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饮酒(其五)》赏析
(2011-05-23 07:20:25)
标签:
文化 |
【赏析】:
恬静田园悠悠然
——陶渊明《 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共二十首,按序文这组诗写于诗人四十岁之后,是诗人刚离开彭泽令职位不久。《 饮酒(其五)》是酒后题咏,歌颂田园生活恬静闲适,表现自作与大自然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诗篇之一。
全文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开头至“心远地自偏”,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
开头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说自己虽住在然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上层人士之交往,古有“冠带自相索”入说。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但冷寂到门无车马,终不可能。陶渊明为什么要这样说,诗是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了伏笔。结庐(造屋)于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拢,车马的喧闹不正是扰扰人世的一个象征吗?而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要避开车来马去人间的喧嚣。
第三、四两句“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是说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自然要处于幽静远邈之处。这便作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是一样的。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心境恬淡静谴,反过来,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使喧闹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形象地道出一个辩证的道理,这可谓由艺术通向辩证法认识论的一个奇迹。
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的精神状态,“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冷漠,疏远那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由此,所居之处而变得僻静了。
后半部分从“悠然见南山”到结尾,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态。
第五、六两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说采菊花在东篱之下,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悠悠然而。 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见”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而是悠然而望。可是抬苏轼曾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臭。” ((东坡题跋))
第七、八两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说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而归还,多美妙的景致啊。“日夕”乃“傍晚”,“ 相与还即” 结伴而归。诗人看到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江的青霭之中,景色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跟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巢窠。《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臆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投”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
最后两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说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真义,欲要辨明,自已忘记了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欲辨已忘言”句,意本(庄子)而来,《庄子·齐物论》云:“辨也者,有不允也。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吴淇《六朝选诗定论》中说:“‘意’宇从上文: ‘心’字生出,又加上,‘真’宇.更跨进一层,则‘心远’为一篇之骨,‘真意’为一篇之髓。”中也说:“境既闲逸,景物复佳,然非:心远’则不能领略其真意味。”(方东树《昭昧詹言》),这对全诗的精要作了极好的概括。
本篇展示了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思维过程,富于理趣、情趣、天然之趣。然而,诗中没有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而写了悠然自得,妙趣横生,既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又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委运任化的哲理。这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的境地,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感悟、想象,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悠长与深隧。
【原诗】:
饮酒(其五)1
东晋 陶渊明
结庐2在人境3,而无车马喧4。
问君5何能尔6?心远地自偏7。
采菊东篱下,悠然8见南山9。
山气日夕10佳,飞鸟相与11还。
此中12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3。
【注释】:
1、《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2、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3、人境:人间,人类聚居的地方。
4、而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5、君:作者自谓。
6、尔:如此、这样。
7、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8、悠然:闲舒的样子。
9、南山:指庐山。
10、日夕:傍晚。
11、相与:相伴,相交,结伴。
12、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
13、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辨,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