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诗 |
有一点我们都很清楚,在我们这个国度,若要一个人承认他是一个罪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他不是基督徒的话,或是对基督信仰一无所知的话。
在2001年的时候,我曾经跟一个颇有思想的作家讨论过罪的问题。当我说“我们人人都是罪人”时,他异常地惊讶和反感。他说:“我就不是罪人。怎么可能人人是罪人?”
问题出在哪里?很显然,问题出在我们对于罪的理解上,以及对于罪的定义上。
我们通常以为,只有杀人、放火、抢劫、奸淫、偷盗、贪污等等,才是罪。而说假话、说脏话、发怒、傲慢等等,就算不上是罪了,在我们的标准里,这些至多只是小节。有一句一度很流行的话甚至说:“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
我们关于罪的标准是非常非常低的,也是非常非常窄的。
若用这个标准来看,的确,如那个作家所说,他不是罪人。因为他生活正常,作风正派,从未上过法庭,更未下过监牢,亦未传过丑闻。他当然不是罪人。如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罪吗?此生与他无干系。
但是,倘若我们用另一个标准来检视的话,就完全不同了。
我们来看看《新约圣经》对于罪的解释与定义。关于罪,《新约圣经》用了五个不同的字。
第一个字是hamartia,意思是“没有中靶”。没有打中靶,就是说:我们没有做到我们应该和能够做到的地步。
我认识一个孩子,他从小天资聪颖,精力充沛,各方面都很出众。那时,周围的人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出息。”上初中后,他渐渐地染上了一些陋习,比如贪玩,不能自制等。但周围的人还是说:“这孩子,只要他肯学,考个重点大学,是没问题的。”又过了几年,他高中毕业,但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什么也没考上。再后来,他或在街头晃荡,或在网吧里消磨时光,几乎成了一个不良少年。而周围的人仍旧说:“这孩子,如果他喜欢的话,不管做什么,都有可能有所作为。”
没有中靶,就是这个孩子至今为止的人生。
在相当长的岁月过去之后,再回首,我们会极度伤感地发现:其实,我们并没有完全发挥我们生命的能量,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成为我们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就像这个孩子一样。
没有中靶——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或者,是我们的人生无法绕过的处境:在我应该承担和应该完成的每一件事上,在我应该扮演和应该成就的每一个角色上,我有没有竭尽全力?我有没有做到我应该和能够做到的那个地步?
在女儿参加留学考试的前一个月,我曾经给她发过一条短信:某某同学,每晚睡觉前,请你将手放在胸口,问自己:今天,我是否竭尽全力了?
今天,我是否竭尽全力了?今年,我是否竭尽全力了?今生,我是否竭尽全力了?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恐怕只有极少的人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是的,我有,我做到了。比如汉朝的董仲舒,据说他为了专心读书,以至三年目不窥园。但是,对我们绝大多数人,甚至有可能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没有做到我们应该和能够做到的程度,就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光景。
每个人的恩赐不同,你是否把上帝赐予你的那一份天赋发挥净尽了?你是否全然地达到了他的要求?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当然都是罪人了。
第二个字是parabasis,是跨过去的意思。就是说,越过了是非的分界线,从是的这一边,跨到了非的那一边。
回首我们的人生,我们是否常常跨过这个分界线,以致犯罪呢?
比如说:在真与假的分界线上,我们是否并没有站在真的这一边,而站在了假的那一边?在善与恶的分界线上,我们是否并没有站在善的这一边,而站在了恶的那一边?在诚实与欺骗的分界线上,我们是否并没有站在诚实的这一边,而站在了欺骗的那一边?在仁慈与残忍的分界线上,我们是否并没有站在仁慈的这一边,而站在了残忍的那一边?在礼貌与粗鲁、忍耐与发怒、傲慢与谦卑等等的分界线上,乃至在所有的是与非的分界线上,我们是否并没有站在正确的这一边,而站在了错误的那一边呢?
在这个世界上,迄今为止,有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从来不曾越界?从来没有站错过呢?一一次都没有?在一生一世中。
一个也不会有。所以,耶稣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那么,我们当然都是罪人了。每一个都是。
第三个字是paraptoma,滑过去的意思,是指人在溜冰场或者雪地上滑倒。因此,这种滑倒——犯罪,并不是有意的,更不是蓄谋的,而是不小心造成的,或是无意中造成的。
但这正是我们常常会犯的错。我们常常一不留神就说漏了嘴,说了不该说的话。也常常无意之中伤害了人,使人的心灵受创。而在另一些时候,比如当我们受到打击或侮辱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无法克制地,突然变成一只咆哮的狮子。发怒——被辛尼加称为短期的疯狂,使我们在一瞬间就把谦卑忍耐的美德给丢掉了。
所以,就算是我们中间最好的那个人,也会一不小心就滑过去了——滑到罪恶里去了。
第四个字anomia,不法的意思。不法的罪,就是明知故犯、知法犯法的罪。
自私和贪婪是人与生俱来的软弱,人常常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贪欲,做一些明知不可做、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比如贪污、偷盗,比如欺诈、勒索,等等。
也许有人会说,我从来就没有贪污过、偷盗过,更没有欺诈过,勒索过。我没有做过任何不道德的事,我更没有做过任何不法的事。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呢?你有没有想过要去做那些不道德的事和不法的事呢?你没有偷盗,但你有没有想过偷盗呢?所谓偷盗,也决非仅指物质层面而言。比如偷情,也是一种偷盗。你若是想过,那么,你仍然是有罪的。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有人从来没有犯过十戒——没有知法犯法,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想都不曾想过——从来不曾有过犯罪的念头。
耶稣说:“凡看见妇女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因此,仅仅不犯谋杀的罪是不够的,必须不怀谋杀的念头,才够得上上帝的标准;仅仅不犯奸淫的罪是不够的,必须不怀奸淫的念头,才够得上上帝的标准。
第五个字是opheilema,是债务的意思,表示无法偿付所欠的债,没有尽到责任。主祷文中的那句“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用的就是这一个字。
古往今来,有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上的人,以及对神圣的上帝,尽了应尽的和完全的责任呢?有没有一个人能说自己一身清白,不亏欠任何人的债,也不亏欠上帝的债呢?恐怕没有。所以我们需要在祈祷时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这就是《新约圣经》关于罪的五种定义。当我们终于明白了罪的真意时,我们还能否认自己是一个罪人吗?
人人都是罪人,没有一个人可以把自己排除在外,无论是多么纯洁高尚的人。一个人外在的崇高与伟大,并不能免去他内在的罪恶。
当我们站在这个标准之下检视自己时,我们会蓦然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那苦难的、缺乏的、卑微的、乃至有罪的大军中的一员,我们并没有资格把眼睛长在额头上,更没有资格审断他人。天国的闸门是低矮的,除非以膝代步,否则,我们不可能进得去。
我是否像上帝一般美善、仁慈?我是否像上帝一般圣洁、光明?如果不是,那么,我只有像在圣殿里祷告的那个税吏一样,开口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吧!”
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真相。人格分裂是人与生俱来的苦难。我们尊贵却也卑微,我们喜乐却也忧愁,我们富足却也贫穷,我们有为却也有限。我们是有灵魂的人,既有神性的光辉、天使的温柔,又有人性的幽暗、野兽的残暴。在每一个片刻里,生命都被善与恶所拉扯着,无法安息。但是,靠着上帝永无止境的恩宠,我们一定可以修复这种分裂,尔后做到:既爱这个并不完美的自己,也爱那个同样不完美的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