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祭十二郎文》看韩愈对家人及宣城的情感

(2017-06-17 14:36:47)

从《祭十二郎文》看韩愈对家人及宣城的情感

242000宣城市诗词学会  邢少山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写给他在宣城去世后的侄儿韩十二郎的一篇祭文,这篇祭文中提到许多事与宣城关,更重要的,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韩愈对家人及宣城的深厚情感。

在家庭中,对于一个亲人的去世,一般以父母去世最为伤心,因为父母亲毕竟是生你养你一生的呵护者。而对于一个侄儿的去世,如此痛心疾首,实属罕见,然而对于韩愈又属理所当然,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看看个中的原因就知道了。

韩愈在《祭十二郎文》的开头就说:“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丧十二郎之灵。”这是叙述了“我”听到侄儿去世后七日,才准备祭墓,感觉稍迟了一点,并对此些表示愧疚。不过稍迟是有原因的,韩愈在后文作了补叙:“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就是这样阴错阳差,才弄到今日,言下之义,请阴间的侄儿予以凉解。

接着韩愈写道:“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这是说,“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因与犯罪的宰相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年死于贬所 。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这一段话写了三个一方面的内容: 其一“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其二:“惟兄嫂是依”; 其三:“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我们先说其一。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天宝十四载(755),任武昌(今湖北鄂州)县令,韩愈出生两个月后,韩愈的母亲就死了,三年后,他的父亲又死在秘书郎任上,所以,韩愈说自己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一个幼年丧失双亲的人多么可怜与弧苦。接下来,其二:“惟兄嫂是依” 。一个从小失去父母亲人的人,只有在家族中找人抚养,幸好韩愈的长兄韩会比韩愈大将近三十岁,也算是当时的名士才子,受到权相元载的青睐与赏识,担任起居舍人。韩会承担起抚养韩愈的重任。然而不上幸的是,不久元载倒台,韩会受到牵连,被贬到广东韶州。德宗建中元年(780),韩会在韶州郁郁而终,韩愈时年十三岁,与嫂子相依为命,韩愈帮郑氏一起,长途跋,将韩会的灵柩运回河阳故里安葬,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到了家乡河阳,北方藩镇李希烈开始反叛,中原发生战事,局势动荡。这时,他们想到了南方的宣城,而此时宣城比较安定,而且非常繁荣。建中二年(781年),郑氏带领13岁的韩愈及全家来到宣城避乱。从此韩愈随嫂嫂在宣城生活了7年,一直到19岁才离开去京赶考。这7年,是韩愈青少年的“就读期”,是人生长知识、长身体的“ 黄金期”。 7年,完全依靠大嫂邓氏照顾,长嫂为母了,故韩愈说“惟兄嫂是依”。 “惟兄嫂是依” ,充满了韩愈对嫂嫂多少感激之情。此时,自己的父母亲死了,哥哥死了,没有策亲人了,而嫂子坚持不改嫁,还如此贤惠,据说,韩愈在宣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嫂嫂总是耐心地教导他,韩愈怎不感激零涕呢?同时,嫂嫂对韩家无比热爱,还对韩家后继有人充满了担忧,韩愈在后文中说:“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对于嫂子的话,韩愈还记忆犹新,这是怎样的一种崇敬与感激之情啊!

