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大邢村(上)

(2018-10-26 14:41:27)


  走进大邢村()

 邢少山

 

“两街连十巷,织成一张网。千年槐树茂,泽荫绵福长。东临石臼湖,田野绕村庄。姑水一名家,盛世再起航。”这里说的是当涂县湖阳镇大邢村的历史渊源、村落布局以及人文传承的情况。

大邢村,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据《邢氏宗谱》记载:是九府君弼公东晋时从河间来到湖阳,开基创业,延传至今。又曰:我族宗祠先祖创立元季,自弼久以下,历代祖考咸安神位配享春秋,至今沿历四朝。”《邢氏宗谱·邢氏祠堂图志

这个村落,开始是“就堤结屋,种柳成村”,是一个自然小渔村,后来人口渐多,逐步繁盛,对村庄进行规划与整体布局,达到“两街连十巷,铺开一张网”的要求。两街,是说这个村庄有东西两条街,这两条街与一条条巷子串连,就像一张铺开的渔网。每条巷子,过去都有自己的名字,从村前住后数,它们分别是横街、大巷、前巷、官巷、锯齿巷、香炉巷、赵家巷(朝港)、张家巷、戴家巷、横街。而且每条巷子都有来历。例如,官巷,明朝我村出过一门三进士。我们村明朝出过一门三进士,邢珣(14621532),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正德初(1506)被授南京户部郎中,后任赣州知府,因剿匪、平叛有功,升江西左参政致仕。他的次子邢埴,明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进土,授福建浦城县知县,剿匪、赈饥、办书院有功,深得人民爱戴。季子邢址,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23年)进土,授北京刑部山西司主事,因为官清廉,不畏强权,秉持正义,升山东道监察御史。他们家世代住这里,后来村上人把这条巷子称“官巷”。官巷巷有两个角是停轿子和上下马的。下马碑还有块发光石,供夜间上下马用,这石年纪大的都看到过,而拴马石至今还存,巷里面还有三道门早晚开关进出。又如锯齿巷。此巷,如齿状,房屋之间进退交错,互尊互让,又有衔接,似通非通,但内藏谦让,气场自通。每一处转角,每一个锯齿,天地人和,和谐相安。特别有意思的是在齿巷与香炉巷之间,还有一条神巷,更叫人神秘莫测。官巷的北面又增加一条小巷,巷的网状加密了,错综复杂,不是当地人,路径难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巷子的名称又有些变化,例如,赵家巷(朝港),本来这条巷子叫赵家巷,但由于赵家渐渐衰落,没有人了。这条巷子正对着大邢港,冬天水干潮落,大邢人从这条港划船进入石臼湖,又赵家巷与朝港巷在我们村同音,以后就叫朝港巷了,这条朝着港口的。我们记忆中的史家巷、夏家巷,村基图志上找不到,估计是后来的更名。我村出了不少历史名人,东晋吏部郎通议大夫邢峻、北魏中书令邢邵、北魏兵部尚书抚将军邢峦邵、北魏尚书左丞邢颙、大唐凤阁侍郎资政殿大学土邢文伟、北宋工礼二部尚书邢昺、元朝承事郎武昌路知事邢润甫、明朝山东巡按监察御史邢思文明江西左布政史邢珣,其次子山东道监察御史邢址,季子浦城知县邢埴。清朝内阁中书邢开雍等。

 

大邢村人口密度大,地地少,寸土寸金,空间有限,但巷子通畅,自然和顺,古街古巷,纵横互通,巷陌相联,小商小贩可走街串巷,沿途叫卖,更可喜的是村里出菩萨、玩龙灯、抬彩门与出技技灯都可以以每家每户门经过,便以人们观赏与接菩萨、接灯,以求平安。巷子两边是人家,邻里相闻鸡犬声,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隔篱呼应,沧桑沉淀,岁月如歌。

