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心史——第一章、环境。六、启蒙使我觉醒2
(2010-04-16 05:02:43)
标签:
王日嫂千家诗云淡风轻近晚天 |
四
在那次“打平伙”的宴席上,小海的爸爸也向老师提出了要求。叫小海跳级,小海不是念不会《百家姓》吗?索性就不念这小儿科了。先叫他念《四书》,他爸爸认为这可能会获得惊人的效果。小海家是个暴发户,很有几个钱。他一再要求,老师也就答应了。念《四书》,他也不按部就班,按一般的做法,是先读《论语》,之后《大学》、《中庸》、《孟子》,而小海的爸爸却要小海先读《孟子》。为了几个钱,老师也只好答应了,说试试吧。
我和小海是同桌,小小年纪,我读《论语》,他读《孟子》,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嫉妒。他们于是想方设法要我们出丑。他们首先向我开刀:他们在《论语》里面找了一句:“吾必谓之学也”,说,你捂住自己的嘴,看看能不能把这一句念清楚。我说,这有什么困难。于是捂住自己的嘴,念了出来。他们说,要大声念。我就大声念“吾必谓之学也”。他们听了,哈哈大笑。当时我怎么也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笑得那么厉害。后来才知道他们借这句话骂我。这句话里面有“吾必”二字,他们叫我捂住嘴,说“捂必”,不是在骂自己吗。所以他们都像野兽一样狂笑。原来我被他们骗了。
但他们把小海骗的更为厉害。小海开念《孟子》那天,老师正好有事。他要到一家娶媳妇的人家去喝喜酒。但他临去前,还是到学校安排了一下,每人教了一号新课。说下午他回来时,大家都要能背诵,交代完匆匆走了。大家都各自念起自己的书来。小海的这一号书,比念《百家姓》难多了。其内容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百家姓》四字一句,多好念。而《孟子》,句子有长有短,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小海念着念着,就忘了,老师不在,他问我,我也不知道。他只好去问那些年长的学兄。一个上午,他去问了一次又一次,学兄们也都耐心地一遍一遍地交给他。最后小海也居然念会了。
下午,老师酒足饭饱,满面红光,喜气洋洋地回来了。但上午教的书,都要背诵。你想,整个上午都只念了一号书,谁记不住?大家都轻松地把书背了。小海也满有信心地去背书: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嫂……。老师说,停住,重背。小海又背: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嫂……,老师瞪了瞪眼睛,谁教你的?小海说,不是“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王正日他嫂吗”。
“混账!”,小海一句话把老师气坏了。小海刚才背书,因老师一再要他重背,把全教室的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一见小海说“王日他嫂”,大家“哄”的声笑了。弄得整个教室几乎爆炸。
老师面色铁青,认为小海是故意和他捣蛋。问他是跟谁学的。小海只好把那几个学兄指了出来。老师勃然大怒,对那几个大学生说:这是圣贤之书,你们怎能胡乱糟蹋呢?不由分说,那些学兄们每人挨了六板子。小海挨了十板子,手立刻肿了老高。
后来才知道,小海犯的这个错误,是学兄们捣的鬼。当小海去问他们时,他们几个人商量了一下。说,你要背下来,这还不好办吗?你知道了意思,就能记住了。于是他们给小海一句一句讲起来。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这几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而我们的学兄是怎样给小海讲的呢?他们说:孟子见梁惠王,就是孟子看见了梁惠王。王日嫂(他们故意把“王曰叟”念成“王日嫂”,从字形上我们当时还分不太清“日”和“曰”;从读音上也搞不清“嫂”和“叟”),就是“国王正日他嫂”。不远千里而来,就是他跑了一千里路,都不嫌远……。这样一讲,小海倒是记住背会了。想不到却惹了一场祸。
