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薇先生与1948版越剧《祥林嫂》的创作(1)
(2011-04-17 15:17:33)
标签:
越剧祥林嫂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文化 |
分类: 越苑百花 |
本文由几篇文章组成,均是描述当年南薇先生越剧《祥林嫂》的创作。
内容转载自“上海无名”的博客
有大量删节
转载的目的
仅为了解1948年袁雪芬拍摄的越剧电影《祥林嫂》的情节
那部电影因为拷贝丢失
我对它一无所知
借助此文
大致了解了一些情节
祥林嫂悲剧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濒临灭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那个社会,以及封建主义没落的伦理观念。而这种杀人不用刀的封建伦理观的代表人物,即在戏剧上作为艺术形象呈现在舞台上的,即是鲁家的鲁四老爷和鲁四太太。这才是祥林嫂们的真正无力抗衡的对立面。
对於鲁四老爷的政治立场,以及他对现实的态度,南薇用极精炼寥寥数语便交待得一清二楚。毕竟不是写辛亥革命,写六君子血溅菜市口,再画蛇添足加两个“戏”的局外人,让其在台上无的放矢胡说八道发上一大篇政治宏论,此类赘笔,看似词藻华丽,实则空洞乏味。鲁四老爷一上场,异常气愤地在自言自语发了几句牢骚之中,画龙点睛般地将人物的处世观勾勒得异常清晰了:
鲁四老爷:这个年岁,越来越不像话了!过得好好的,又来什么维新、革命,照这样的维来维去,革来革去,把有钱人革成了穷人,把穷人革成了有钱人,还成什么世界……革了再革,维了再维,这个世界,还成什么体统!这,这,真是!
鲁四太太:唱
好好保养你身体!
鲁四老爷:革命党岂有此理,革得富人变穷人
唱
简直来东放狗屁!
鲁四老爷做的第一位大事,便是为儿子阿牛攀了门高亲——张翰林家的千金小姐。他认为“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常礼”。他按此封建伦理的正统办了这件大事,当然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看他飘飘然的神气模样:
鲁四老爷:唱
况且是,婚姻大事要我担当。
女家官宦书香后,
小姐品貌亦端庄。
陪嫁多,人品好,
可称户对又门当。
鲁四太太:唱
鲁四老爷:什么话,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常礼!太太,你也学起维新派,革命党来了!这……真是……放屁!(一个喷嚏)
唱
这门婚姻我定了,
新春三月就拜堂。
鲁四老爷与鲁四太太对雇用祥林嫂的杯水微澜似的争执,反映出鲁府主人对此事处置的两面性,实质上,对祥林嫂和欺侮、凌辱、盘剥、态度,完全站在同一个立足点。当得知祥林嫂是从家中逃跑前来帮佣时,两老夫妻看法就有差异。鲁四太太是个妇道人家,看法挺实际:“……她这样的有力气,不贪谗,不偷懒,薪工什么的全不计较,一空就做,停了她,年底,祝福,或者过时过节,杀鸡宰鹅,扫地擦窗,通夜的烧火淘米煮福礼,都是她一个人担当了,短工不添,忙月也不添,我们省了多少钱?人家都说鲁四老爷家里的长工用着了,比勤俭的男人还勤俭!”而鲁四老爷考虑得簪缨世家名望声誉问题,不能为一个小小女佣败坏了家风清白。他埋怨道:
这都是维新害我老百姓,
连累租米收不成。
你既然底细都问清,
为什么,逃走竟会不知情?
……………
别人说的全是真,
亲眼目睹有凭证。
没有原因的话我不会听,
就是听了也不会信。
半月前,她到河边去淘米,
遇到他们的婆家人。
说是她的堂叔叔,
他居然,寻上我家来问讯。
两人争执了一黄昏,
难道你不问也不闻?
那他是不是不像他太太那样贪贪小便宜呢。非也,紧接下来一小段戏,南薇先生将这个土财主贪婪、刻薄、吝啬、势利的本质,刻划得淋漓尽致、入骨三分:
(这时鲁四老爷正在查账看。
鲁四老爷:怎么这两笔钱也不回收?
