上帝代替我们做某件事,而是请求上帝使我们藉着他的帮助自己来做那件事。一个经常过祷告生活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他祷告之后再去工作的时候,他会感觉到,有一股新的动力已然进入他的生命,使他浑身都充满了信心与力量。
祈祷会赐给我们接受的能力。祷告并不是要拯救我们脱离那个苦境,而是使我们有能力接受它,并征服它,改变它。就像保罗,他多次祈祷,恳求上帝除去他身上的刺,以及这刺带给他的苦痛。但是这刺并没有除去,但保罗却从祈祷中得到力量,使他不仅能平和地接受这刺,并藉着这刺发现一个真理:上帝的能力是在他的软弱上显得完全,而上帝的恩典在任何事上都是够用的。
祈祷会赐给我们忍受的力量。祷告并不是除去苦难,或是逃避苦难,更不是免除我们生命的负担,而是使我们有勇气和力量忍受那不能忍受的,面对那不能面对的,使我们在已然超过忍受极限的时候,依然能够忍受。
如果我们能够如此祈祷,我们就永不会在真实的现实面前,惊慌、痛苦、失落和失望。
有一个牧师在讲述自己的某段经历时说:那时我的妻子孕事不顺,将产下早产儿。我立即的想法是,我会祈祷小生命平安无事。接着我领悟到不能如此祈祷。我应该祈祷能获得力量去接受上帝为我们安排的事物。
事情的本貌往往并无瑕疵,问题出在我们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它。
在迦百农,天晚日落的时候,有人带着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门前。(马可福音1:32-33)
在革尼撒勒,凡耶稣所到之处,或村里,或城里,或野外,人们都将病人放在路边,求耶稣只让他们摸摸他的衣裳。(马可福音6:55)
这就是迦百农和革尼撒勒的群众。他们来见耶稣,无一例外地,都带着自己的目的,都是想从他这里有所获得。也就是说,他们前来,并不是因为爱慕他,而是因为自身的需要。
这是一个冷酷的事实。千千万万的人需要耶稣,往往只是为了从他那里有所获得。而一旦得到,他们就止步不前了。忘恩负义是最丑陋的罪,但恰恰是人常常对上帝所犯的罪。
而我,又何尝不是那群众中的一个?在平安的时候,我只祈祷一次;但在患难临头的时候,我却祈祷一百次。在阳光普照的日子,我从不感恩;一旦冷雨开始敲窗,我却迫不及待地转向他,向他求恩。
但是从现在起,我祈望我自己:当我来到他面前时,不再只是求恩,更要感恩。我祈望我自己:不管什么时候来到他面前,都一定是因为爱他而来,因为思念他、感激他而来,更因为渴望赞美他而来,而不只是因为需要他才来。我祈望我自己:不要只做迦百农和革尼撒勒的群众,更要成为他的朋友;不单是从他这里拿取,也要为他奉献些什么。虽然他本是我的供应。
在那最黑暗的时刻就快要临到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就赐给你们。”(约翰福音15:16)
熟读《新约圣经》的朋友一定都记得,《新约圣经》对于祷告,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祷告时要说:“愿你的旨意成就。”
我们必须看清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决不会比上帝懂得的更多。因此,祷告的精义,不是对上帝说:愿你的旨意改变。而是对他说:愿你的旨意成就。真正的祷告,决不是要使上帝的意思符合我们的意思,而是要使我们的意思符合上帝的旨意;不是要求上帝把我们所要的给我们,而是要求上帝使我们能够接受他所要给予我们的。
如果我们能在祷告之后再加上这一句:“愿你的旨意成就。”那么,我们的祷告便不会有懈怠的时候了,我们的信心也不至有动摇的时候。
当我们顺服在那永不会离弃我们的爱里,以完全的信赖说“愿你的旨意成就”时,即使生命正在经历最严重的破碎与毁损,也能从那滴血的伤口里开出烂漫的花来。
萧邦曾跟李斯特说:起初,在他写作C小调幻想曲的时候,一切都是哀伤,一切都是愁烦。直到有一个时刻,他开始祷告,开始向上帝说话。然后,一切都安然了。
看看耶稣吧。当他走进客西马尼园的时候,他是忧伤的,光景是黯淡的;但当他走出客西马尼园的时候,他却是平安的,光景更是光明的。因为他已经向上帝倾吐过了。
因此,“愿你的旨意成就”,应该成为我们最经常的一句祈祷。当我们终于明白万物都在上帝手中时,当我们确知上帝的智慧与上帝的爱时,我们就一定会开口说:“愿你的旨意成就。”
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世上最重要的那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