从此大家都不喊小海的真名字了,都喊他“王日嫂”。渐渐地,小海忘了自己叫什么了。他对“王日嫂”的称呼很敏感,你叫他小海,他有时反而弄不清你是在叫谁。你叫他“王日嫂”,他就立刻答应。
真的,“外号”的威力是如此强大。我们村的人都有外号,有的不止一个。一个人的外号要带它一辈子。每个外号都有一段小故事,如朱街有个人叫“四老鼠”,后来他儿女成群,白发苍苍,有了孙子了,大家仍叫他“四老鼠”。我问爸爸,为何叫他“四老鼠”。 爸爸说,他在家排行是老四,小时候,夜里到厨房里去偷吃东西,被大人听见了,大人说:厨房里好像有动静。他听见了,担心被大人发现,就装作老鼠“叽”、“叽”地叫了两声。你想,一个孩子,又没有学过口技,学老鼠,怎么能学得像?一下子被大人听出来了。大人到了厨房,一看是他,打了他几巴掌也就算了。谁知他的几个兄弟心里极不平衡:我们都一样吃喝,你凭什么到厨房去偷吃好东西?于是给他宣扬出去了,他因此获得了一个“四老鼠”的外号,一辈子也摆不脱。还有我的一个同学,曾偷过别人的一把小刀,直到现在,别人在背地里还管他叫做“小偷”。另外的一些外号,如“瞎话篓子”、“落窝鸡”、“二皮脸”等等,多不胜数,如果编一部《焦城人物外号词典》,恐怕不少于一百万字。
说了别人了,我自己呢,有没有外号?在那种环境里,我有什么本事能逃得脱,当然有了。叫什么,不好意思了,叫“异端儿”。具体从什么时候,谁给我起的。都不太清楚。可能大家因我说话、做事都特“另类”吧,就给我起了这个外号。刚开始有人叫时,我特气愤,还因此和人打了几次架,但不起任何作用,外号还是叫起来了。我到我姥姥村朱街时,许多“舅舅们”都叫我“异端儿”,我又有什么办法?我只好默认。幸好,我后来离家上学走了,不然到现在我还摆脱不了“异端儿”这个外号呢。
前年我回老家去了一趟,在街头遇见了一个人,面目黎黑,满脸皱纹,牙都掉了,伛偻而行。在我旁边的金柱问我。你看这个是谁?我说不认识。他说,你们小时是同学,不认识了?我说,哪个同学?金柱说,“王日嫂”啊!这我一下子想起来了,是小海。我赶忙上去和他说话,他竟也不认识我了。从谈话中,知道他这一生过得很艰苦。苦涩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不时摇头叹息。后来,我提起“王日嫂”。他才粲然而笑。在这粲然的笑容里,我似乎看到了过去的小海。此是后话。
五
老师第一次有事出去的时候,我们还都守规矩,傻乎乎按照老师的吩咐念书,虽然想玩,也只在自己的位子上乱画,画点我门看过戏中的翻跟头或者中央军和八路军打仗的场面,一般的不串位。后来我们发现谁家一有红白喜事,老师就要出去。我们再不能安分守己了,大同学也不甘寂寞,于是商量好,老师一走,我们就自由玩耍。在玩耍的时候,我们要派出去岗哨。因为我们的学校在一个很深的胡同里,很容易站岗放哨,老师走后,我们就派一人在临大街的胡同口上,盯着大街两头,老师从东头或从西头回来,都看的清清楚楚。过一个时辰,就换一下岗。站岗的同学一看老师回来,就急忙往回跑。跑回到学校,就大声喊几声:回来了!回来了!同学们一听,就赶紧回教室,各就各位的念起书来。老师回来后,连半点破绽也看不出来。老师对我们越来越放心,我们也越玩越大胆。开始我们只在院子里踢毽子、斗拐、摔跤、演戏,后来就练飞檐走壁、上房打仗,玩的好不热闹。
一次老师又出去了,岗哨派出去后,大家正想不起玩什么。这时忽然听见空中“呀”、“呀”乱叫,抬头一看,是几个乌鸦在喂小鸦。原来我们学校院子里的大榆树上,有两个乌鸦窝。大同学说:现在麦子黄稍了,小乌鸦都孵出来了,我们去掏小乌鸦玩吧。这一建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同意。于是一个大同学自告奋勇,不一会爬到了树上,之后慢慢接近乌鸦窝,那垒乌鸦窝的树枝摇摇摆摆,我们从下面看着,不免眼晕。而乌鸦拼命地乱叫,他看了半天,不敢再往上爬,就又下来了。
他说,乌鸦窝在树梢上,树股子特别细,而他长得又高又大,那么小的树股根本经不住他,只好下来了。大家听了,都很扫兴。
这时我的英雄主义冒头了,说:“我去!”因为我年龄小,长得也比他们小,身子轻,树股子再细,也能经得住我。大同学看了看我:你会爬树吗?