账房:去收过几次了,说是要求缓过三、四天。
(太太念赵佛来。
鲁四老爷:然而……不管她是怎么样,真的还不出,假的还不出,你派人去县里,就说再去收一次,告诉他们过期不还,是要押人的……
账房:(应之)是(欲下)
鲁四老爷:然而押东西也可以。
账房:(应之)是(欲下)
鲁四老爷:然而……东西要值钱的。
账房:(应之)是(欲下)
这不是信手拈来的闲笔,而是对道貌岸然鲁四老爷,作了一个绝妙的注脚。
等祥林嫂受尽祸灾,二度重回鲁府帮佣,南薇先生将鲁四老爷封建伦理卫道士的本性显露无遣。他一贯主张女子要从一而终,寡妇再醮败坏纲常,尤其是年岁尽时祝福大礼,寡妇不乾不净之人,是绝对不允许触摸礼器祭品的,这是对天地的不恭,对祖宗的亵辱。鲁迅先生小说以《祝福》为题,也借助这民间习俗,对祥样嫂恭献祭礼先后两重天遭遇的描述,揭露封建礼教坑人害人的残酷性。南薇先生的处理,出人意料的构思和布局,是极为精彩的一场戏。用非常独特的戏剧结构方式,揭示出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刻主题。就像一颗被埋了半个世纪的夜明珠,应该让它有出土之日,重放光彩!
祝福的习俗,在浙东地区是非常隆重的家庭祭祀大典。通常在年三十夜,祝福时有专用的腊器,也称锡器,实际上是锡与铅的合金。有罩的灯台、烛台、蟠龙为饰,非常漂亮,有高高的香炉,香炉纹饰有几层。酒盅碗盏花祥繁多,各有专用,不可混淆。平时放置在专用木箱内。鲁四老爷家应属四房。木箱上用广漆黑字写上“鲁伦四房”四个字。平时不用搁置一边,岁未祭祀之前,取出擦洗一清。通常祭品有三牡:公鸡宰杀洗净后口噙香葱一枚,大鲤鱼一条用红纸将眼蒙住,方肉一条上插小刀一柄。锡碗盛的都是素菜五谷。酒以黄酒为主。而上恭时必须恭恭敬敬,中规中短,稍有疏忽,即被视作不吉利,会影响祖宗保佑,来年诸事不顺。
南薇在处理这场戏时,先用仆人的七嘴八舌作了大量渲染铺垫:
仆乙:消带(得——绍兴方音)哉!消带哉!早早消带哉!
仆甲:太太决定的。
阿香:老爷吩咐的。
三婶:等一会……就知道了。
柳妈:摆供的时候就知道了……
祥林嫂:哦,哦……(她欣喜地笑,兴奋了)我长远不摆供了,冬至节祭祖的时候,就没有让我去摆,那天我就是烧烧火,他们都说我不干不净的,他们都晓得,我做的都是祖宗不欢喜的。
三婶:现在你捐过门槛了。
祥林嫂:捐过了,捐过了。
柳妈:祥林嫂,你做得动吗?
祥林嫂:做得动,杀鸡宰鹅,淘米扫地都做得动。
阿香:我们都弄好了。
祥林嫂:那我……我扫地去。
仆甲:地短工扫过了。
祥林嫂:挂灯……
仆乙:灯,啊,老早挂好东哉。
祥林嫂:……擦锡器,擦锡器……
三婶:锡器,忙月在擦。
祥林嫂:……哦,那我……
柳妈:你还是等摆供吧。
仆甲:摆供罢,摆供罢。
仆乙:实格(绍兴方音:是的。)……
摆供品职司,其实“太太决定的”“老爷吩咐的”,不能让祥样嫂沾手。这个悬念,所有人都知道,只有祥林嫂一人还蒙在鼓里。突然出来一个名叫阿招的忙月(临时工):
我的名字叫阿招,
因为此地忙月叫。
老爷说,摆供辰光人手少,
太太说,迎接福神顶紧要。
现在天色已勿早,
福礼是不是已烧好?
众人:(一致同声)哦,摆供了!
(於是,搬的、拎的忙着。祥林嫂夺了阿招手里的福礼,紧跟着两个仆人抢先去了。阿招於是另外抬了盘福礼出去。
(锣鼓又响了,突然,小丫头子奔上。
小丫头子:啊呀,你们谁叫祥林嫂去摆供的?
三婶:怎么?
小丫头子:她闯了祸了。
众人:啊?闯祸?
