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溪赋》注、译、读
(2011-03-17 10:43:20)
标签:
文化 |
倒影映带,育物乐饥
——读《宛溪赋》有感
如今宛溪河正在加大力度治理,最近,翻阅《宣城县志》读到杨珂的《宛溪赋》,很有感慨。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加之人口稀少,自然生态很好,因此宛溪河关山层叠,百转千回,澄明彻亮。杨珂在《宛溪赋》里以“啧啧”的赞叹声开头:“咨,灵溪之钟翠,于峄阳之山阴。引飞流以界脉,出清泉而就深。”从前,宛溪河是宣城城外河,它又称澄江(德喜河)。隋开皇年间(约591年左右)济南公王选出任宣州刺史,觉得城池太小,把城池从西北开挖到敬亭山附近,并建济川和凤凰两桥,修两水门,以防入侵。宣城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至梁承圣元年(552)共661年皆“宛陵”之称,故此河命名为“宛溪”。
接着,作者描写了宛溪河发源与气势。“始发于峻极,聿经亘乎渊沉。凌千岩以激湍,历万壑而游浔,拟江河而绕带,匪丝革其成音。”宛溪河发源于宣州区周王镇和新田镇交界的青峰山,其流向自南郊响潭起,绕城东至北郊三汊河
注入水阳江,现隹是流经市区的一条主要河流。旧时上游西岸建有宛溪馆,李白《题宛溪馆》诗云:“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河道总长35.8公里,流域面积330平方公里。自城区东南穿城而过,于北门三汊何处市区段主干河流长4.52公里,市区内部的道汊河、梅溪河、泥河均在主干河段注入宛溪河。作者形容它发源于极高的山脉中,升腾在千岩之上,水流湍急,连绵不断,弹奏着美妙的音乐。宛溪河经历重山峻岭,层叠关山,百转千回,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仆后继,一浪一浪奋勇博杀,而流经宣城这块污土,它变化多端,倒映着茂林修竹,滋润着万物,养山山青,哺竹竹翠,育禾禾壮。檐端能飞水,敬亭会落云,彩霞会显现,昼夜各有余光,真可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道德经》四十三章)这是宣城的福气,也是宣城的灵光。
宛溪河如此靓丽,那么它给人民带来哪些好处呢?作为当时是知县的作者当然知道,也有自己的亲身感受。他说:“就其浅矣,挹彼注兹,载沉载浮,泳之游之,可以濯缨,可以乐饥。”这是说宛溪河的水拎回去喝,可以淘米洗菜,可以游泳,甚至人俄了,还可以充饥。“又说“乐”音lè,“乐飢”谓乐道而忘饥。不管怎么说,喝了宛溪河的水可以暂时解决饥饿问题。这是其一。其二,宛溪河的水可以滋育万物。赋中道:“圃抱瓮而为灌,农荷锸而成渠。艺五谷之良种,润自然之嘉蔬。”不但如此,它的品德是惊人的,“利万物而不争”,殚精竭虑而不求回报。它与这块污土结合,成了宣城人生命的一部分,成了宣城人的生命价值所在。其三,“若夫缘物涵象,因风涣文,檐端飞水,敬亭落云。照明霞而散彩,浮暝日而含曛。会百川以学海,夹双石而趣奔。” 由于宛溪河的清亮,它倒影映带,叠嶂反光。因此宛溪河沿岸都有景观:鳌峰赤壁,犹如一座朱红屏风矗立于宛溪之滨;澄江夜月,南齐著名诗人谢胱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诗句。繁星点点之际,新上的明月倒映在澄江之中,似玉轮、银盘烁烁生辉;句溪塔影,当晚烟初散溪中可见城中开元古塔倒影,如砥柱插入水晶盘中,置身于奇景幽境,使人俗虑尽消。另有响山赤壁及严公钓台等绝胜佳地,曾引来隐士严子陵来此下钓,仙人窦子明来此钓走了白龙。唐代,诗人李白就留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名句。其四,“或修楔而流觞,或临清而赋诗。”这里可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常常是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知县自己的感觉是:“随四时之变化,知予乐之无垠。”
由于宛溪河的美丽,实用作者产生联想,宣城地灵人杰。地灵,说宣城的地位位置控制着吴越,州连着歙池,山冈枕在它的腹下,大江顺着它弯曲,双阁仰乎攀着叠嶂,北楼在幽壑中绵延,响山阴映在林中,潭水涌溜在山阴。人杰,“瞿?(石字加了刑字)披裘在石室,琴高乘鲤于仙都;尧臣著集于宛陵,蒯鳌就隐于枕席,”作者引这些名人足说明宣城这块风雨宝出过多少杰出人才或吸引人才的到来。
