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原谅你了

(2008-11-08 19:55:56)
分类: 散文、随笔、诗

                                  我原谅你了

                                                    华姿

                                         
    小青和小蓝曾经是好朋友。高二时,有个男生给小青写了封表示好感的信,小青立即拿给小蓝看。但后来,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两人渐渐疏远了。但还没疏远到完全不往来的地步。
    有一天,小青过生日,我们几个同学给她庆祝。刚要唱生日歌的时候,小青的手机响了。我们就停下来等她。但是小青接完电话,脸色就变了,好像突然被人打了一巴掌似的。
    我们疑惑地看她。她就说:“小蓝为什么这么说?我究竟做了什么?”
    我们问她:“小蓝说什么了?”
    小青就流泪了。她说:“小蓝居然说她原谅我。她说,我原谅你了。”
    讲到这里,女儿就问我:“妈妈,为什么这句话会让小青这么难过呢?”

                                     

                                      
    我看过一部韩国电影,片名叫《密阳》。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女主角申爱在信主之后不久,便觉得自己已经原谅了那个杀害她儿子的男人。她一定要去监狱,亲口对那个男人说:“我原谅你了。”
    但是,在她开口之前,那个男人就先说道:“上帝已经原谅我了。”
    这句话,和这句话所表明的这个事实,是申爱不能接受的。一走出监狱大门,她就像睡着了似地倒在地上。在这个出人意外的结果面前,她整个的人,从肉体到灵魂,都跌倒了。
    为什么?因为申爱并没有真的原谅。她自以为的原谅,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这自我欺骗,使她落入一种自我感动。这自我感动,又衍生出自我崇拜。而这自我崇拜,必然导致一种道德上的居高临下,虽然那个男人的确有罪。因此,申爱看起来是要借着这句话来宽恕,其实是要借着这句话来表现:看我多高尚,多了不起啊。你犯了罪,你是个罪人,你的罪伤了我,但我原谅你了。
    然后,我问女儿,那么,你认为呢?这句话为什么会令小青难过?
    女儿回答说,可能,小青觉得委屈吧。因为她觉得自己并没做什么,需要小蓝原谅。
    没错,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说“请原谅”的时候,一定是我们犯了什么过错,需要别人的原谅。但是,你再体味一下。小蓝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表示对小青的宽恕,还可能表示什么?
    女儿用左手食指绕着她的一缕头发,过了一会儿说,是不是跟申爱一样,好像是在宽恕,其实是在表现自己,甚至是在暗示小青有罪。
    我说,就是这样吧。为什么当小蓝对小青说“我原谅你了”的时候,小青会觉得被伤害了,而不是感到释然和喜悦?就是因为,小蓝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居高临下的,宛如一个审判者,宛如一个拥有至高无上之赦免权的王一样。你看,你得罪了我,但我不介意,我原谅你了,我多宽容啊。小蓝既在自我表现,又在自我表现中谴责了小青。所以,不管小青是不是真有错,她的内心都会受创。
    在这个问题上,很明显地,小蓝和申爱一样,犯了一个错。当然,这个错,是我们都很容易犯、却又很不容易自知的错。这个错便是:自以为义。
    自以为义其实就是一种骄傲。当我高举自己时,我怎么可能诚恳而谦卑地对那个得罪了我的人说:“我原谅你了。”当我继续高举自己,乃至高过了上帝时,我又怎么能接受这个事实:上帝在我之先,已经原谅了这个人?在这个结果面前,我怎么顺服?
    所以,小蓝使小青心灵受创。所以,申爱先是疑惑:我都没有原谅,你为什么原谅?接下来是愤怒:我都没有原谅,你凭什么原谅?最后是对抗:既然你已经原谅了,那我还能做什么?我就只能以自己的意志对抗你的意志了:你要我相信,我偏要怀疑;你要我谦卑,我偏要傲慢;你要我喜悦,我偏要痛苦;你要我建立,我偏要毁坏;乃至,你要我爱,我偏要恨。
    因为自以为义,小蓝伤害了小青。又因为自以为义,申爱伤害了自己。
    小蓝未必知道自己伤害了小青,而申爱又未必知道:之前,是生活破碎自己,现在呢,是自己破碎自己。
     