阿香:我们没有叫过她。
柳妈:是她自己去的。
三婶:她闯了什么祸了?
祥林嫂自以为捐了土地庙门槛,为自己嫁两男人罪孽赎了身,身子干净了,便可像从前一样参与摆供大礼,却不知犯了大忌!鲁四老爷怒气冲天来至厨房:
祥林嫂:哦,柳妈,三婶,我打碎了,盛米的饭碗打碎了,阿香,打碎了!
鲁四老爷: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偏偏要在这个时候。
鲁四太太:早知道她会变成这个样子,倒不如那个时候不用了她!
鲁四老爷:我是怎么告诉你们的,这种人虽然可怜,然而败坏风俗……过时过节千万不好叫她动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也不要吃的。
鲁四太太:你动手也罢了,叫你放着,你偏不听,我米一拿,你倒往地上打碎了。
众人:啊呀,千碎万碎……
祥林嫂:我,我捐过门槛了!
鲁四老爷:(掴了她一掌)
唱
难道你,不祥之物就变吉祥?
你的命是比山硬,
真是时辰八字完全忘。
你同两个男人拜过堂,
你为两个男人做孤孀。
一个儿子遭了狼!
祥林嫂:我真笨,我真笨!
鲁四太太:是呀,你不知道春天里也会有狼……
鲁四老爷:唱
你冲犯我家,福神菩萨太莽撞!
鲁四太太:唱
你还是,趁早别处去帮忙。
祥林嫂听到要辞退她时,她急得手足无措,只能苦苦哀求:
祥林嫂:不,不,太太,太太,你是说不要我了,你是说不要我了,你不要我登在这里,你叫我到那里去啊?
唱
那里去寻人家帮?
老爷太太不收养,
我一定饿死在路旁。
鲁四老爷:我真有点不懂,她还有什么丢不下的?这个年岁,不让自己活得无趣,不让别人看得讨厌,为人为己,岂不是好?
祥林嫂:老爷,老爷!
唱
鲁四太太:唱
别的说话也不用讲。
阿香替她去铺盖打,
(白)照例这个月你还要做三四天,我也给你补满了一个月,你去领三百钱给她,叫她就走!
就这样,除夕之夜,风雪满天,她被鲁家无情地赶出家门。等待她的,只有死路一条!这场戏,南薇先生没有正面直写鲁四老爷在摆供时阻止祥林嫂端盘摆供,而是将场景设在厨房。先让佣人们神秘兮兮,而且略带些优越感——“太太决定的”“老爷吩咐的”,不能让祥样嫂沾手福礼这一“机密”,他们都事先得到关照,看似随意,实际上用的是先抑后扬的手法,作了侧面迂迥的铺垫。只有祥林嫂还在做她的美梦:她用所有积蓄,在西镇土地庙捐了门槛,她自认为自己已一身干净,可以参与在鲁府是异常荣光的摆供仪式——实实在在,祥林嫂一生清清白白,并无垢污,只是封建礼教判定寡妇再醮,有违纲常,是不祥之物,这点道理,她是至死也弄不明白的。然后她自告奋勇动手摆起供品,结果打碎碗盏,酿成大祸。让鲁四老爷点穿这个悬念:“捐了门槛又怎样?难道你,不祥之物就变吉祥?你的命是比山硬,真是时辰八字完全忘。你同两个男人拜过堂,你为两个男人做孤孀。一个儿子遭了狼!这都是,你命里注定无法抗。”决定除夕风雪之夜辞退祥林嫂。祥林嫂再三恳求,无济於事。戏的高潮步步逼紧,节奏明快,自然无痕,最后她绝望地高声呐喊:“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就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强然控诉!她在万般无奈,无路可走的悲愤之中,决定去劈掉土地庙所捐的门槛,劈掉这欺人太甚封建礼教的桎梏……戏就是这祥自然而然地推向至高点,一气呵成,毫无拖沓,大气磅礴,令人窒息。南薇先生对戏剧节奏的把握,和对高潮戏的处理,是值得我们去作深层次的探讨,借鉴和学习的!何必再做些鸡鸣狗盗的丑事,来玷污越剧发展历史呢?不是自不量力,便是另有所图。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用得着有人去挑明吧?
