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礼仪

标签:
育儿 |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餐桌,无论在家用餐,还是在外赴宴,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有餐桌的参与。记得年轻时候,到“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长老尼驻锡的爱道堂用斋,百多人同时用斋的斋堂听不到一丝丝声音,没有一个人讲话,就连咀嚼的声音都没有,非常安静。每餐斋前都要举行仪轨,“具足威仪幢相”,感恩天地的赐。
《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周代就已形成完备的礼制,饮食礼仪就此形成,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虚坐尽后”,是说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尊卑有序”,子女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毋反鱼肉”,夹在自己餐盘的鱼肉,不合口味都要吃完;“毋投与狗骨”,在外做客,不可扔骨头给狗啃;“食不教子”,不在餐桌上训斥教育孩子;“当时不叹”,聚餐时不要唉声叹气,要保持席间的欢快氛围。
“长者为尊”。《红楼梦》中,宁国府为贾敬举办生日宴会,礼请了荣国府的人,即使荣国府的人来到宁国府做客,但是,在就座的时候,尤氏还是把邢夫人和王夫人和自己的母亲一样,安排在上座的位置。对于尤氏来说,不管是邢夫人还是王夫人都是自己的长辈,即便是客人,也应该安排在上座。
古人讲的“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些“相”的难看或雅观,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家教。“礼不可废”,餐桌上自认为微不足道的失礼细节,足以成为被他人提防和厌恶的理由,比如:吃相难看,道人长短,长辈教训晚辈,领导批评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