“别说榆树,再高的白杨树,我也能爬!”说完,“嗖”、“嗖”爬上了树梢。我听大家在下面说,他爬树这么麻利,谁教给他的?
我靠近乌鸦窝了,树梢子像在荡秋千,往下一看,魂飞魄散。而乌鸦又在拼命地叫着啄我的头皮。我不敢往下看,一个手紧紧抓住树枝,不顾乌鸦的叨啄,伸长了另一只胳膊,终于拿下来一只小雏鸦。大家在下面一片欢呼。我高兴得像当上了皇帝。激动了好一会,才不急不忙地下树。但刚下到树杈,只听同学们嚷了一下,就一窝蜂般地奔回了教室。
我往下一看,不好!老师回来了。我赶忙下了树,也拿着我的小鸦进了教室。老师虎视了一下同学们,大叫:反了!反了!我一走,你们就反了!说完就拿出了戒尺。但老师看了半天,却没有下手。因为所有的同学都逃课了,要是每人十板子,还不把他累死。他最后选中了我:到院子里玩的,就算了,以后不准再出去了。之后走到我跟前:你上树,必须打,伸出手来!我把小鸦交给了小海,乖乖地伸出手来挨了三戒尺,但这次打的好像不是很痛。老师打完我,一清点人数,少了一个人,原来那个站岗放哨的同学还没回来。他失职了,怪不得老师把我们给堵住了。老师又派人把那个同学从街上叫了回来,老师也赏给了他三戒尺。
老师并不是办完了事回来的,而是他要给人写东西,回来拿笔墨来了。不想被他撞了个正着。他又交代了一番话,又匆匆去了。
老师走后,大家都向那个站岗放哨的同学兴师问罪。但他说,他一直守在胡同口,根本没有看见老师。大家都不相信。争论了一番,后来终于明白了:老师今天去的这家是在朱街村后,他回来的时候是从村后回来的,从胡同的另一头进的胡同,所以那个同学没有看见。这怎能怪他呢?
放学后,我把小鸦带回家,放在一个笼子里,养了起来,许多同学也帮我逮虫子、蚂蚱,不几天,小鸦已经对我很亲近了。但有一天早晨起来,到院子里看小鸦时,它已经死了。我疼得大哭。妈妈说,一大早它就叫你喂它,但你老不起床,它就叫死了。我当时信以为真。过了好长时间,妈妈才说,我的小鸦是母亲噎死的。当时小鸦老叫老叫,妈妈认为它饿了,当时她正烙饼,就掰了一块饼,填在了小鸦嘴里,不想一下子就给噎死了。
我上树掏乌鸦窝的事很快被爷爷知道了。爷爷有些生气了,说:我们家本来是要你哥上学的,你哭着闹着要上学,后来就叫你哥下学了,专供你上学。可是你怎不好好上学呢,老师不在,就胡打乱闹,上树去掏乌鸦窝。我每年要给老师二斗麦子呀,你这样下去,我们的麦子不是白送了吗?我当时立即表态,以后好好读书,再不胡打乱闹了。
我在学校很快地念完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已开始在念《诗经》了。小海一本《上孟》还没有念十分之一。我快要追上那些大学生了。一下子,我的读书在焦城村就出了名了。
我上学有了些名气,就有人来给我说媳妇了。当时我只有七岁,虚岁八岁。一天我吃过中饭,正要去上学,朱街的一个媒人来了,给我提亲,是朱街一个叫小词的姑娘,小词是我的一个同学(朱朝聘)的姐姐,一次跟我同学去他家,我见过小词,脸长得又白又红,非常好看。听说给我说这个媳妇,我高兴极了。但我下午要去上学。听她们说了几句,就上学去了。到了学校,再无心事念书,老想着说媳妇的事。一放学,就赶快跑回家。
回家就问妈妈说亲的事,妈妈说我奶奶没有答应。我问为什么。妈妈说,你奶奶说,年龄差的太多。你今年只有八岁,人家已经十六了。她的年龄比你大一倍。到你五十的时候,她就一百岁了,相差这么大年龄,怎么合适呢。
我一下子无话了,但总感到奶奶说的不对劲。我翻来覆去的考虑着,我八岁,她十六,我九岁,她十七……我五十,她五十八,哎呀,怎么会一百岁呢。我和妈妈立刻去找奶奶,奶奶也发现了自己计算的错误。两个人年龄的增长,应该用加法,奶奶却用了乘法。