《祥林嫂》最绝的两段唱,是柳妈和祥林嫂所唱:
柳妈:唱
一撞就该送性命,
到现在两个男人在阴间等,
等你去了将你分!
祥林嫂:柳妈,这是谁说的?
柳妈:这还要谁说?谁还不知道?
唱
捐条门槛当替身。
千人踏,万人跨,
赎了你一世大罪名。
(白)唉!可惜白撞了一下。
(外边叫柳妈了。柳妈走后,祥林嫂更形恐惧。
祥林嫂:唱
一撞就该送性命,
到现在两个男人在阴间等,
等我去了将我分!
我定要快到西镇土地庙,
捐条门槛当替身。
千人踏,万人跨,
赎了我一世大罪名。
南薇於1946年将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首演於上海明星大戏院,又於解放前夕,将它搬上银幕。都被认为是越剧改革里程碑式的首创。
南薇的《祥林嫂》,多出了几个人物:牛少爷、卫癞子、……尤其是牛少爷,竟然敢与“一号主角”祥林嫂有“恋爱关系”,有人认为太有损劳动人民祥林嫂的纯真形象!殊不知明星大戏院的演出,如此众多文化界名人都看了,报上好评如潮。许广平对增加牛少爷一角,先前也有些愕然,后经田汉同志解释,也并无大的异议。因而在拍电影时并没有删除有关牛少爷的情节。实际上“东山越艺社”解放后首次晋京为中央首长演出,带去两个戏:《梁祝哀史》和《祥林嫂》,而此番演出的《祥林嫂》,南薇已主动删除了所有相关牛少爷的情节的戏。
电影拷贝据传已被制片人带去台湾,而该制片人与“国民党反动军官”过往甚密。中南海放映《祥林嫂》拷贝神秘失踪。
“雪声”和“东山”两份演出本,近期浮出水面。牛少爷究竟对祥林嫂作了多大的孽,真相已可一目了然。强加在牛少爷身上的不实之词,也到了澄清事实的时候。他虽是南薇虚构的戏剧形象,却已经蒙冤了一个甲子,再不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於心何忍?况且不明不白株连了生他养他的南薇先生,倒霉倒到了酆都城!
网友们是不是注意了,前几天我从上海沪剧网上转载了贝贝先生写的一篇博文:《杜宇催春秧苗新——话说子归》。子归是一种鸟,又名杜鹃、杜宇、布谷鸟。文中说的子归可不是报春的布谷鸟,而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达人的笔名。作者贝贝先生是沪剧界一位非常非常名头响亮英俊小生的父亲。文中提到周立波“海派清口”一顶桂冠名谓,就是子归先生的创意。关栋天、孙徐春都是子归先生创意的见证人!此地有谎说不得,两大名伶是见证!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的《天佑南薇,铁证天降》博文中提及的那位古道热肠,提供1951年5月“时代”封面“新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早於徐进等剽窃发表於《戏曲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剧本《梁况哀史》证据的,也是这位子归大侠。前两天,终於识得庐山真面目,初次见面,居然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交谈甚欢。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他还带来了两本《祥林嫂》。一本是雪声剧团用的油印本。一本是北京演出的说明书。《祥林嫂》说明书我也有一本,一对照,全然不同。这本说明书刊印了《祥林嫂》全部剧本唱词台词,完全有可能专为北上京城演出所用,担心北方观众听不懂南方话,所以一字不漏刊登全文。演员表上写明由傅全香前辈主演祥林嫂一角。这两个版本再现人世,让我们可以从容地去认识一下牛少爷,考证一下牛少爷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达到损伤祥林嫂形象,有没有违背鲁迅先生的原意,有没有损害到了非要废弃南薇的剧本,在解放后风平浪静的岁月中,再重创一个《祥林嫂》来取代历史上有过莫大影响的首演《祥林嫂》,用赝品取代真品。子归先生又为海派文化历史作出了足以传为美谈的贡献。适当机会,我会再详情引见这位奇人。他文章也了得。网站新连接的【东方文献】即是子归先生所创,文采斐然,大家不妨点阅,定能寻得“芝麻开花”收获!
我仔细看了这两个版本全文,心中豁然开朗。真相一目了然。《祥林嫂》的历史地位是无法抹杀,是不容取代的!
