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使我们成为国度(节选)

(2009-02-09 18:04:2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诗

使我们成为国度(节选)

                                 华姿

妈妈对佐治说:佐治,妈妈以你为荣,你是妈妈的骄傲。佐治,你不是笨,你只是与众不同罢了。妈妈反复说这些话。妈妈说这些话时,总是捧住佐治的脸,或是,把佐治搂在怀里。

但是不久,妈妈就去世了。佐治被妹妹送到了疗养院。在那里,生活着一群跟佐治一样的人。他们被我们称为智力障碍或智力残疾患者。也就是,智力商数在70以下的人。

妈妈在的时候,佐治的世界是完整的。但是现在,这个世界却成了一个残缺的世界,一个需要补充的世界。

佐治开始想,他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里?这个世界里为什么会有他?他是这个世界的累赘吗?如果是,他又为什么要来?这个世界需要他吗?如果不需要,他又为什么要来?

佐治一个人在回廊里走着,想着这个问题;佐治一个人在风中坐着,想着这个问题;佐治一个人在草丛里趴着,想着这个问题;佐治一个人在草坡上的老树底下躺着,想着这个问题。看两只蚂蚁打架,看一朵白云飘过,看河里的水打湿别人的脚趾,这些时候,佐治也在想着这个问题。终于有一天,佐治找到了答案。

第一天,他造了光,光照得我们睁不开眼睛。第二天,他造了陆地,我们就可以行走了。第三天,他造了水,水是湿的,打湿了我的脚。第四天,他造了草。你割草时,草会尖叫,所以你要好好地安抚它们;树也一样,你一抱着树,树就跟你结为一体了。第五天,他造了爬虫,飞鸟。我就可以和蚂蚁一起玩耍了。第六天,他造了飞机,就算是没坐过飞机的人,也知道飞机是什么了。第七天,他为了休息,就造了云。我躺在草上,就能一眼看到天上的云了。第八天,他看了看,发现好像遗漏了什么。他就造了佐治。这样,这个世界就圆满了。

这是法国电影《第八日》中的部分情节。

我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一边干活一边看这个电影。我一手举着抹布,一手拿着扫帚。但是,当这个孩子独自对着天空,在午后的灿烂骄阳下,这样来解释他的临世与存在时,我就停下手里的活,像一根树桩似地,站在了那里。

这真是一个甜蜜的答案,一个优美的、充满恩典的答案。但也是,一个令人伤怀的答案。

如果这个世界里只有健全人,这个世界又如何是圆满的呢?如果这个世界里只有聪明人,这个世界也不可能是完整的。就跟这个电影里必须要有另一个人物夏理一样。

夏理代表着这个社会里的聪明人和成功者,他有钱有身份,但是忙碌、充塞,像个高速运转而无法停下的机器。他无暇顾及家人,甚至无法按时完成与10岁女儿的一次约会。他虽然富有,却觉得缺乏;虽然强大,却深感无力;虽然成功,却也感到失败。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佐治。

无疑地,开始的时候,是佐治需要他的帮助,但到后来,却变成他需要佐治的帮助。佐治不仅成为他的补充,还成为他的医治——佐治激发出他内心深处的美善:怜悯、同情、宽恕、温柔、给予;佐治引导他看清生命的真相:什么是匮乏?什么又是富足?什么是束缚?什么又是自由?什么是相争?什么又是相爱?以及,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笨?

当然,这补充和医治,佐治都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在与佐治相处的一个月里,或许并没有那么久,夏理开始改变自己。而他在改变自己的时候,也同时改变了与妻子与女儿的关系,最后,也改变了与造物主的关系。

何为健全又何为残缺呢?何为聪明又何为愚笨呢?

往往是,看起来是健全的,却也有残缺;看起来是聪明的,却也是愚笨。或者,看起来呢,是残缺的需要那健全的,愚笨的需要那聪明的。但事实却又往往相反。所以,聪明也会成为破坏,而残缺也能成为拯救,

 

在我上班的路上,有个老人坐在那里乞讨。我走过时,会放点零钱在他的碗里。有时候少一点,有时候多一点。从九月到12月,树上的叶子黄了,枯了,最后落了,他还是坐在那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我是在付出,至少是在学习付出。但是后来,有一个傍晚,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却蓦然领悟到,其实,不是我在付出,而是他在付出;不是我在帮助他,而是他在帮助我。

暮色苍茫。冷风吹着,一直吹到人的骨头缝里去。我疲倦地走在街边,突然悟到这一点。

一个人的缺乏,实在是另一个人的机会。是他给了你一个行善的机会,一个献爱的机会。也就是,是他给了你一个成全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如果从来没有人有所缺乏,从来没有人有所需要,那么,我们便永远没有机会行善,也永远无法了解什么叫怜悯与同情,以及,什么叫像基督那样活着。

人生在世,总是免不了缺乏。不是外在缺乏,就是内在缺乏。人的存在是残缺的,人对这个世界的治理也是残缺的,所以,需要用爱来弥补,也只有用爱才能弥补。只有相互补充,我们才有可能,向着那完全和完整,在晨光与暮色中,勉强迈出一小步。也才有可能,在出人意外的恩典中,找到那一份出人意外的平安。

 

男孩在贵为公主的女孩面前,说自己身份卑贱,是个没用的人。

女孩就把男孩带到市场。她指着肉铺里的一个猪膀胱说,这个东西有用吗?没有用,只有扔掉吧?男孩说,当然有用了,把它打足了气,就可以当球来踢。女孩又指着一条猪尾巴说,这个有用吗?没有用,只有扔掉吧?男孩说,当然有用了,把它吊起来,就可以吓唬人。女孩跑到市场的另一边,指着一个破水缸说,这个肯定没用,只有扔掉吧?男孩说,当然有用了,装满水,划上线,就可以用来计算时间。女孩又指着一个人脸上的痣说,那个又有什么用呢?肯定没用吧?男孩说,当然有用,我的邻居就是凭着脸上的痣,找到了丢失的女儿。