作者希望宛溪河“永期寥廓于太虚。”因为水 “淆之不浊,澄之不清”,水有时会有浑水、污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并非水本身,而外来的污染,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无色无味,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晶莹剔透,会“寥廓于太虚”的。然而作者万万没想到,他这种愿望一段时期没有实现,特别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加之人口的急剧增加,宛溪河被污染了,宛溪河萎缩了。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竟使河水变质,鱼虾薰死,遍河的飘浮物,使宛溪河污染不堪入目。至此,宛溪河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于是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救救母亲河,根治宛溪河。在宣城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有多位代表向大会递交了一份《关于开发宛溪河的议案》的议案,人民的呼声得到市政府的重视,政府随即把宛溪河治理开发作为提升我市城市品位,树立皖东南山水园林城市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快整治宛溪河的进程。2006年9月27日,宛溪河城区段综合开发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2007年下半年,该工程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2009年年初,市政府决定将宛溪河综合整治列为该年启动的市政项目。去年7月,宛溪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年底基本完成。保护和开发好宛溪河,还原它水清景幽、两岸如画的原生态风貌,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把它打造多休闲、文化、游乐功能的综合性能,是促进宣城经济、文化和旅游业和谐发展,实现山水园林城市的构想。我想,这个工程是每一位宣城百姓的企盼,也是每一位宣城父母官应尽的责任,它也将不辜负前人的重托与希冀。
附:《宛溪赋》原文、注释、译文
宛
明·杨珂2
咨3,灵溪4之钟翠5,于峄阳6之山阴7。引飞流以界脉8,出清泉而就深。
始发于峻极9,聿10经亘乎渊沉11。凌12千岩以激湍13,历14万壑15而游浔16。拟江河而绕带,匪17丝革18其成音。表19重山于峻岭,映修竹20之茂林。注21委蛇22于后土23,润24膏泽25于甘霖26。若夫27缘物涵象28,因风涣文29,檐端飞水,敬亭落云。照明霞而散彩,浮暝日30而含曛31。会百川以学海32,夹双石而趣奔33。
于是就其浅矣,挹彼注兹34,载沉载浮35,泳之游之,可以濯缨36,可以乐饥37。或修楔38而流觞39,或临清而赋诗。旋潾40盘涡41以岸转,惊波42吸谷而山移。尔其习坎43?(三点水加个存字)至44,盈科45后行,向春泮水46,冱寒47凝冰48,淆49之不浊,澄50之不清51,彰五色52其无体,利万物而不争。秉53至柔54以为用,类55上善56之得名。尔乃57夹山成涧,交草为湄58,渊坻59名堵60,涯曲61为隈62,涌波兴沦63,明锦作漪,合涧水而注川,信64涯流至所归。
圃65抱瓮而为灌,农荷锸而成渠。艺66五谷之良种,润自然之嘉蔬。乃若?(三点水加个项字)67涌冲溢,浩淼68襄腾69,?(日字加个易)谷70显曜,天汉71通?(上面雨字下面三个弓字)72,乘高迅逝,知险徂征73。夹中洲74以左转,合大江而南萦75。旋渊76九回77以肠绕,湓流78百折而雷轰。乃若群峰倒影,叠嶂回光,纪同79江汉80,歌逐沧浪81,蒸霞吐雾,流翠浮苍82。