牛少爷与祥林嫂是毫无“恋爱关系”,也无爱情纠葛的对手戏。即便如此,“戏”写得却十分精彩传神,别具匠心。
原来,戏的第一幕,写到卫母、卫姑娘到鲁四老爷家来拜年,勾起一段童年时的回忆。卫家与鲁家有什么关系?老话说:皇帝也有草鞋亲;《红楼梦》里,刘佬佬不买旅游门票,也逛得了“大观园”;卫家可以假设为鲁家的佃户、长工短工,须知浙东的农村,很少有刘文采式的大地主。家有十亩田就可划为地主。因而增加这段情节并不有悖於现实生活的真实。幼年时来过鲁家,与鲁家少爷“办家家”“扮新娘”也是儿时游戏常有的事。牛少爷借题发挥调戏调戏卫姑娘,只能说明这位纨绔子弟恶习难改,於卫姑娘何干?卫姑娘再三躲避,守身如玉,形象何损之有?
当时越剧的演出,小生的风头往往比花旦健。祥林嫂是以旦角为主。如果小生只演贺老六,或只演祥林,演不到头就死在台上,戏份太少,吸引不了观众。范瑞娟又是能叫座的当红小生。让她一饰两角,前牛少爷,后贺老六,戏的上座率就有保证。而牛少爷、卫癞子的出现,使戏的份量厚实多了。《祝福》是短篇小说,所提供的素材毕竟太过单薄,要凑成三个小时的戏,势必要充实一些新的内容。牛少爷的出现,反而从另一侧面塑造了祥林嫂忠厚老实,在处理与卫癞子、贺老六、鲁四老爷。鲁四太太、柳妈三婶等人关系中,从各个侧面塑造了祥林嫂这位浙东山区妇女勤劳朴素、忠厚老实却又略显愚味的形象,在被万恶的旧社会盘剥欺凌之下,做死做活,熬尽心血,终被抛弃,寒冬祝福之夜,流落街头,面对茫茫大雪,举目无亲,生存渺茫,绝望之下,似有醒悟,萌发了劈门槛反叛心态,人物发展脉络清晰,与鲁迅先生《祝福》的主题思想丝丝入扣,充分体现了原作的精神内涵。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薇的《祥林嫂》语言生动,剧情细节生活化,读完全剧,方才体会到田汉先生为什么在看彩排时,每场幕下时,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这是生活的,人情的,不错的,有道理的!”也想象得到,名演员白杨同志如何会看得珠泪盈眶。
南薇剧社曾发表过南薇《祥林嫂》剧本。前两幕是根据南薇先生在文革期间修改的手稿,后半部根据原说明书唱词选刊整理。这次《祥林嫂》剧本重见天日,了却了南薇后人久悬心中的一个最大心愿。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范、傅档的剧团合作,复排雪声版的《祥林嫂》。孰真孰伪,孰优孰劣,让广大观众来评判。说声抱歉,剧本就暂时秘而不宣了。
《祥林嫂》是越剧改革一面旗帜。还原真相,还原首创首演成功的真实风貌,是历史赋於的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
从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剧本《祥林嫂》,改编者通过对原作的研读,在理解作者创作意图之后,有所删节,有所增添,在全新体栽的框架内,重新构筑作品的叙事方式,进行二度创作。只要征得原作著作权享有者的同意,这便不构成侵权。南薇於1946年改编的成功,许广平先生及当时的众多文化界重量级著名人氏:田汉、费穆、张骏祥、欧阳山尊、胡风、梅朵……也都予以肯定和认可。在评论中对增添牛少爷一角,个别评论者略有微词。对於南薇创造的卫癞子这个反派重要形象,尽管还在演员口中癞子、癞子地叫,但片头上已改成“卫二叔”了。
由於雪声剧团首演的《祥林嫂》剧本重新浮出水面,使我们完全可以将南薇先生的原创本现行的演出版本作实质性的比较。据悉,“雪声”、“东山”两个版本的全剧剧本的重现江湖,南薇先生主要代表作品:《梁祝》、《祥林嫂》、《山河恋》、《孔雀东南飞》、《团团转》、《阿Q正传》、《西厢》……都已初步整理完毕,出版《南薇剧作选》的条件已然俱备,南薇先生后人已着手准备出版事宜。其它佚失的早期作品,也准备公开高价征集。希望越剧界这位编导奇才的作品集能够早点重见天日。让广大越剧爱好者有次一睹庐山真面目的艺术盛宴般的享受。
