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赏析
(2008-11-23 05:33:00)
标签:
文化 |
韩愈是我国唐代的散文大家。他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自幼与其侄十二郎相守。不幸长兄身亡,与其侄跟随嫂嫂四处漂泊,历经磨难。后韩愈为官,很少与十二郎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时,却传来了十二郎的噩耗,悲痛欲绝,韩愈写下了这篇祭文。
祭文一般偏重于对死亡的追述,但此文一反固定的格式,采用自叙的方式来表达对死者的哀痛。作者的叙述是从回忆家常琐事开始的。韩愈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兄弟,年龄相差无几,因此自幼感情深厚,形影不离。韩愈回忆道:“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伶丁孤苦,未曾一日相离也。”可见两人感情之深,未曾分离。当时,由于哥哥去世早,在韩家叔侄两人成了子、孙两代的单传,回忆当时的情况,借用嫂嫂的话说:“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所以如今十二郎又早早离开人间,韩氏只剩下自己一根孤苗,而自己又体弱衰老,怎能不痛心疾首啊!这也是韩愈在获知十二郎去世后的第一个反映,所以在祭文的一开头,作者不能不直抒胸意,成了直接悼念十二郎的首发原因了。
为了进一步叙述自己与十二郎的骨肉之情,作者接着叙写与十二郎十二年聚散离合的过程。这期间,虽有三次离别,也却有二次会面的机会,但都没有很好地欢聚或失去了机会,韩愈的悔恨遗憾之情跃然纸上。当韩愈十九岁时离开家乡初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这是思念使然;又过了四年,韩愈去河阳探望祖先的坟墓,这时嫂嫂又去世,正遇上侄儿十二郎护送嫂嫂的灵柩来河阳安葬,这是多大的巧合,多大的悲丧啊!韩家的亲人全没有,如今连嫂嫂也长眠在地下了。后来韩愈在董丞相处任职,境况有所好转,嫂嫂已死,要求十二郎回家把他的妻儿接来,不料第二年唯一使韩愈能依靠的董丞相又死了,因此叔侄等一家团圆愿望又未能实现。这一个又一个的意外打击,叫韩愈怎能不悲伤。从此天各一方,几度欲相聚,几度却未能。其后韩愈下定决心到家乡河阳安家要使全家人最终相聚,而恰恰在此时,“汝遽要吾而殁乎。”这种打击怎么承受得了,作者的万般怨恨和遗憾喷涌而出。
为了表示对死者的进一步哀痛,文章还采用倒叙的方法,将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与十二郎作了对比,“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而十二郎正是体壮力盛的时候,如今体弱的还在,体壮的而去,怎么使人不茫然失痛呢?所以对于十二郎的死,将信将疑,作者连接用了几个问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外其真邪?”可是偏偏东野报告死者的来信及耿兰的报丧文告明明放在自己的案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获悉侄儿之死所引起的剧烈悲痛和强烈震颤,不仅为后来感叹天命无常加重了份量,也为悲痛欲绝的忏悔准备了心理条件。
所以在祭文的最后,作者集中补写了一种强烈的自责与悔恨。这种悔恨是从侄儿告诉自己得了软脚病,而并未引起韩愈的注意开始的。当时在韩愈看来软脚病是江南人一种常见的毛病,不足为怪,而现在人死了,不能不引起韩愈的疑问,“其竟以此而殁其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死因不明,关爱不再有效,这始终是韩愈的终身遗憾,从这里我所听到了作者痛哭的声音,文章至此形成了感情的高潮。为了弥补对死者的悔恨之情,文章进入了尾声,只求薄田几亩,安定度日,以抚养死者的后代了事。读到这里,我们也不禁潸然泪下。难怪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想必此篇祭文,韩愈是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泪,句句皆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