据东吴83之上游,宛84南之中央。鼓85若耶86之樵风87,泛河广之苇航88。坎89德积90小以成大,地道91流谦92而用藏。至若温风始至,秋气平分,江城如画,香阁停云。或探梅以彼雪,或纳凉而来薰93。随四时之变化,知94予乐之无垠。
若夫土控吴越95,州连歙池96。崇冈97枕其腹,大江缘其隈。双阁98仰攀乎叠嶂99,北楼100延赏于幽壑;响山101阴映乎阳林,敬潭102涌溜于阴渠。瞿?(石字加了刑字)103披裘于石室,琴高乘鲤于仙都104;尧臣著集于宛陵105,蒯鳌就隐于枕席106,鸥就凫泛集于庭除;烦想涤除乎心目,高杯超畅于开舒;将挹汪洋于千顷,永期寥廓于太虚107。
(原载《宣城县志卷之三十一·艺文志》)
【注释】:
1、宛溪:宛溪河,在宣城城区的东北面,是水阳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宣州区周王镇和新田镇交界的青峰山,其流向自南郊响潭起,绕城东至北郊三汊河注入水阳江,是流经市区的一条主要河流,俗称东门大河。旧时上游西岸建有宛溪馆,李白题诗曰:“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又有“句溪虽可爱,未若宛溪清”的诗句。河道总长35.8公里,流域面积330平方公里。自城区东南穿城而过,于北门三汊何处市区段主干河流长4.52公里,市区内部的道汊河、梅溪河、泥河均在主干河段注入宛溪河。早在唐代,诗人李白就留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名句,其中的“两水”就是城东的句溪和城中的宛溪河。隋唐时期是城内河流,隋开皇年间,宛溪河上始建木桥两座,上名“凤凰”,在泰和门外;下名“济川”,在阳德门外,李白诗中“双桥”使便指此,两桥名一直沿用至今。南唐改建城郭后,成为城东护城河。
2、杨珂:字汝鸣,余姚人,诗人,《浙江通志》载:余姚城西的秀丽风景区。明杨珂有诗云:“安禅久卧松间榻,访旧还携月下琴。人向寂寥秋易感,病兼消渴署难禁。风生梵宇铃声入,花落香台露气深。淡泊赖公真性在,曇摩相得会渠心。”书法家,好作狂书,其书法对徐渭影响颇大。从文中得知,曾在宣城做过知县。
3、咨:表示赞赏,相当于“啧”。 《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4、灵溪:灵溪,因溪在城,溪东有蜿蜒起伏的陵阳峰,状如游龙,传说为“山龙过溪”穴位,故名龙溪。因当地“龙”与“灵”同音,谐名灵溪。灵溪,因镇东有溪,溪东有蜿蜒起伏的山丘,状如游龙,传说为“山龙过溪”穴位,故名龙溪。因闽语方言“龙”与“灵”同音,谐名灵溪。
5、钟翠:钟,集中,专一。如,钟情(感情专注)萃,引申为聚集,聚拢。司马相如《长门赋》:“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钟翠,动词,汇聚。
6、峄阳:峄,峄山 南坡所生的特异梧桐,古代以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语出《书·禹贡》:“羽畎夏翟, 嶧阳孤桐。” 孔传:“ 嶧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7、山阴:阴,北面。山阴,山的北面。
8、界脉: 风水学术语。指穴场龙虎之内,隐现微茫,上分下合,绕护穴场之水。干流水也是水之一种。有之则明龙脉之让,真气之聚,故风水家多认为干流水有界脉束气之功用。
9、峻极: .谓极高。《礼记·中庸》:“发育万物,峻极於天。” 郑玄 注:“峻,高也。” 孔颖达疏:“言圣人之道高大,与山相似,上极于天。”
10、聿: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无意义。《诗·大雅·文王》:“聿修厥德。”
11、渊沉:犹深沉。指极深。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偶瞰路下石潭渊沉,仰见云障排空,高下隐现,令人惝怳。”
12、凌:升,高出。如,凌云,凌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激湍:激,急剧的,猛烈的。湍,急流的水。激湍,水急剧貌。吴均《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
14、历:《说文》:“历,过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历齐河。”
