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陶者》赏析

标签:
文化 |
【赏析】:
http://s3/bmiddle/4e821698nb4df548f6ef2&690
政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封建统治者拼命向人民榨取赋税,“凡百赋率,增至数倍”,‘下至果菜,亦皆加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人,官至屯田都官员外郎。他在仕途上极不得意,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对社会极为关心,对劳动人民极为同情。以此为背景,写下了不少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阶级对立的诗篇,梅尧臣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陶者》就是其中之一。
首句“陶尽门前土”
第二句“屋上无片瓦。”瓦,木是陶工们烧制的,每一片瓦无不有他们的汗水与辛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陶者却“上无片瓦”.诗人没有在陶者贫困生活的其他方面落笔,而是抓住屋上无瓦这一点来着显。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作明显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这样的特写境头,非常形象地概括,生动无比。按理说,,“劳工神圣”,耕耘必得回报,他早该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屋上无片瓦”,却是杂乱的茅草盖房,这是一个多么生动鲜明的对比!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菜糠,织布的穿的是破衣裳”,的社会民谣来。在那个社会里,劳动者劳而无获,命运悲苦,实现不了正常的生活需求,已历历在目。
第三句“十指不沾泥”
梅尧臣提倡诗“平淡”,主张诗歌必须写实,要有“兴”、“寄”,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刺”与“美”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强烈的愤慨。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却同工之妙。从《陶者》也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在这首诗里,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表现他的审美取向。
【原诗】:
陶②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③居大厦④。
【注释】:
①、陶(táo)者:烧制陶瓦器的的匠。
②、陶尽:陶,活用着动词,意为挖尽土来制瓦器。
③、鳞(lín)鳞:屋上瓦片重叠(dié),就像鱼鳞一般地依次排列
④、大厦(shà):高大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