然后,女孩把男孩带到一个山洞,那里堆积着女孩收集的各种野草。男孩说:你收集这些干什么?这又有什么用呢?应该扔掉吧?女孩说:我有个亲戚是医生,他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去山上把那些没有用的草找回来。结果,学生把整座山都寻遍了,也没找到一棵没有用的草。

女孩长在宫廷,用她的眼光看,猪膀胱、猪尾巴是没用的,破了的水缸也是没用的。但是,男孩生在茅屋,用他的眼光看,猪膀胱、猪尾巴是有用的,破了的水缸也是有用的。

我们不懂草药,所以,用我们的眼光看,那长在荒野的草,都是没用的。但是,在一个熟知草药的医生眼里,每一棵野草都有它不同的用处。

我们不懂生命,所以,用我们的标尺来量,有一些人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在生命的创造者看来,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没有一个人是可有可无的。

原来,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没有用的东西,也不存在没有用的人,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看,就看你用什么标尺去量。就像我听过的另一个小故事。

中古时期有一个学者名叫毛里提斯,他过着贫苦的生活,到处流浪。有一次,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他病倒了。之后,他被送进一家专为流浪者开设的医院里。医生在讨论他的病情时,用的是拉丁文。但谁也没有料到,他全都能听懂。有一个医生说:既然这是一个毫无价值的流浪汉,那就把他用作医学实验算了。这时,毛里提斯抬起头来,用拉丁文一字一顿地说道:“不要把任何人看成无价值的,因为基督为他而死。”

 

亚当·阿内特死的时候,卢云正在计划写一本有关当代信仰告白的书。这无疑是一次极富挑战而又极有意义的写作。但是,亚当的死改变了卢云的计划。他决定写亚当,他要写亚当。在突发的心脏病导致他猝然去世之前,他已经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亚当:神的爱子》。

那么,这个叫着亚当·阿内特的人是谁呢?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究竟具备什么样的吸引力和重要性,以致卢云放下了一本重要著作的写作,来讲述有关他的故事呢?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有一个专门照料弱智和弱能人士的团体:方舟团体“黎明之家”。亚当就是“黎明之家”所服侍的一个病员,是一个身体和智力双重残障的人。

亚当在三个月大的时候,便被医生证实患有癫痫症。他弱智、耳聋、语言能力低下,而且癫痫时常发作。亚当在十三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黎明之家”,然后在那里接受照护,直到去世。

而卢云初到“黎明之家”时,所照顾的第一个人,便是亚当。

有十四个月之久,卢云与亚当同住一屋。卢云亲自替亚当洗澡、刮胡子、刷牙,给他穿衣服,用调羹把食物送入他的嘴里,与他坐在一起,给他按摩。

这种服侍琐碎单调,看起来毫无价值,尤其对身为教授与作家的卢云来说。但是,卢云却发现,他因此而获得了一份恩赐,一份真实而恒久的恩赐。这份恩赐,就是亚当与他的关系。

从世俗角度来看,这个关系不值一谈。但是卢云却写道:“亚当是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我的向导。他是个非比寻常的朋友,因为他不能像大多数人那样表达情感和爱;他是个非比寻常的老师,因为他不能深入思考,也不能清楚地表达思想概念;他是个非比寻常的向导,因为他不能给我任何实质的指引或意见。”

亚当残缺的身躯内所包裹的,却是一颗完整的心灵,一颗闪光的心灵。这颗心里没有贪欲,没有野心,没有仇恨,没有怨愤,乃至没有任何苦毒。他不需操练,便已倾空自己。所以,这颗心里充满了爱,就如方舟团体所相信的:“弱智人士往往拥有亲切友善、使人惊叹、自然、直率等特质”,“而且他们活生生地展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呈现出心灵最珍贵的价值”(方舟团体宪章)。

亚当医治了很多人。因为亚当的出现,他们开始重新认识生命——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每一个与亚当共同生活过的人,都被这颗心灵所抚摸,并在他们的生命中结下果实,以致他们看见:即便是在哀伤中,喜悦仍然存在,即便是在失望中,希望仍然存在,而且就在那里。因为爱是不会完结的。生命终究要胜过死亡,爱终究要胜过恐惧与绝望。

大多数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把亚当视为负担和累赘。但是卢云却写道:“上帝对这个弱能的人的爱是永恒不息的。上帝差他到世上,给他一个独特的使命,就是净化人心,而他已经完成了这个使命。”

这就是亚当。他的身体和智能是残缺的,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我们呢,我们的身体和智能是完整的,但同时,我们又是残缺的人。亚当残缺的身躯内所包裹的,是一颗完整的心,而我们完整的身躯内所包裹的,是一颗残缺的心。

就像我看过的另一部电影。影片中的男主角halu是一个患有三级智力障碍的青年。在一般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傻子。但是,这个傻子却具有足够的纯真、足够的善良、足够的清澈,以及,足够的对人的信任,足够的温暖人的力量。

似乎,上帝所期望于人的美好,在他身上,都能一一寻到。因此,一个以行骗为生的、长期在黑暗与破碎中生活的女孩,因为halu,而彻底改变。

因此,透过亚当的残缺与完整,以及我们的完整与残缺,在这个清冷的秋天,我仿佛终于瞥见了上帝之爱的无限奥秘与奇妙。

所以,卢云要放下一本重要著作的写作,来向我们讲述亚当的故事,并且称他为“神的爱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