15、万壑:壑,山谷。万壑,形容山峦绵延起伏,高低重叠。
16、游浔:游,不固定。浔,水体边缘的陆地。如河边。游浔,不固定水体边缘的陆地。
17、匪:不,不是。如,匪夷所思(不是常人的想法),获益匪浅。
18、丝革:丝,细丝,本义蚕丝。革,皮的总称,《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故金石丝革无不可制腔造谱者。
19、表:表现,显示。
20、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1、注:流水。
22、委蛇:蜿蜒曲折;拐来拐去,意同逶迤,《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23、后土: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24、润:雨。如,润气(水气)
25、膏泽:滋润土壤的雨水 。曹植《赠徐干》:“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26、甘霖:久旱后下的雨;及时雨(传说是由盘古身上出的汗变成)元· 方回《次韵金汉臣喜雨》:“甘霖三尺透,病体十分轻。”
27、若夫: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8、涵象:包容,包含。象,孔子作十翼,上下彖、上下象、上下繋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万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
29、涣文:泛指盛貌。韩愈文:“纂辞奋笔,涣若不思。”
30暝日:暝,日落,天黑。如,日将暝。暝日,白天,黑夜。闽南谚语说:“春分、秋分、暝日平分。”
31、曛:落日的余光。
32、学海:渊博。汉扬雄《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言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动,所以不至于山。”
33、趣奔:趣,《说文》:“疾也。”奔,急走,跑。趣奔,急跑。
34、挹彼注兹:挹:舀;注:灌注。从那个中舀出,倾注到这个里面。比喻财物的挪移通融。《诗经·大雅·泂(jiǒng)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泂,远。泂酌,从远地取水。)挹:舀;酌。把液体盛出来。《说文》:“挹,抒也。从手,邑声。”《珠丛》:“凡以器斟酌于水谓之挹。”
35、载沉载浮:在水中上下沉浮。《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载沉载浮,顺流九里,望之无迹。”
36、濯缨:濯,洗。缨,系在脖子上的帽带。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又比喻超脱世俗。
37、乐饥:充饥,疗;。乐,通“ 疗 ”。《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飢。” 高亨 注:“乐,借为疗。《列女传·贤明》引作疗。” 宋 苏轼《十二琴铭·玉磬》:“其清越以长者,玉也;听万物之秋者,磬也。宝如是,中藜藿,不再食。以是乐飢,不以告糴。””一说“乐”音lè,“乐飢”谓乐道而忘饥。
38、修楔:修,”实行;从事某种活动。楔,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修楔(xì):古代一种风俗,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修楔”,又称“祓除”、“祓禊”,每年三月初三,正是江南“修楔”大节