                                    
    那么,人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自义了呢?
    是啊,人为什么这么容易自义呢?
    我想,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骄傲。因为骄傲,人并没有真的把自己放在罪人的位置上,更没有真正顺服。

    还是来看《密阳》。在这个故事里,申爱是一个受害者。先失去丈夫,后失去儿子。申爱的世界是凄凉荒渺的。她是一个破碎的灵魂。她不是一个罪恶的灵魂。罪恶的灵魂需要上帝的爱来饶恕和赦免,而破碎的灵魂所需要的,却是上帝之爱的抚慰和修复。
    也就是说,那个男人迫切地需要的,是上帝的宽恕和赦免。但申爱不是。在这个令她心碎的世界里,她需要的,首先是上帝的爱。她急需上帝的恩典把她粘合起来。她并不像那个男人那样,亟需上帝的宽赦。在这个前提下,申爱的悔改很难是彻底的。一个并没有彻底悔改的人,就是一个并没有真正看清自己是一个罪人的人。她自然就很容易自义了。
    其实呢,我们都是那个申爱。我们常常以为自己高于别人,也常常以为自己只需要上帝的爱,而并不需要上帝的宽恕。因为我们并没有真的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申爱很容易就会想:那个杀了我儿子的人才是罪人,我是一个受害者,我怎么会是一个罪人?我并不需要上帝饶恕我,我只需要上帝怜悯我。
    怜悯就是及时的帮助,是及时而且积极的帮助。我现在急需的,就是这样的怜悯。
    我们也会同样地想:我并没有做什么坏事啊?我是一个好人。他们才需要上帝的宽恕。上帝啊,饶恕他们吧。我只需要上帝的爱。上帝啊,求你眷顾我。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自义了。我们以为自己有资格审判别人,有资格对监牢里的那个人说:“我原谅你了。”或是对身旁的某个人说:“我原谅你了。”而不需要同时开口,对人说:“朋友啊,求你原谅。”再对上帝说:“上帝啊,求你原谅。”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因为上帝之爱的宽阔博大和不可测量的深奥丰富,而心里不平衡。申爱想:我是受害者,我都没有平静,我还在痛苦不堪。他是个杀人犯,他犯了罪,他反而先平静了。他凭什么?他凭什么这么快就得到上帝的饶恕?
    而我们呢?是不是也跟申爱一样?对发生在自己身边、而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一件好事、某一些好事,而愤愤不平?想,他凭什么这么快就得到上帝的祝福?我们先来的,都没得到,他晚来的,凭什么得到?我们做得这么好,都没得到,他做得并不好,他凭什么得到?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把自己放在上帝之上了,好像上帝饶恕谁、怜悯睡、祝福谁,乃至启示谁、带领谁、使用谁,都要先经过我们举手同意似的。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把那个无限的上帝,限定在我们的有限之中了。
    而事实却应该是:对于万事万物,上帝既有自己的大道,也有自己的蹊径。我们走向他的路可能是有限的,但他自己的方式却是无限的。他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走向我们每个人。
    为什么申爱会这样?因为申爱并没有真正顺服。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顺服。因为没有真正顺服,那句“愿你的旨意成全”,就成了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

 

