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志刚作品集

(2011-05-29 19:09:58)
标签:

赵志刚

越剧

红楼梦

分类: 越剧影音

赵志刚作品集

赵志刚   

    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嘉定人,1962年12月18日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共党员。1974年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初习老生,后工小生。在学习期间,勤奋好学,且能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获得了包括 “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中国金唱片奖”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演员奖” 、“ 中日戏剧友谊奖”在内的众多奖项。赵志刚不仅在中国尤其在江浙沪一带拥有一大批热情忠实的观众,在香港乃至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同样影响广泛,戏迷众多。 唱腔上,徐(玉兰)、范(瑞娟)、尹(桂芳)、陆(锦花)各个流派都学,皆有所成,为各派宗师所赞许。1980年学馆毕业后,成为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主要演员。1982年正式拜尹桂芳为师,继承并发展了尹派唱腔和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和赞赏,并且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嗓音圆润厚实,韵味隽永,行腔流畅,吐字清晰,被行家和观众公认为尹派传人的佼佼者。

  多年来一直活跃在越剧舞台上,艺术上不断创新,先后主演过《何文秀》、《浪荡子》、《沙漠王子》、《血染深宫》、《陆文龙》、《玉镯冤》、《状元打更》、《汉文皇后》、《花中君子》。《疯人院之恋》、《王子复仇记》、《曹植与甄洛》、《杨乃武》、新版《红楼梦》、《被隔离的春天》、新版《》、《千古情怨》、《赵氏孤儿》等以及越剧电视剧《沙漠王子》、《两代怨梦》,所演角色个性均较丰满。

 

 

赵志刚作品集

 

  1984年获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演“红花奖”、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一等奖。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及“上海市青年艺术十佳”。1986年获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名列榜首),同年又获“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8年获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最佳演员奖和“上海市青年十大精英”。1990年在霞飞杯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中,被授予“越剧之星”称号。1992年荣获中国第二届“金唱片奖”和第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2003年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华东杯)“最佳演员奖”(主演《被隔离的春天》)。2004年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1996年,百家出版社出版了《赵志刚唱腔集》。灌录过多张个人演唱CD、专辑及近十盒个人演唱音带专辑,在国内外拥有一个观众群及三个戏迷协会。曾任剧院艺委会常务副主任、一团团长、副院长。现离开上海越剧院,成立“赵氏工坊”,推出了《蝶海情僧》、《山水黄公望》等剧目。

 

 

 

舞台剧

 

    《红楼梦》(香港演出版)

 

 

 

    《红楼梦》(上海大剧院演出版)

  



 

 

    《何文秀》(北京演出版)

 

 

    《何文秀》



 

    《花中君子》



    《汉文皇后》


 

    《千古情怨》



    《曹植与甄洛》





    《第一次亲密接触》





    《王子复仇记》

 


 

    《家》

 

 

    《藜斋残梦》


 

    《沙漠王子》

 

 

 

 《让婚记》

 

 

  《燕山奇缘》(音频)

 

 

 

《浪荡子》(音频)



 

 

    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屈原》(“独吟”)

 

 

 

    《盘夫索夫》(明星版)




    《梁山伯与祝英台》(明星版)参演“山伯临终”一场

 



 

    《红楼梦》(明星版)参演“读西厢”、“金玉良缘”两场

 



     《红楼梦》(明星专场)参演“序幕”和“金玉良缘”


 

 

电影、电视剧

 

    越剧电视剧《沙漠王子》







 

《两代怨梦》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80年代实验拍摄,仅两集)

 



 

    越剧数字电影《红楼梦》




    越剧电视片《庵堂认母》

 



 

    电影《变脸》


 

 

    电影《游园惊梦》



 

    电视剧《济公游记》之“醉官图”





 

反串

 

戏剧大舞台:赵志刚反串专辑



 

    《追鱼》——“双审”扮演包拯



    《红楼梦》——“黛玉焚稿” 扮演林黛玉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 扮演祝英台



   《状元打更》

 


    《情探》——“送王郎”


 

 

    《李娃传》——“莲花落”扮演郑元和

 


 

 

其他才艺

 

    越歌《涛声依旧》

 

    评弹《杜十娘》

 

 

    京剧《贵妃醉酒》


 

    京剧《沙家浜》“智斗”


 

    京剧《淮河营》



    沪剧《父子恨》



 

    沪剧《赠玉兔》

 


    沪剧《父子恨》



 