39、流觞:觞,古代一种酒杯。流觞,亦称流杯曲水或曲水流觞,是旧时上巳节的一种饮宴风俗,其大致方式是众人围坐在回环弯曲的水渠边,将特制的酒杯(多是质地很轻的漆器)置于上游,任其顺着曲折的水流缓缓漂浮,酒杯漂到谁的跟前,谁就取杯饮酒。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尽兴为止。文人则将此俗发展成名士雅集--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还得赋诗一首,其乐趣略同今人的"击鼓传花"或"丢手绢"。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宴集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兰亭,作流觞曲水之戏,所谓"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吟咏之作被编成《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
40、旋潾:旋,转动。如,旋绕,旋转。潾,水从山石间流出 。《初学记》引《尔雅》:“水出石间曰潾。”
41、盘涡:水旋流形成的深涡。
42、惊波:惊险的巨浪。
43、习坎:是《易经》第二十九卦 坎为水坎上坎下。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
44、荐至:再,一次又一次。王弼注:“相仍而至。”《易·坎》:“水荐至。”
45、盈科:盈,溢出。《易·坎》:“水流而不盈。科,通“窠”。坎;坑。《孟子·离娄下》:“水盈科而后进。”盈科,溢出窠。
46、泮水:冰雪融解。《诗·邶风·匏有苦叶》 :“迨冰未泮。”
47、冱寒:”沍,一本作“ 冱 ”。冱寒,谓极为寒冷,寒气凝结。《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沍寒,於是乎取之。
48、凝冰:凝结成冰。《庄子·在宥》:“其热焦火,其寒凝冰。” 成玄英疏:“若违情起怒,寒甚凝冰;顺心生喜,热逾焦火。”
49、淆:乱也,杂也。
50、澄: 水清定。
51、清:清冷,凄清。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渌水荡漾清猿啼”
52、五色:五种颜色:青、白、赤、黑、黄(古人以这五种颜色为正色)。
53、秉: 拿着,持。如,秉烛。
54、至柔: 达到最柔弱的程度。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为天下间最为柔弱的,往往能够驰骋在最为坚固的事物之间。
55、类: 类推, 取相似的事物来推论或衡量照此类推。
56、上善: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57、尔乃: 更端发语词,无义。汉班固 《西都赋》:“尔乃正殿崔嵬,层构厥高,临乎 未央 。”
58、湄: 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说文》: “ 湄,水草交为湄。”
59、渊坻: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说文》: “坻,小渚也。”《尔雅》: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诗·秦风·蒹葭》:[“ 宛在水中坻。”
60、堵: 《说文》: “堵,垣也。五版为一堵。”尉缭子·战威》: “止如堵墙。”
61、涯曲: 《说文新附》: “涯,水边也。”曲,弯曲的地方。如,河曲。涯曲,水边弯曲的地方。
62、隈: 水流弯曲处 。高诱注:“隈,曲深处,鱼所聚也。”《淮南子》: “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侵隈。”
63、兴沦: 沦, 《说文》: “小波为沦。”《诗·魏风·伐檀》: “河水清且沦猗。”
64、信:不怀疑,认为可靠。如,信任,信托。
65、圃:种菜。亦指种菜的人。《论语·子路》:“吾不如老圃。”
66、艺:种植。如,园艺。《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67、?(三点水加个项字):也作?(三点水加个项字),形容水深又广。
68、浩淼:水面广阔悠远貌。 唐孟郊 《送任齐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诗:“扣奇惊浩淼,采异访穹崇。”
69、襄腾:襄,仰,上举。《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襄腾,向上涌。
