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福建永定江剑锷
福建永定江剑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062
  • 关注人气:5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王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2014-09-06 20:20:44)
标签:

综合实践活动

六年级

科教版

汉字王国

教学方案

分类: 教案试卷

“汉字王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江剑锷

【活动背景】

“汉字王国”是科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第四单元的主题活动,本活动主题共分为三个活动专题。

汉字历史悠久,造型美观,博大精深,是世界古老文字之一,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中国的汉字是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经过了3000年。汉子对周边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上,朝鲜、越南、日本和我国许多兄弟民族,都曾使用汉字来记录他们的民族语文,或利用汉字来创造他们的文字。

汉字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离不开的。让孩子知道汉字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并了解汉字启动了人类的文明。

因为汉字是美的,我们要懂得欣赏,更要珍惜,因为汉字是神圣的,我们要爱护她,更要自觉维护她的纯洁。所以很有必要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采访和实地调查、记录素材和写报告等综合能力。

【活动总目标】

1、了解汉字是如何形成的,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在演变过程中有哪几种形体,分别在哪个年代,知道汉字对人类的贡献和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2、开展“小小啄木鸟”活动,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自觉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实事,了解汉字正确的写法和意义,从小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良好习惯。在作业时养成防止写错别字的习惯,把“学以致用”的活动更向前推进一步。

3、通过成语故事的表演,理解成语的来历和含义,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

【活动对象】六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9课时

【活动主要内容】

本活动主题共分为三个活动专题:

活动一: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

活动二:小小“啄木鸟”

活动三:成语故事表演

【活动准备】

1、学生方面:准备好纸笔、相机等工具,收集好有关汉字的资料(以土楼楹联为主),收集成语资料,构思表演方法,准备有关道具

2、教师方面:准备好汉字的资料,做好土楼楹联欣赏ppt,辅导学生怎样做好收集工作,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活动过程】

 

活动专题一: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

【活动时间安排】3课时

【活动目标】

 1、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知识。

2、锻炼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学生方面:收集好有关汉字的资料(以土楼楹联为主)

2、教师方面:准备好汉字的资料,做好土楼楹联欣赏ppt

 

一、确定研究的内容(第1课时)

【学生主要活动】

1、查找从古到今汉字的发明、演变资料。

2、确定小组的研究方向,制订研究方案。

3、了解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变革经过,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

4、探讨古人记事方法的利弊,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指导要点】

1、激发活动兴趣,指导确定研究的内容。

2、指导学生观察古人从绳子上打结→堆放石头→陶器上的符号→甲骨文,介绍汉字的形成过程。

3、关于汉字的资料非常多,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时要有选择性,先有总体的了解,然后可以选择某一方面详细了解。

 

二、收集资料,制作卡片,进行记录(第2课时)

【学生主要活动】

1、根据研究方案,有目的地查找资料。

2、筛选有用的资料,结合摘抄土楼楹联的活动,把土楼楹联记录在卡片上。

3、亲临世界遗产地“洪坑土楼群”及“振福楼”“衍香楼”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摘抄土楼楹联。

【教师指导要点】

1、指导学生查找的范围要广,但要有针对性,收集与研究目的的密切相关的资料。

2、提供一些摘记卡片给学生作为参考,指导其设计好卡片的形式,注意资料的来源。

3、指导学生对所有卡片进行分类,便于以后整理。

4、对学生摘抄土楼楹联进行归类、整理。

 

三、整理资料,汇报展示(第3课时)

(本次汇报展示活动内容,详案请见教学设计)

【学生主要活动】

1、小组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再深入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2、小组探究的结果以各种方式进行展示。

【教师指导要点】

1、对土楼楹联的解说进行有机补充,讲清其历史传承,可以结合土楼解说词或者寻求有关专家的帮助。

2、、指导小组成员共同策划展示方案,举办一次有关土楼楹联的展示会,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四、总结、反思、评价阶段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了汉字是如何从繁琐到简单的演变过程,还让学生亲临土楼摘抄楹联的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汉字的神奇。本活动侧重于锻炼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的能力,可以根据课文中“学习单”给出的相关评价项目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

 

 