    沪剧《男子汉》

 


    锡剧《珍珠塔》



 

    多剧种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



 

    喜庆剧《花好月圆》



 

    弹词开篇《宝玉夜探》



 

    歌曲《我的中国心》




    歌曲《中国功夫》


 

    歌曲《谢谢你的爱》


     歌曲《谢谢你的爱》




    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


    歌曲《寂寞的小男孩》



    劲舞表演



 

    西楚霸王牛仔舞

 

 

国际标准舞


 

    舞林大会


 

    歌曲《错过你错过爱》




人物采访

  在从艺三十几年后,如果还不寻求突破,那我一定不是个好演员。 如果说茅威涛是“女子越剧”创新进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那么赵志刚无疑是“男女合演越剧”创新发展的领军人物。

  作为尹派第三代弟子,赵志刚在女子越剧的大观园中孤独地扮演着宝玉的角色,体验着、寻求着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

  “如果只是个演员的话,我不用去做《赵氏孤儿》。《沙漠王子》、《何文秀》足够了,妹妹、娘子,一句起调,满堂彩。但是在我从艺三十多年后,如果还不寻求突破,那我一定不是个好演员。”

  创新

  身兼演员、制作人、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三职,赵志刚三年之内推出六部男女合演的大戏,从网络题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到悲剧《赵氏孤儿》,从现实题材《被隔离的春天》到经典名著《家》,尽管并非每部作品都尽善尽美,但赵志刚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适合男女合演的题材。

  他说他并非追求一种“让女人做男人配角”的纯粹的“阳刚越剧”,更多意义上是在越剧本体上寻求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作为一个男演员,如果一味地在女小生的范畴里模仿女演员,那顶多也只是尹桂芳第二。”

  曾经一度,赵志刚生活在女子越剧的阴影之中,他痛苦、挣扎,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更找不到男女合演的适合题材。

  比较是不可避免的。越剧界有“茅威涛的表演,赵志刚的唱”之说。80年代,赵志刚的尹派唱工在新一代中自为翘楚。由于是男性,中音区尤为淳厚稳定。但是有时候却未能很好地表现出细腻的情感起伏。

  也因为他是男子,因而难以表现出那种灵秀通透的风采,而且年龄对嗓音和形象的影响,相对于女小生而言,委实过于巨大了。《红楼》、《梁祝》、《何文秀》、《盘妻索妻》……赵志刚差点成为永远“停留在女子越剧范畴之内的第一男小生”。

  1991年6月,喜欢创新的赵志刚“遭遇”了《疯人院之恋》。这部现代戏可以看作是赵志刚试图创造越剧新流派——赵派的发端。自此以后,赵志刚每排新戏,必定会根据剧情创造出几段“赵派”新腔。此举正好博得了当时越剧迷们希望青年演员不但要模仿得像,更要有个性的审美需求。

  从此以后,每当新腔出来以后,赵迷们就会很快地学唱。点播率居高不下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差不多成了众多越剧比赛中男青年必选的参赛曲目,更有还有不少乐迷干脆将赵志刚的唱腔做成卡拉OK伴奏带,随时随地“想唱就唱”。

  一位长期和赵志刚合作的戏曲人感慨,现在的绝大多数青年演员,自己不会组织唱腔,有的甚至不识谱,作曲写好唱腔,要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一遍一遍地让演员跟着录音机学唱,这些演员的唱腔是听会的。

  赵志刚却不一样。他不仅识记谱能力强,而且自己组织唱腔的能力也很强。作曲或者唱腔设计者写好的唱腔拿到赵志刚手上,他总要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润腔特点进行适当的修饰、调整甚至推倒重新设计。

  “前辈的辉煌是源于她们不断的创新,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创立自己的流派呢?只有大家都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流派才会更丰富,越剧这个剧种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试验

  东钱湖畔,老樟树前。一缕秋风浮云散,一段往事怎如烟?说也断肠,唱也泪涟。夕照沙村孤影远,月落藜斋残梦偏……

  “藜斋”是宁波籍天才画家沙耆的故居。沙耆曾师从徐悲鸿,后赴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留学并获金质奖章,曾与毕加索等名画家一同参加展览,他的杰作《吹笛女》被比利时皇后伊丽莎白收藏。在异国他乡功成名就的沙耆还与他国公主发生过一段跨国恋情,后半生在疯癫中度过。2005年2月,这位被誉为“中国凡·高”的美术大师在上海病逝。