70、(日字加个易)谷:亦作汤谷。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孔传:“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日字加个易)谷。”
71、天汉: 银河之古称也。古代指银河,也有浩瀚星空、泛指宇宙之意。
72、通?(上面雨字下面三个弓字):?(上面雨字下面三个弓字),灵的古字。通?(上面雨字下面三个弓字),禅学名词。是以心相传,用灵犀互通,靠自悟获得。
73、徂征:奔流,流逝。徂(cú), 往。如,自西徂东。古同“殂”,死亡。征 : 远行。如,长征,征途。徂征,征途奔流流逝。
74、中洲:中土。
75、南萦:萦,缭绕。《广韵》:“萦,绕也。”南萦,向南边绕去。
76、旋渊:深渊。《淮南子·俶真训》:“唯体道能不败。湍瀨旋渊 吕梁之深,不能留也。” 高诱 注:“旋渊,深渊也。” 汉 严忌《哀时命》:“蛟龙潜於旋渊兮,身不挂於罔罗。”
77、九回:亦作“ 九迴 ”。 迂回曲折。《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陇头流水歌辞》:“西上陇阪,羊肠九回。” 明 何景明《自武陵至沅陵杂诗》之五:“脩阪接飞翼,百步仍九廻。”
78、湓流:水声很大的急流。《文选·郭璞<江赋>》:“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 李善注:“《苍頡篇》曰:‘湓,水声也。
79、纪同:纪,样子,法度。纪同,样子像。
80、江汉:长江,汉江。
81、沧浪:在汉寿境内沅江下游有一条由沧水和浪水汇合而成的支流,叫做沧浪水。两千多年前,屈原被楚王放逐来到这里。形容憔悴的他走在沧浪水边,江水的波澜一如他心情的不平静。一个渔夫摇着小船靠近他,询问起了三闾大夫的苦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内心自然不是渔夫所能理解的,而他们的对话却化为了《楚辞》中的名篇——《渔父》。是楚国的古歌。
82、浮苍:浮 fú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苍(蒼) cāng 深青色,深绿色。浮苍,浅青色。
83、东吴:泛指古吴地。大约相当于现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东部地区。《晋书·食货志》:“ 东吴有齿角之饶, 西蜀有丹砂之富。” 唐 杜甫《绝句》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4、宛: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 秦初正式置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
85、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这里作动词动用,鼓动。
86、耶:文言疑问词,相当于“呢”或“吗”:“独不怜公子姊耶?”
87、樵风:指顺风﹑好风樵 qiáo 柴,散木。如,樵苏(柴草,亦指打柴割草)。风,空气流动的现象。如,风向。风速。《后汉书.郑弘传》"郑弘字巨君,会稽山阴人"李贤注引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射的山南有白鹤山,此鹤为仙人取箭。汉太尉郑弘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弘还之,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
88、苇航:小舟。 明徐渭 《镜湖竹枝词》:“杏子红衫一女郎,郁金衣带一苇航。”
89、坎:低陷不平的地方。如,坑穴,坎井之蛙(喻知识浅陋的人)
90、德积:、“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而这些定平时:积累而成的,此谓德积。
91、地道:地下通道。
92、流谦:谓极其谦抑,谦逊。汉刘向《说苑.敬慎》:"夫天道毁满而益谦,地道变满而流谦。"
93、薰:柔和的风。指夏季的南风。
94、知,知县。
95、吴越:春秋吴国与越国的并称。《国语·吴语》:“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三岁於沮汾以服吴越。”
96、歙池:歙,歙县。池,池州。均在宣城西南。