发现了错误,赶快去纠正。第二天就去找媒人。又过了一天,媒人回说,那家又不愿意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奶奶五迷三道的。我一听人家不愿意了,心里直生奶奶的气,那么好的一个媳妇,叫她给耽误了,我有好几天做事打不起精神来,心里感到苦涩。初次尝到了失恋的痛苦。要不是学校发生了另一件事,我可能要痛苦好多天。
六
有一天,在我们学校的大门上,忽然出现了一张帖子。同学们都围在那里看,只见上写:云淡风轻近晚天,傍花随柳跪堂前。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
哎呀,怎么把我们学的一首《千家诗》给改了?
这是程颢的春日偶成。原诗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老师给我们讲过这首诗的意思:《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云淡风轻近午天,说在接近中午的时候,天空晴好,只有淡淡的几个云片,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傍花随柳过前川,作者在花柳掩映之中,过了村前河上的小桥。时人不识余心乐,春天的大自然多么美丽。我到郊外欣赏这美丽春光,心中无比快乐,可是有些人不懂我的心情。将谓偷闲学少年。还以为我像少年一样偷闲贪玩呢!
老师还说,这首诗极好: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画出了一幅春景图。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可是这诗一改:成了什么意思了呢?云淡风轻近晚天,时间变了,成了晚上了。傍花随柳跪堂前。不是过河了,而是跪在堂前了。时人不识余心苦,心里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了。将谓偷闲学拜年。而是磕头学拜年了。
大家反复念了几遍,终于弄明白怎回事了。
原来我们的老师结婚之后,多年不生孩子,当时又不兴离婚,他要另娶妻生子,老婆又不同意。无奈,只好向老婆苦苦哀求,最后老婆向他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他一一答应,老婆才允许他娶了二房媳妇。娶小之后,既不敢得罪大婆,又要讨好小婆。每天受的窝囊气不计其数,有时还要罚跪、磕头。这首诗描述的就是我们这个老师“妻管严“的形象。
你看:云淡风轻近晚天,天气晴好,已到了晚上的时候,傍花随柳跪堂前。在堂前,老师旁边又是大婆,又是小婆,自己却跪在那里了。时人不识余心苦,谁知老师心里有多苦啊!将谓偷闲学拜年。还认为我们老师,闲着没事,练习着磕磕头,进行拜年演习呢。
妙,太妙了,幽默风趣,一个文质彬彬的“妻管严”形象呼之欲出。
老师来了,自然看到了门上的帖子。说:谁胡乱在门上贴东西。说着叫学生撕了下来。
进了教室,老师恼怒地问:是谁在门口胡贴东西?但同学们谁也不说话。问了半天,也没问出结果。老师只好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事我一定要查清楚。
后来老师找同学一个一个谈话。事情渐渐有了些头绪。因为小海背“王日嫂”挨打时,牵连出了许多人都挨了打。这些挨打的大学兄,颇为不满,就写了这张帖子来报复老师。
但还没等到老师弄得清清楚楚,进行定案时。中央军和八路军的拉锯战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