其三:“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韩愈在《复志赋》中回忆说: “就食于江之南,始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朱熹在《昌黎先生集考异》中也说: “公之为学,正在就食江南时也。”《宣城县志》也载:“建中贞元间,避地江南。韩氏有别业在宣城,因就食焉。”这就是说,韩愈家在宣城有田产,生活有来源。韩家的产业是他大哥韩会置办的。安史之乱期间韩会曾在江南上元、宣城一带长期活动。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唐肃宗乾元元年(756),于江宁置升州,改为上元县。而宣州与金陵相邻,肃宗乾元以前,当涂、溧水等县属宣州管辖。所以,韩会在永泰前后曾较长时间来往于上元及周边地区,并在宣城置办了产业。“宣城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有兼海陆之丰,宜桑、宜稻、宜果、宜蔬,素称鱼米之乡”当时,宣州是全国第三大都市,人口88.5万,仅次于京城长安和陪都落阳。从后来人们修复的昌黎别业也可以看出韩愈家在宣城富庶的生活情况,明•邹守益在《韩公别业碑记》说,宣城敬亭山的南岗上,有人替曾在宣城居住过的韩愈修了一座祠。祠修得非常壮观,“为堂,为门,为垣,匾曰:“唐昌黎伯韩先生之祠。” 祠的左边,一条小道,两边长满竹子,幽深而出;祠的后面有一座亭子,上书: “敬亭仰止”。门右边,循山坡而上,松泉曲折,半里路光景,有一座桥,桥两侧的门柱上书有“昌黎别业”几个大字。韩愈的嫂嫂郑氏带领韩家百十号人在宣城生活了这么多年,可见韩愈家有可靠稳定的生活来源。文中的十二郎,即是指的侄儿韩老成。老成从小又和韩愈一块在宣城长大的,韩愈与老成辈份虽不同,但年龄相差无几,所以感情特别深厚。“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从现存韩愈写宣城的《游城南十六首》诗可看到当时宣城城南有赛神活动的时间,韩愈去观看他还带了他的侄子老成到城南郊游,看赛神活动。韩愈在另一首《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中还写道: “亲交既许来,子侄亦可从。盘蔬参春杂,尊酒清浊共。”韩愈与侄儿韩老成共同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所以感情特别深厚。

《祭十二郎文》又接着道写:“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而文中的“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又埋藏着韩愈与宣城特别的感情。“始来京城”, 没有主语,是省略,省略了“我韩愈从宣城”来到京城。因为到京城之前,韩愈在宣城就读,准备应试。而按照唐朝科律,要应进士科考,须先在州县取得“贡生” 资格。而每年各州县的“贡生” 不多,而韩愈先后几次参加京,都以宣州“贡生” 参考,这就是说,宣州这个名额几次给了他。文中的“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这是指韩愈连续三次参加考试,皆名落孙山,这三次分别是在贞元二年、贞元四年(788年)和贞元五年。贞元六年(790),即“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这“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包含着韩愈对宣城多少记忆及深深的情感,又饱尝着对人生失意的种种辛酸以及对家人的牵挂,因为韩愈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时间,韩愈的嫂子郑氏、侄儿韩老成等家人继续居住在宣城,四年以后,回家看望老成,有归视汝的感觉。

然而,使韩愈意想不到的,与韩愈相依为命的韩老成贞元十九年(803)在宣城家中突然去世。韩愈因为在宣城待过,他知道,江南人常常得软脚病,而且时常发作,发作时疼得厉害,但不会伤命。而意想不到的事竟然发生了,(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所以,闻此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自责,韩愈为此而悲痛、失悔,还有得到侄儿死去的消息后,将信将疑的复杂情绪,以及为此而发出的深挚的慨叹。情思深沉,感人至深。接着痛悔,回叙自己父兄的早死,和侄儿本来有可能多在一起呆些日子,共享天伦之乐,却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作者一连用了三个“而”字,“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不仅加重了语气,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作者的失痛感。接着思绪又深入一步,以将信将疑的口气描绘了自己内心感到的无穷的惶惑:这不可能是真的,世间没有这样的道理!准是传的信不确切。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奴仆名)的报告又怎么放在“我”的身边呢?在这一段对于内心惶惑的叙述中,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侄儿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剧烈震荡,不仅为结尾的天命无常的慨叹加重了分量,而且为下段的痛悔准备了心理条件,使下段的责备、失悔、哀惜、慨叹,语语仿佛从肺腑中沛然流出,使悲伤的情感逐步达到高潮。祭文接着述说了在经过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之后,“我”已无意于留恋人间富贵,只求在伊、颍河(皆在今河南境内)旁买上几顷地,把“我”的和你的儿子养大,希望他们成人,把我的和你的女儿养大,嫁出去,也就罢了。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既属叙事,又是抒情。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的问句为结束,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

这篇祭文,韩愈把对与宣城的深厚情缘及许多的人脉关系联在一起,而且错综复杂,又写得一往情深,感人肺腑。我们说,祭文原本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而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及其亲人,以致与宣城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以及对养育自已山水故土的眷恋。我们说,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不仅仅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也是缘于韩愈对年青时生活在宣城的一种深情,使人感到异常自然而真切,体会到了一种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紧紧打动人心。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茅坤评论说:《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今天,作为宣城人,读了此文更觉得感人至深,对韩愈及他的嫂嫂、侄儿在宣城的生活及情缘体会更深。

  

 2017.6.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