97、崇冈:形声。从山,宗声。本义:山大而高。崇冈,高大的山冈。
98、双阁:指绮霞阁与龙首阁。
99、叠嶂:亦作“ 叠障 ”。亦作“迭嶂”。重叠的山峰。:陵阳峰重重叠叠。
100、北楼:谢朓楼北楼。
101、响山:位于宣城城南。原宣城胜境,山下有响潭,清流其下。传说严子陵在此钓白龙。
102、敬潭:敬亭潭,在敬亭山下。
103、瞿?(石字加了刑字)瞿?(石字加了刑字)佛教人氏。披裘,《后汉书·逸民传·严光》。汉 严光 少时与 刘秀同游学,有高名。及 刘秀 称帝,隐居不出。刘秀 思其贤,令以物色访之。后 齐国 有人报告:“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刘秀估计他就是 严光 ,三次派人才把他请到京师。见后因以“披裘”指归隐。
104、琴高乘鲤:《列仙传》载:琴高为战国时赵国人,善鼓琴,曾为宋康王舍人,有长生之术,后遁入涿水中取龙子,临行与诸弟子约期相见,嘱在河旁设祠堂,结齐等候他复出。届时,琴高果然乘赤鲁从水中出,留一月余,又乘鲁入水。琴高跨鲤背回首眷顾的姿态,与岸边揖手相送的弟子们顾盼呼应,波涛汹汹,狂风乍起,云雾迷漫,用以泻染仙人遁逸时的神秘氛围。明李在有《琴高乘鲤图》。
105、尧臣著集于宛陵: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为《孙子兵法》作著,梅著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
106、蒯鳌就隐于枕席:蒯鳌,(生卒年待考),宣城, 宋太宗时期进土及第,历官茶陵令、殿中丞,著名北宋大臣。少年时为孤儿,家中又贫穷,后立志读书,善于写文章,以廉直自励。晚年隐居庐山(庐阜),以读书自娱。
107、太虚:谓空寂玄奥之境。 《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 崐仑 ,不游乎太虚。”
《宛溪赋》译文
啧,宛溪汇聚,在峄阳的北面,引飞流穴场龙虎之内,清泉的流出深藏微茫。
它开始发源于极高的山脉中,连绵不断,伸展开去,沉积成深渊,升腾在千岩之上。水急剧湍流,经历万壑,而游到陆地,比拟着江河而绕来绕去,像丝革做成的音乐,弹奏着美妙的乐曲。它经历重山峻岭,倒映着茂林修竹,水流在肥沃的土地上拐来拐去,像甘霖一样滋润着万物。大概水能包涵万物,风能吹醒绿色,由于风雨的作用,檐端能飞水,敬亭会落云,彩霞显现散出五彩,白天,黑夜各有余光。它们汇聚会百川的渊博,夹带着卯石而急奔。
宛溪清清啊,人们舀水灌皿,扬舟沉浮,自由泳游,涤物冼衣。宛溪河的水可以充饥。临河流水曲觞,吟诗作赋。它随堤岸而旋转,因盘旋而成涡宕,随山势、狭谷而掀起巨大的波涛,然而它水流而不盈,行险不失信。一次又一次水盈而后进,冰雪融解,寒气凝结,杂乱而不浑浊,澄清而不凄清,它彰显五色缤纷的颜色,利万物生长而不争高下,只是却柔伸缩为大家利用,仿照上善而得到好名声。它夹山成涧,交草为湄,水渊成洲,岸曲而弯,波涌浪逐,微波漪涟,融合涧水而注入川流,信托涯流而聚归合扰。
种菜的抱着水罐汲水,农人们拿着铁锹去挖沟渠,培植五谷杂粮,润育天然嘉美的蔬菜。宛溪水深又广,广阔悠远,奔涌冲浪向上涌,太阳映照,银河显现,趁着水急,征途奔流流逝。遇到河中的洲岛水,头转向而流,汇入大江而向南萦绕,九曲回肠而悬腾,急流百折而雷呜,群峰倒影,叠嶂回光,犹如长江与汉江,欢歌追逐,云蒸霞蔚,吐云喷雾,流翠浮面。
宛溪雄据在东吴的上游,椐宛棱南边的中央。奔腾如擂鼓,像罡风,在河上泛小舟却悠悠然。积水越积越多,以小成大,地下通道谦抑蕴藏。等到暖气回升,秋气平分,江城如画,香阁停云。探赏梅林,梅花似雪,在河边乘凉,和风徐徐。随着四时的变化,做知府的我的快乐得很。
宣城土控着吴越,州连着歙池,山冈枕在它的腹下,大江顺着它弯曲,双阁仰乎攀着叠嶂,北楼在幽壑中绵延,响山阴映在林中,敬亭潭涌溜在山阴。瞿?(石字加了刑字)披裘在石室,琴高乘鲤于仙都;尧臣著集于宛陵,蒯鳌就隐于枕席,鸥鸟凫浮在河中,有时还飞到阶下、庭前的院落,一切烦恼被宛溪荡涤得干干净净,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宛溪将舀尽千顷汪洋之水,永存在玄奥的太虚之境。
一点建议
建议有关部门把《宛溪赋》刻在宛溪河显要的位置,同时就宛溪治理写一《碑记》,彰显宣城文化。如有兴趣,草民有一些具体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