连接这些巷子的是东西街了。东街是主街,“了”字型,“了”字古街,不仅便于两头用横街封闭,而且不贯风,是中国古街的特色。大邢东街沿水而布,嘉靖十一年(1532)六月初一,邢珣在临终留下遗嘱“街巷铺石”,时隔十六年,即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他儿孙配之以亦由青石板彻的从东向西网状的阴沟排水系统一次完成,造福后裔达400余年。儿时大人们总说,“阴沟里翻不了大船”,还说,“大你一周,搀你过阳沟。”阳沟大概是白墙黛瓦、四水承墙天井淌水沟与青石板盖的流水沟。

青石板,千踏万蹬的双脚及独轮碾过的糟印,人们仿佛然能听到清脆的足音,它们凝进了一段段遥远深沉的历史。街道两侧,除留巷口外,一座座古民居挤挤挨挨,栉次鳞比,雕梁画栋,花格长窗,屋脊门庭,挤出一线蓝天,别有一番含蓄深邃的意境。“同姓为闾比,宜居避埰堬[。宅荒留阀阅,世构似陈朱。”(邢珣《湖阳赋》)大街从前到后有三处标致性的建筑:村前有祠堂,村中有牌坊,村后有戏楼和大王庙庙,像几领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这些古老的建筑, 荟萃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承载了丰厚的江南风韵,在向人们讲述着邢氏家族繁荣昌盛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

    走进大邢村,人们便可以一眼看到邢氏大宗祠。走近宗祠,两边十多块举人石在庭院分两边矗立。宗祠原有面积一千多平方米,主建筑是五间三进,间距极为开阔;两边梢间是长条石板砌成,基座有古朴的雕纹。前座居中的门口两侧皆有一人高的狮子,门板木雕精致,嵌金光闪闪的大字,左为“兆起鳌头”,右为“徽流燕冀”。邢氏大宗祠里, 完整的人物雕刻, 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和山水风景,鲜艳夺目。我国古代建筑善用空间尺度营造等级氛围,在邢氏大宗祠的建筑中最有体现。

邢氏曾是一个显赫的家族, 《邢氏宗谱·邢氏祠堂图志》记载:“我族宗祠先祖创立元季,自弼久以下,历代祖考咸安神位配享春秋,至今沿历四朝。”进入祠堂,这里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三进门都是一样宽。这一种布局只有达到一定的功名才允许这样建造,显示着家族的荣耀。以后逢年过节,全村各房各户,按辈份从大到小,临牌而拜,感谢祖宗的恩泽。大邢宗祠铭记了邢氏家族千年开发的历史,邢氏宗祠堪称为江南名祠。

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大邢宗祠遭到严重的破坏,19499月发大水,祠堂前进被冲毁。解放后后进改建为当涂县湖阳完小, 培养了不少解放后的知识分子。1954年又发大水,祠堂被水彻底冲毁,夷为平地。199810, 当涂县政府及大邢村居民共筹款65万元重建, 成为大邢老年活动中心。目前,已有一些村民将他们自己收藏的家谱和自己珍藏多年邢询的画像捐献出来。

走进村中,任何人必从济美牌坊经过,抬头看那有济美坊上有 “恩荣”二字,显示了家族的荣光。大邢济美牌坊建于明万历元正年(1573年)。据《当涂县志》和《二十四史·列传八十一》记载:此坊是明朝穆宗皇帝为表彰官巷那三位进士所建,左参政邢询因邢家能“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且“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也”,故此牌坊被降旨为“济美坊”由“直隶太平府知府丁懋儒、同知陈所敏、通判胡汝砺、推判刘垓,当涂县知县张宏纲”等负责建。此坊高7.63米,宽3.15米,为花岗石仿木结构,平面长方形,基双层,块石平仰,四方柱方础,每面双层三栋,平顶盖斗拱承托,起脊较高,鳌吻,单面为门楼式,各构件均以榫卯眼连接,合成亭阁式,内外分别镂雕人物、花卉、禽兽和几何图案,千姿百态,形象生动,是明代石雕建筑中的瑰宝,极为罕见。但由于多年风雨的洗礼, 镂雕的纹路有些消磨, 又由于村中地势的增高, 方柱平落。1996年马鞍山市人民政府为保护文物, 拨款修葺。现在当人们走进村中,又能目睹它的伟岸、雄浑、凝重, 重现昔日的光辉。大邢村村历代出的人才可谓无以计数,文教之风泽乡里,故事绵绵。每当有读书人取得功名, 村里鸣锣开道,吹吹打打 , 热闹非凡.经过济美牌坊,把他送回家。