                                        
    这个男人犯罪,他为了钱财杀害了一个完全无辜的孩子。但上帝仍然接纳他,仍然怜悯他,就像接纳一个好人那样,就像怜悯一个好人那样。甚至,上帝饶恕他的罪,就好像他从没犯过罪一样。
    但是申爱呢?申爱什么坏事也没做过,用现实的标准来看,她是一个好人。然而上帝并没有爱她更多一些。她没有犯罪,却痛失爱子。她还在痛苦中,而那个打碎她的人,却已获得赦免,脱离了痛苦。
    在这个结局面前,她怎么能不跌倒?如果她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局外人,从未被生活击碎过,从未被那样的悲伤打倒过,或许她还能接受。就比如此时此刻的我。我看电影,在电影之外,我说,愿你的旨意成全。我又说,不管结局如何,我都顺服。但是,如果我是申爱,我真的会顺服吗?如果我是申爱,我会欣然接受这个结局,而不摇动?不摔倒?不昼夜以泪洗面、以致举目向天:怎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会是这样?
    坦白地说,十年前,我肯定跟申爱一样,“扑通”一声就摔倒了。但是现在,我也许会,也许不会。因为我终于懂得了什么是上帝的恩典,以及上帝恩典的纯然普世性。
    而这个故事所显明的,恰恰就是这个真理。
    这个真理对于那些犯罪的人,是一个福音,比如这个男人。我们通常的想法是:上帝是公义的,因此,上帝定会制裁那个犯罪的人。而事实却是:上帝是公义的,却接受这个犯罪的人,如同接受一个义人一样。
    上帝接纳这个罪人。但并不是说,他认为这个罪人是对的,或是,他找到证据证明这个罪人是对的——决非如此,而是说,上帝对待他就好像他不曾犯过罪一样。因为在上帝眼里,罪人并不是要消灭的对象,而是要拯救的儿女——那个做了错事,需要饶恕、需要立即伸出手去扶助的儿女。
    这个真理对于那些在行为上孜孜以求而不得的人,也是一个福音。比如申爱。其实,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能洞见一个事实:活在这个世上,无论我们怎么渴望,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真正的完美,和完全。我们总是失败,或是犯错。终其一生,有谁敢说自己达成了全然的美和全然的善呢?又有谁敢说能够凭着自己的美与自己善,与上帝和好呢?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吗?一个都没有。

    但是,恩典临世了。藉着这赦免的恩典,我们被饶恕,我们与上帝和好,成了他的朋友。
    也就是说,我们是否获得上帝的赦免?不是由我们的行为决定的,乃是由上帝的恩典决定的。而且,上帝的恩典是纯然普世的,每一个人,只要他肯,就有份得到。不管他是哪国人、哪族人,也不管他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不好的人。
    的确,这个真理与我们通常的思维很不相同,但它却是基督信仰的一个重要教义,也是过信仰生活的人很容易遇到的试探,而且,越是好人,越容易遭遇这个试探。比如申爱就是。
    申爱想凭着自己的好——一个受害者对加害者面对面的宽恕,在人前获得更多的美善,在神前获得更多的恩宠。但是,她失败了。
    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真正的基督信仰,必须全然捐弃那种妄想:凭自己的力量,或是,凭自己的成就,在上帝面前获得一个特殊的位置,或一份特殊的宠爱。真正的基督信仰,必须看清一个事实:得救的路只有一条,就是向上帝的恩典投诚,把整个的我,全然地,投顺到上帝借着基督所启示的爱之中。
    如果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行为,与上帝和好,那么恩典又有何用?如果我们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拯救,那么基督又为什么要死?
    恩典的教义,是一个很深的奥妙,是一个很美的奥妙,还是一个可爱的奥妙。可惜,电影里的申爱没有明白。
    申爱还没有明白的是:其实上帝的恩典是让人悔改、让人相爱,而不是代替人的悔过,或代替人的宽恕。
    而监牢里的那个男人呢,他好像也没有明白。

 