祥林嫂与牛少爷在剧中究竟有多少瓜葛,祥林嫂童年时到过鲁四老爷家这一假设有没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一增添的剧情是否附合绍兴地区民间生活的真实性和现实性,便可作些深层次进一步的探讨。
鲁迅先生还有一篇小说《故乡》,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同样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其中主角是闰土,幼年时也到过“我”的家,与“我”交往甚密,对“我”留下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闰土教“我”在大雪天如何捕鸟,夏天在海边如何拾海贝“鬼见怕”、“观音手”,在西瓜田里如何“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等闰土离开时,“我急得大哭……”三十年后我重返故乡,再见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幼年的旧伴,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少年,已变得木讷迟钝、愁苦万状的未老先衰的老农了:“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如果将润土,换作祥林嫂,儿时的记忆,不是捕小鸟,拾贝壳、叉野猹,而是办家家、做儿戏、假拜堂……是不是也合乎情理呢?是不是有此可能呢?是不是有悖现实生活规律呢?依我看,这段增添的剧情与鲁镇上的风土人情,恰有着似曾相识的吻合。并不显得突兀与陌生。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故事。
祥林嫂与牛少爷的戏,主要是第一幕,之后还有两小节戏。
戏一开场,南薇仅用两句合唱,点明了祥林嫂的来历:
“卫家姑娘许祥林,
我们应该叫她祥林嫂。”
接着,通过鲁四老爷家的一些佣仆:柳妈、三婶等人七嘴八舌的闲聊,介绍了卫姑娘幼年之时,也曾到过鲁家,与鲁家牛少爷青梅竹马,有过总角之交。只是多年未来,昔日的小妮子,已出落得成了青春焕发的大姑娘,而且已许配了祥林,是个未过门的媳妇。多年未见,少不了旧事重提,将孩提时候的儿戏,拿来趣笑逗乐一下,也是情理之中的常事。等牛少爷出现,与幼时旧伴重聚,就有大段追忆往事,略带挑逗的小生唱段,这也是戏曲团体里“因人设戏”的寻常之举。当时当家小生范瑞娟,粉丝成群,许多观众是冲着她才来看戏的。如果戏份少了,作为衣食父母的观众不买账,影响票房,对於任何一个“自负盈亏”的私人剧团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当然这个理由,不能说明牛少爷这个人物赖以站得住脚的依据。更不能证明是否有损原作者创作的意图和主题。尤其是对祥林嫂的形象,是否造成扭曲和伤害。或者是画蛇添足,多此一赘笔。不妨引用几段原词看看:
牛少爷:卫姑娘!(拉了她的手,她怕,想推开他)你怎么到今天才来
耳鬓厮磨兄妹样。
从小大家来约定,
日后长处在一堂。
可记得盟山誓海亭子边,
夫唱妇随木栏旁。
(他拉她双手走到窗边,向亭子望。
(他好像怨恨的,她有感羞娇的。
谁想你,一别就是四、五年,
害得我,日夜相思苦难当。
几番想来探望你,
几番全都变梦想。
都是你的良心变,
害得我,朝朝暮暮两泪汪!
卫姑娘:(安慰他)少爷!
妈妈说,你我已非小孩子,
旁人议论要提防。
况且我,终身已经许祥林……
牛少爷:啊?你攀……攀亲了?(他失望了)
卫姑娘: 唱
牛少爷:什么应当不应当,我问你祥林是谁?
卫姑娘:一个长工。
牛少爷:唱
一切有我去调停。
祗要祥林肯退婚,
种种疑难我担承。
卫姑娘:唱
旁人不好来变更。
牛少爷:我不管!
