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选自华姿新书<赐我甘露>    怜悯的心

(2008-03-30 10:03:54)
标签:

随笔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诗

            选自华姿新书<赐我甘露> :  怜悯的心

 

     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9:36)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太14:14)

    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太15:32)

    耶稣就站住,叫他们来,说:“要我为你们作什么?”他们说:“主啊,要我们的眼睛能看见。”耶稣就动了怜悯的心,把他们的眼睛一摸,他们立刻看见,就跟从了耶稣。(太20:34)

    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求耶稣,向他跪下,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动了怜悯的心,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可1:41)

    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于是进前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路7:13)

 

    这是我特别摘录的几节经文。因为在这几节经文里,马太、马可和路加都用了我最喜欢、且常常令我心动的那个词:怜悯。

   

    在希腊文里,怜悯这个字是由肚腹演化而来的,意味着怜悯是从人的最里面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最深的同情与怜恤。

   

    罗马诗人维吉尔在谈及“万物的眼泪”时说道:按事物的本质来说,我们乃是生活在一个破碎心灵的世界之中。英国诗人雪莱在悼念济慈的诗中写道:不要从清晨虚度到傍晚,但是脆弱的心灵总会有破碎。……月复一月是苦恼,年复一年是哀愁。美国戏剧家奥尼尔也说过:人生来是破碎的,但上帝的恩典使之黏合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处境:眼泪、哀愁,破碎的心灵,以及破碎的人生。说到底,我们都是那一棵压伤的芦苇,生命的恩赐常常隐藏在我们的伤痕底下,像被沙漠掩盖的那口井一样,被我们所忽视。我们过着充塞而非充实的生活,我们昼夜忙碌、忙乱,在钱财、权力、名望和物欲放纵里寻找依靠、安慰、盼望和那一抔填补空虚的食粮。结果呢,就像在浮石中求水,在树干上求鱼一样,全是枉然,以致我们要叹息:人生有什么呢?

 

    但是在这里,我们再一次惊讶地看见:上帝是如何为人的疾病、饥饿、孤单和愁苦,而动着怜悯的心;又如何为人心灵的虚空、茫然和无所适从,以及人不得自由的困窘,而感动和忧愁着。我们还看见:神性的爱,是怎样慷慨地贯彻在现实的具体行动中,让我们可以相信,还可以倚赖。

 

    是的,世上的疼痛,使他动了怜悯的心;世上的忧愁,使他动了怜悯的心;世上的饥饿寒冷,使他动了怜悯的心;世上的寂寞孤单、颠沛流离,使他动了怜悯的心。他怜悯那有病的、瞎眼的、受魔鬼辖制的;他亦怜悯那饥饿的、疲乏的、孤单的、失去亲人的,他还怜悯那迷失的、空虚的,以及那犯罪的。那看不见的苦痛、那被辖制的苦痛、那丧子的苦痛、那饥渴的苦痛、那困苦流离的苦痛,以及那虚无、盲目、犯罪的苦痛,乃至整个人类全部的苦痛,仿佛都落在他的身上,心上。

 

    所以,一见到受苦的人,他就想立即除去他的痛苦;一见到哀哭的人,他就想立刻揩去他的眼泪;一见到饥渴、疲顿、孤寂和无所适从的人,他就想填饱他们的肚子、安顿他们的灵魂、引领他们来到他的轭下,使他们得享安息。

 

    律法说:安息日你不可以工作。

    但他说:上帝的工作从不停止。

 

    他始终坚持:生命的苦痛若是可以在今天除去,那就决不可以等到明天。

 

    所以,一看见那个病卧了38年之久而无人理会的人,他就医好他;一遇到那个手掌枯干而失去指望的人,他就立时使那枯干的手掌复原。他所帮助的,永远都是些没人帮助的人。他并不管那天是否安息日,更不管法利赛人是否正等在那里窥探。只要是令人无辜受苦的律法,全都在他的接受范围之外。他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抓住它把它拉上来呢?人比羊何等贵重呢?”

 

    怜悯永远高于律法。在他看来,人生唯一的责任就是帮助人。人世唯一的律法就是爱。对人的同情、怜恤,应在一切其他的律法、律例与法则之先。律法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罪,却无法医治他;律法可以彰显有病的灵魂,却不能把它从病中抢救出来。没有一件工作比解救人类的痛苦忧戚更大更重要。任何工作都可以放下,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怜悯的工作搁在一旁。

 

    上帝在第七日只是停止了他的创造,但并没有停止他的爱和怜悯,片时的停止都没有。

 

    上帝曾对先知何西阿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

 

    可见在上帝这里,怜悯和爱胜过任何的祭品,以及任何的祭祀仪式。所以在耶稣看来,最重要的服务仪式,乃是对人类需要的满足,我们的爱必须进入到人类的苦难、悲剧、缺乏和各种需求之中。当我们在服务里敬拜上帝时,那才是真正的敬拜;当我们彼此相爱时,那才是真正的虔诚。

 

    但是,我们若要施爱予人,必得先储满要施与的爱。我们若要怜悯人,也必须先在心中装满怜悯。倘若我们自己正在颤抖中,又如何使那寒冷的人得到温暖呢?

 

    有一句未曾记载的耶稣话语,在福音书中找不到,却是一句至理名言:“拿起石头,你们就会找到我;劈开木头,我就在那里。”

 

    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在哪里,在做什么,他都定然与我们同在。那么,当我们想要施爱予人、想要怜悯人的时候,他必定就在那爱里,和那怜悯里。即或我们自身空虚贫乏、一无所有,但是,只要有他的同在,我们就一定会变得丰盈、充足;我们就一定有能力去爱,直到成伤,直到成疾——爱是世上最大的权利,但同时也意味着最大的责任和牺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