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陪伴是一辈子的私塾
标签:
育儿 |
私塾,旧时也称学馆的,开办者为家族或乡绅,职责主要是承担幼童的启蒙教育。其教育方针是以儒家经典为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学龄前是孩子受教育的最佳年龄,施教者为家庭。“先有关系再有教育,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是成就家庭教育的基础,若亲子关系紧张,家教则无从谈起。
婴幼儿时期是亲子关系的建立期,童年时期是亲子关系的巩固期,而青春期则是亲子关系的裂变期,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差。但,能不能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的关系,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安全感、幸福感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讲的原生家庭。
童年是每个人心灵的故乡。父母在呵护陪伴中的和风细雨,是孩子心智和人格健全的养分。有养才有教,没有养怎么能称得上教。教,苍白无力不是的说教,说教不是身教。有的孩子认为,祖辈父辈是说一套做一套,这就是身教与说教的矛盾冲突。
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成长的黄金期,更是生理和心理剧烈发生变化的关键期。从少年变成青年的过程中,因其生理与心理改变而带来的困惑,苦恼和纠结,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压力,不亚于50岁左右从壮年渐入老年的更年期。其时,生理和心理发育越来越成熟,学业和升学的压力也越来越沉重,由此出现的迷茫、叛逆、固之、我行我素,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激烈碰撞中,产生的应激反应。
父母表现出的理解和谅解,爱与接纳,理智与安静,决定着青春期孩子情绪的转变,是变得安稳,还是暴躁,取决于父母的爱和信任。卢梭认为,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世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你要求孩子做到什么,你首先要做到什么;你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往那个方向努力。父母当止语、锁耳,在陪伴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与孩子同频共振,携手共进。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情绪易怒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位焦虑不安的家长;性格偏激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位粗暴武断的家长;厌学弃学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位得过且过的家长。对于逆反的孩子,如果刻意用自己付出的经济代价去感动孩子,更是一种道德绑架,勿需对着孩子诉苦,你辛不辛苦,付没付出,付出了什么,孩子眼里观察得清清楚楚,心里厘清得明明白白。
如何去尊重、理解,真诚沟通,平等交流,建立其乐融融的亲子关系?如何使其青春在美好的年华绽放?如何使其肩上有山,心里有光,未来可期?这是亲子陪伴的私塾中,需要穷其一生探索的课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