  沙耆70%的作品被台湾富商收藏,他在“藜斋”墙上、门板上的涂鸦也都被人高价购走。作为一部讲述沙耆传奇一生的新编越剧,《藜斋残梦》别出心裁地在剧中创造了一个“心魔”形象。

  媒体大多把注意力放在越剧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人体模特,实际上,这出戏的编剧之一张勇是一位地道的越剧迷,这是她为心中的偶像赵志刚奉献的处女作。以往的越剧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总是用大段的唱段来表现,而这部戏却用了话剧的手法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剧中多次出现的“心魔”形象引起了老年观众的颇多非议,他们认为那已经就不是越剧了——演员在诠释心理矛盾的时候,总是比较有激情,也比较容易产生脍炙人口的好唱段,比如《叹钟点》、《三盖衣》、《胭脂·寻思》等等,而越剧表现手法也无非唱念做打,现代戏在“做”这一环节因为服装的限制已经有所欠缺了,现在再削减“唱”的运用,简直是得不偿失。

  观众的非议却没有动摇赵志刚创新越剧的决心。在《藜斋残梦》上演之前,他已经推出了一部更具争议的新作《赵氏孤儿》。演出完毕,叫好的和大骂的几乎呈分庭抗礼之势,赵志刚仍然自信地认为这是一部对越剧革命性的作品。

  “这些年来,我尝试过很多,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家》到《赵氏孤儿》,我一直在寻找一条最适合男女合演越剧的路,比方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不能说我很喜欢这个戏,这个戏存在非常多的不足,但是有一个事实你必须承认,那就是这部戏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去关注越剧,这就说明它的历史使命完成了。

  “《赵氏孤儿》是一部‘男人的越剧’,不像以往越剧中的才子佳人戏,尽是你情我侬,而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往越剧太唯美,缺少震撼力和力度,在《赵氏孤儿》里,我找到了这些东西。

  抛开顾虑的赵志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更为“叛逆”的试验戏剧创作之中。他坦承自己已经走得太快了。但在危险和机遇并存的戏剧环境中,他的探索、他的创造无疑是戏曲危机中寻求突破的一个信号。

  期待

  多年以前,赵志刚沉浸在“越剧王子”的青春情境中。多年以后,迈入不惑之年的越剧王子突然发现青春不再。戏曲气候不景气,艺术体制不健全,越剧观众老龄化,剧目题材单一性……

  “当年越剧下乡,欢呼雀跃者众;而今除我们团?上海越剧团 和浙江小百花等少数几个团,地方上越剧团日子实在艰辛,我亲眼见过他们为占领农村市场,在大冬天里衣衫单薄地露天演出,这一切,只是为了生存。我看着辛酸。而我们团虽算情况良好,也不过混着个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

  最令我困惑的是,越剧男演员的数量在逐年递减,越剧男女合演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今中国戏曲中最最困难的昆曲尚且还有六个团,而我们男女合演越剧的就只剩下两个团,就是我们团和浙江越剧团,处境真是不堪设想。

  人说越剧男演员只有这么几个下场:一是管道具;二是转行政工作;混得最不堪的,就只有为剧团看门房了。难怪有人戏称我、许杰、张承好三人是:昔日的男女合演‘三剑客’,如今成了‘越剧孤儿’。我们这些越剧男人,别无选择,唯有自寻出路。”

  赵志刚开始尝试当制作人。选自己喜欢的题材,考虑自己觉得合适的演员和豪华强大的制作班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自己觉得有可能把越剧推得跟都市文化近一些,越剧需要精雕细琢,而不只限于原来的那些模式。”

  “搞《赵氏孤儿》这个戏,我不光扮演程婴一个角色,还得扮演另外两种角色:担负越剧男女合演改革重任的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经营《赵氏孤儿》一剧市场运作的制作人。老实说,舞台上附体为程婴,其悲情人生、惨烈心路已经让我喘不过气来了,其他两种角色更让我疲惫不堪。这么多日子下来,我想说的是:我很累,但很幸福;我很苦,但很骄傲。”

  作为一个越剧人,赵志刚始终认为越剧还很年轻。他说,在短短100年的时间里,越剧就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缘于几代越剧人的不断创新发展。

  “越剧要发展,应该在保留经典的基础上坚持两条腿走路,并走向多元化。女子越剧可以往阴柔、爱情这方面靠,而男女合演的越剧则可以多演一些现代剧、历史剧、外国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