将要走出村了,过去,你会看到一座精巧的戏楼与一座严肃的庙宇相连, 中间包围成一个广场。大邢戏楼戏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2),集能工巧匠历三年竣工。台柱上有对联:“石鼓频敲击碎窗前明月,玉菌迭奏吹开槛外行云。”横联:“於今见古。”戏楼远看重檐翘角,华丽壮观。屋脊中央树一硕大彩釉瓷瓶,瓶中插一铁叉,直指云天,瓶颈以四根铁练系住屋檐四角。檐下悬挂铁马风铃,风起铃响,清脆悦耳。台高14米、宽25米、深12米,正中以木质雕的屏风横向隔开,使之成为相互背依,紧密相连的晴、雨双面戏台。晴台面北,是全台的主体,雕工精美,气势恢宏。台顶天棚上有三口藻井(俗称窝棚)。中间一口为螺纹斗拱式,稍前两侧各有一口轿顶式藻井。后壁上端悬着一块镂有十八罗汉衬底的镀金匾额,台前四根漆黑锃亮的顶梁大柱上,挂着当地名儒手写的楹联,字迹潇洒俊逸。戏台两侧各一厢房,与雨台相通,供演员进出场。台上雕梁画栋,遍布描金戏文人物浮雕:《魁星点斗》、《刘海戏金蟾》、《昭君和番》、《三雇茅庐》……密密麻麻不下百余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大邢大王庙,与大邢戏楼相对。此庙始建于金大定十二年(1172),历经元、明、清先后11次修葺、扩建,虽历经沧桑,但仍保留了金代建筑之特色。其建材之繁,造型之全,年代之久,刻工绘艺之精湛,名驰江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与科研价值,是安徽省历史悠远的一座古代建筑。大王庙坐北向南,总体布局是将主建筑自南向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而东、西两面不设廊室、配殿等附属建筑,使整个殿宇显得布列舒款,视野广阔,气势雄伟,浑然一体。此庙原建筑由正门、仪门、碑房、戏楼、钟楼、鼓楼、正殿和后殿等主体建筑组成。大王庙正殿是全庙之主建筑。殿宇面宽164米,进深108米,鸱尾高65米,系单檐歇山顶,以木结构为突出特征,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由石块砌筑,上立木柱,柱上施以粱枋,构成屋架,沿柱砌墙,开设门窗,四周各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角柱稍高,造成“生起”,使梁、柱、枋三者的结合更加紧密,从而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和承托力。檐柱柱头用许多斗形木块和曲形拱材,层层叠架,制成了雄浑古朴、变换多端的斗拱,承托着深远的出檐。因为在湖畔圩埂旁, 墙身不负重大支撑力,檐墙和瓦顶起间隔内外与防御风雨侵蚀的作用, 无论春夏秋冬,湖风紧,湖雨寒,屋顶铺盖琉璃筒瓦和脊兽,梁架举折和缓,总举高为前后檐柱之间的20%以上,船从湖面经过, 可以看到大王庙大王庙磅礴气势,壮观雄伟, 这是特别的地形设计出的特有风格。殿内使用了长跨三间的大木材,其构件的规制属营造式,从而减少了殿内的柱子,扩大了建筑的纵向跨度,为设置神龛和塑像,提供了宽敞的场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