                                       
    监牢里的那个男人,在申爱说出那句“我原谅你了”之前,就开口说:“上帝已经原谅我了。”
    他杀了申爱的儿子。但当他看着申爱时,却没惭愧、没内疚、没觉得无脸见申爱,以致要把头低到裤裆里去,更没立即跪下来,拽住申爱的衣角,痛哭流涕地祈求申爱的原谅。
    因为在他看来,他只要借着祷告痛悔过了、哭泣过了,他与上帝的关系就修复了,他与上帝就和好了,他就可以心平气和地说:“上帝已经原谅我了。”
    但是,耶稣却明明白白地说:“先去向兄弟讲和,然后再来献祭品。”
    也就是说,只有先求得人的原谅,然后才能求得上帝的原谅。只有先与人和解,然后才能与上帝和解。在与人的关系修复之前,根本无从修复与上帝的关系。所以,先去祈求人的原谅吧,然后再来祈求上帝的原谅。否则,献祭——在祷告中流泪痛悔,是无效的。
    因为,我们只有通过看他与人的关系是否和好了,来看他与上帝的关系是否和好。如果他与人的裂痕尚未修复,那么,他与上帝的裂痕又如何修复呢?如果他与人尚未和解,那么,他与上帝又如何和解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耶稣要说:“先去同兄弟讲和,然后来献祭品。”
    其实,若要看一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怎样,只需看看他与人的关系,就知道了。如果一个人爱上帝,他就一定会爱人。如果一个人真心要求得上帝的原谅,他就一定会跪在那受害者面前,痛哭流涕地祈求他的原谅。他不可能平心静气地面对那受害者,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说:“上帝已经原谅我了。”
    申爱以为凭着自己的好——一个受害者对加害者面对面的赦免,就能在人前获得比别人更美善的感觉,在神前获得更多的恩宠。
    而这个男人呢?则以为只需在上帝面前献上祭品——只需在祷告中忏悔流泪,就能得到上帝的谅解和宽恕了。因为,向神认罪是容易的,而向人认罪却很难,向自己认罪就更难。
    申爱在自我欺骗。这个男人也是。
    有一些时候,我们是申爱;而有一些时候呢,我们又是这个男人。我们得罪了人、伤害了人,却自欺欺人地以为,只要关起门来,向上帝祷告几声,承认自己的罪,祈求他的赦免,我们就没事了,上帝就原谅我们了。
    其实不然。除非我们亲口对那受害者,发自肺腑地说:“对不起,是我的错,请你原谅我吧!”否则,上帝也不会原谅我们。

 

                                      
    “我原谅你了。”这明明是一句善意的话,为什么却会给人带来伤害呢?
     因为没有正确地使用。简单地说,因为原谅里没有爱。或者说,这原谅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别的。
    在有些时候,这句话是在爱心中宽恕人;而在有些时候,这句话却是在自义中审判人。那么,什么时候是宽恕?什么时候是审判?分别就在于:你的原谅是出于爱呢?还是不是?

    看吧,申爱的原谅中没有爱,小蓝的原谅中也没有爱。申爱若是真的在爱中原谅了那个人,她就只会为上帝美丽的恩惠,而感动而感恩;就只会为那个人竟然已经得到了上帝的饶恕,而欣喜而赞美,她断然不会因此跌倒。小蓝也是。小蓝若是爱小青,她的原谅里就不会有审判;她就不会因为这一句“我原谅你了”而自以为义。
    倘若不是出于爱,我们的赦免就有可能把人推入黑暗,使人摔倒。但是,如果是出于爱呢,我们的赦免就一定能把人带进光明,使人站立得稳。
    不仅如此,若能在爱中思考,我们就不会因为自己才智过人,而看他人为愚妄。若能在爱中说话,我们的话语就只会扶助人,而不会把人打倒。若能在爱中做一切的事,我们的动机和目的,就只是为着帮助人,而不是为着显扬自己。
    所以,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得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批判;一定得是出于谦卑,而不是出于傲慢。凡是在爱中的宽恕,在谦卑中的宽恕,对方一定感应得到。这就像,在你的窗前,一株茉莉花在朝阳下怒放了,晨风吹送着她的香气,你感不感应得到?
    而且,当我们赦免人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我们也是需要赦免的罪人,并不比对方更好,我们也需要对方的原谅。所以,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这样说:“朋友,我原谅你了,也请你原谅我吧。”所以,当我们祈祷的时候,一定要这样祈祷:“我们原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也请求被我们伤害过的人原谅我们。”
    想想吧,如果小蓝能够这样对小青说:“小青,我原谅你了,也请你原谅我吧。”如果小蓝能够诚恳而谦卑地这样说,那么,你们从小青脸上看到的,就一定不是痛苦,而是惊喜和感动。在这个时候,和解才会发生,那种美,才会因为宽恕,而散发出它本来就有的芳香。
    所以,只有在爱中原谅人的时候,只有在谦卑中原谅人的时候,我们才能正确地说出这句话:“我原谅你了。”

                                                                    2007年12月写作

                                                                    2008年11月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