不管旁人有议论。
他要田地就田地,
他要金银就金银。
倘然祥林再不肯,
另外替他姑娘寻。
卫姑娘:(她迟疑了)你想……
牛少爷:(热情的,稚气的)
要你留在我家门。
白天窗下共读书,
晚来灯前看拈针。
清早亭中诉衷曲,
黄昏栏边眺月明
记得么?(强迫她做当初情景)
当初你我曾游戏,
两小无猜假成亲。
亭子上面天地拜,
栏干边头结同心。(他逼过来了)
卫姑娘:唱
想不到游戏之事当了真。
牛少爷:唱
卫姑娘,我还要偷偷来接吻。
牛少爷是个纨绔子弟,嘴上说得天花乱坠,那只是调调情而已,这正好说明祥林嫂在暗无天日的时代里,始终难逃被侮辱和被残踏的命运。祥林嫂的悲局,有人说与英国作家哈代笔下的“苔丝”命运相妨,,也是不无道理。
当鲁四老爷为他择得张翰林家千金这门高亲,门户相当,牛少爷马上欣然答应,将刚才对祥林嫂那番信誓旦旦的表白,早已抛至九霄云外。新婚之日,当女佣阿香向他提及祥林嫂时,他马上口吐真言:
这是年轻开玩笑,
那个和她很要好,
老爷说,她的身份也不配,
只好去配祥林这种穷赤佬。
牛少爷遇见祥林嫂,他们俩又一次对话:
牛少爷:嗯。
过去我们很要好,
现在虽然都成婚,
交情仍旧忘不掉。
祥林嫂:唱
什么交情忘不掉。
我是穷人你少爷,
我只好配庄稼佬。
牛少爷:唱
私下相好无所谓。
你我本来在一道,
以后请你常常来。
(牛少爷动手动脚,祥林嫂避开……
祥林嫂与牛少爷的所谓“感情纠葛”对手戏,就是以上这些内容。可以说无伤大雅,极为寻常。跟现在某些“重编”红色经典的“创新”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小儿科”到极底了!
此后还有两小节过场戏。戏虽不多,但戏味实足。
第三幕第一场,就有下面一场戏。牛少爷对在他家帮佣的祥林嫂又不规不矩起来,被应菊芬饰演的牛少奶奶撞见,一段对话写得非常传神,耐人寻味:
…………
牛少爷:烧饭慢一点去。
唱
现在已到八月中。
这些日子见了我你总是,
祥林嫂啊,避到西来躲到东,
今夫好得有机会,
我和你,要说的话是满心胸。
祥林嫂:唱
你是少爷我女佣。
你若同我多说话,
别人又要是非弄。
牛少爷:唱
有吃有穿不愁穷。
你拿什么来报答?
祥林嫂:什么?
牛少爷:唱
祥林嫂:唱
我只晓勤俭去劳动。
少爷啊,请你不要这样讲,
还请少爷放尊重。
牛少爷:祥林嫂,难道你……
唱
过去情义付东风!
倘若你肯答应我,
自然另眼来看重。
(牛少爷用手拉祥林嫂,祥林嫂急避,正夺门出,少奶奶立门外。
少奶奶:喔,我不晓得你们在谈心!
祥林嫂:少……少爷刚才叫我寻你。
少奶奶:原来你们在寻我……你在哪里寻我?
祥林嫂:刚想去寻……少奶奶就来了。
少奶奶:(向牛)你寻我吗?
牛少爷:唔,没有什么事。
少奶奶:我知道了!
祥林嫂:现在我要到厨房里去了!现在……就要去了……去烧饭去……
少奶奶:(向牛)你为什么不回答她?……怎么连我也不回答?……生了气吗?告诉我你生了谁的气?……谁气了你?
牛少爷:(回头)你气气我,我在生你的气!
少奶奶:生我的气?生我什么气?
牛少爷:唱
你吃乾醋为哪桩?
鬼鬼祟祟来偷听,
问你应当不应当?
(把茶几上烟灰缸掷向门外。
少奶奶:唱
一切请你要原谅。
你们两人在一淘,
我倒不会来管账。
不过是你是主来她是仆……
祥林嫂:唱
少奶奶:唱
传扬开去不像样。
做人应该守本份,
主仆应该分清爽。
另一段戏,卫癞子上门诱逼敲诈祥林嫂,祥林嫂欲向牛少爷商借些钱来应付卫癞子的纠缠,结果连启齿的机会都没有。最后眼睁睁被卫癞子带来的人抢上了船。“江水滚滚浪滔滔,轻舟已到贺家坳。”
这就是祥林嫂与牛少爷所谓“恋爱全过程”。解放后,【东山越艺社】由傅全香主演的《祥林嫂》,所有与牛少爷有关的戏南薇先生已将其全部切除。这次“东山”演出说明书重现江湖,一字不漏全文刊载剧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