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清晰的记得,在开学典礼上,老师告诉我们,首先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准艺术家,首先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人。上美院也首先要学做人,而不是先学做艺术。会不会做艺术不重要,会不会做人才是重中之重。
在学校的四年,也是艺术市场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四年。四年的毕业展看下来,也渐渐感受到了其中的变化。
毕业展原本是很私人化性的展览。无非就是学生把作品挂出来,老师根据作品给学生打个分,评个奖。算是给大学四年画个圆满的句号。但是,近两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兴起,画廊数目与日俱增,而相对稀缺的艺术家资源让画廊捉襟见肘。于是,还为走出校园的准艺术家成为画廊挖掘的对象。在校外市场因素的刺激下,学校毕业展也渐渐的由校内师生观摩展转变成展销会,变成画廊、买家等校外资本与校内清贫的学生们勾搭的平台。而这也无可厚非,这也是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给毕业展赋予的新意义。
毕业展是学生的秀场。不管是热爱艺术的痴心分子,还是因为考学需求,误入美院的投机分子。毕业作品犹如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能否毕业在此一举,他们自然会倾其全力。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他们艺术生涯的开始。而对于另外一些毕业即转行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一件像样的“艺术品”。如果你不幸从知名的美术院校毕业,那你的毕业作品就成为目光关注的焦点,被强加赋予更多的意义。万一再不幸,你的作品又与外人对你的期望有所差距,那被骂则是在所难免,谁叫你不幸被镜头抓住了。不过,毕业作品就是毕业作品,仅是毕业作品。如果你仅把它看成毕业作品,它也就只是毕业作品了。如果你把它和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挂钩来评判毕业作品,那就不是作品的问题的了。谁这么看,谁才有问题!
毕业展是画廊的粮仓。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应该是年轻艺术家中性价比最高的。翻看现在成名成腕的艺术家,哪个的艺术简历上和牛逼的美术院校没有丝毫的瓜葛。这也让画廊到名校挖掘未来大腕的信心膨胀。在毕业展上,除了观摩学习的学生外,更多的还是从各地来的“资本家们”。学生在作品标签上留电话,肯定不是没有来由的。肯定之前某位同学有过成功的范例。从现在各画廊的展览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毕业展上的熟悉面孔。甚至在一些比较的博览会上,也有毕业展上的作品。资本来请,何必拒之?难道你没有谋求展览和销售的愿望?毕业展上的画廊能满足学生的这个愿望,为什么对学生实现这个愿望要评头论足?
毕业展本来什么都不是,后来资本来了,毕业展才成了毕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