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将阴历七月初一至十五称为七月半。这段时间被认为是神鬼出没的时候,套用现在的话叫做鬼神活动月。小时候,听了神鬼的故事和现实版的鬼的传说,总感觉七月半这段时间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似乎是个鬼怪邪乎、不吉利的日子,每一天都在诚惶诚恐中小心翼翼地度过。
从初一至十五,每天早上母亲都要盛好神饭到厅厦的上厅、天井堪、大门、大门口和自家门口、灶君位等处以次逐一敬神饭、插线香,每天晚上分别再插一次线香,从不间断,虔诚地祈求一家人的健康平安。晚上睡觉时,在家门口放上一把扫帚辟邪,意思是用于警示驱赶鬼神不得侵犯。母亲还要求我们小孩子不能乱说话,怕犯忌,冲撞了鬼神。现在想起来,或许是文明教育的一种方式吧。
没有任何人会选择七月半这段时间去举办喜庆吉事,就是稍为重要的事情都会避开或推迟。只有此前有老人过世的,要在七月初一这天“挂衣”,即用白纸剪成上衣,挂在厅厦的墙壁上,以示祭祀,并在七月节前选吉日,将笼、阴币、纸钱等祭品一块烧掉。其亲戚则要买鸭子、粉干等仪物前往走访。此外,这段时间人们都忌讳走亲访友。
暑期天热,玩水的人多,以前人们的安全意识较差,常出现溺水身亡的事件。坊间就有了“水浸鬼”的说法,说人溺水身亡,是被“水浸鬼”抓走了。传说“水浸鬼”要投胎转世,就必须抓一个人做替身,而七月半是“水浸鬼”出世的时候,所以这段时间大人们再不允许小孩下河玩水了。因此,人们在调侃某人很聪明时说,你是七月半出世的意思是鬼变的。
到了七月十三,家家户户都要做米果。就是用大米磨成米浆,在锅里加槐花水熬稠,起锅后,捏成各种形状,用于敬神,祈求神明庇佑芸芸众生。但大多捏成比冰糕稍大的块状,然后用芭蕉叶包好,再在锅里蒸一遍,这时的芭蕉米果,色、香、味俱全,弹性好,口感更好,不失为客家人的一道美食。
当然,最隆重的是七月十五,这天是七月节,又叫“鬼节”,这是乡间一年中最重要的两次祭祀祖宗的节日之一,清明节是家族祭祀,而七月节是家庭祭祀。就是再穷的家庭,都要蒸米酒、买鱼肉、杀鸭子。为什么不是杀鸡呢?因为杀鸭有“压煞”之意,就是可辟邪,所以七月节都要杀鸭,而不杀鸡。同时,一定要买冥币、纸钱,金银锭、香烛等物品在祭祀时焚烧。随着社会的发展,后人们为了表示孝心,现在还要买纸做的别墅、小车、手机、电风扇,甚至包括小姐,凡是人间有的东西,都会买来焚烧给先人,反正要让阴间的祖宗也富庶,并赶上现代生活的时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