活动专题二:小小啄木鸟

【活动时间安排】3课时

【活动专题二目标】

1、寻找有错别字的地方,了解错在哪里,有何危害。

2、培养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

3、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

4、通过小组分工查找、整理资料,提高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准备纸、笔、工具书、相机等

2、教师准备:辅导学生怎样收集到错别字和如何使用好手中的工具

 

一、确定“捉虫”范围,做好准备工作(第1课时)

【活动目标】

针对错别字的现象,我校六年级学生积极响应“啄木鸟”纠错活动,成立了“啄木鸟”小分队,做好准备工作。

【学生主要活动】

1、讨论哪些地方更容易出现错别字。

2、准备寻找错别字的工具

3、行动前做好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

【教师指导要点】

1、指导学生可以在报刊、杂志、书籍等印刷品中寻找。

2、也可以在街上的广告牌、店面招牌上寻找,或者在因特网上寻找

 

二、“捉虫”行动(第2课时)

【活动目标】

我们周围琳琅满目的门店招牌以及各类告示上,错别字、异体字等频频出现,这不仅是城市文明的一种缺失,也是对少年儿童的误导。通过上街调查、帮其纠正、写倡仪书等形式开展活动,用自己的力量为周边的语言文字文明尽心尽力,也呼吁了更多的人正确使用我们的规范文字。

【学生主要活动】

1、组织学生到街道、市场、车站、码头等地方,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去寻找错字、别字和不规范用字,把发现到的个案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借助手中的工具,分头寻找错别字。

【教师指导要点】

1、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行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2、有相机的小组,可以拍下照片作为“佐证”

三、展示“捉虫”成果(第3课时)

【活动目标】

展示“捉虫”成果,以小报的形式汇报各自成果

【学生主要活动】

小组交流,以小报的形式来展示各组的成果

【教师指导要点】

1、对收集的错别字进行分类和归纳

2、让更多的学生参观小报,提高大家的语言文字能力

四、总结、反思、评价阶段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勇敢地走上了街头,真正地将书本中的所学用到了社会生活中,学生走进学生的作业,发现同学们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这是一种良好的实践,锻炼了孩子的实践能力,挖掘了孩子敏锐的洞察力。让自主学习了更多的规范汉字,同时给了他们学习的更多信心和决心。

 

 

活动专题三:成语故事表演

【活动时间安排】3课时

【活动专题三目标】

1、通过收集成语资料,了解成语的来历和含义。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成语故事。

2、通过表演成语节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演能力。

3、能自觉主动地学习、积累、运用成语,体会成语的魅力,锻炼思维能力,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

4、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会撰写剧本,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感悟做人和做事的基本道理。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成语资料,构思表演方法,准备有关道具。

2、教师准备:辅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一、挑选要表演的成语进行分析(第1课时)

【活动目标】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十分广泛,其中有不少成语或出自某一历史事件,或出自某一历史人物的言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有的庄重严肃,有的幽默机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表演这些成语典故,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增加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

【学生主要活动】

1、收集成语资料,了解成语的来历和含义

2、挑选一个成语,了解其历史渊源及寓意

【教师指导要点】

指导学生通过字典、书籍、网络等方式、来收集成语故事

 

二、编写剧本,进行表演准备(第2课时)

【活动目标】

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查阅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欣赏、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学会撰写剧本;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感悟做人和做事的基本道理。

【学生主要活动】

1、根据故事情节编写小剧本,设计人物、对白和场景等

2、小组分工,准备表演道具、服饰等

3、挑选演员,进行排练

【教师指导要点】

1、发挥想象力,充实故事内容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设计对白,制作表演用的服饰和道具

 

三、表演节目(第3课时)

【活动目标】

成语故事表演,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生主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要不惧怕失败

【教师指导要点】

1、比一比,看谁表演得好;赛一赛,看谁的创意最棒。

2、每组推派一位代表,形成评审团,为各组的表演打分

 

四、总结、反思、评价阶段

新课程标准要求成语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强调成语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因而,怎样把成语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环节。成语是学生经常使用的,绝大部分成语又是来源于历史典故,因此,这节课的教学中既偏重于学生熟悉的成语,又注重成语与现实的结合;既注重活动,又体现竞赛形式,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