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缆电缆布线的设计规范JGJ16-2008

(2013-10-28 10:09:03)
分类: 基础知识

8.7电力电缆布线

 

8.7.1电力电缆布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布线的敷设方式应根据工程条件、环境特点、电缆类型和数量等因素,按满足运行可靠、便于维护和技术、经济合理等原则综合确定。

 

2电缆路径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避免电缆遭受机械性外力、过热、腐蚀等危害;

 

2)应便于敷设、维护;

 

3)应避开场地规划中的施工用地或建设用地;

 

4)应在满足安全条件下,使电缆路径最短。

 

3电缆在室内、电缆沟、电缆隧道和电气竖井内明敷时,不应采用易延燃的外护层。

 

4电缆不宜在有热力管道的隧道或沟道内敷设。

 

5电缆敷设时,任何弯曲部位都应满足允许弯曲半径的要求。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表8.7.1的规定。

 

表8.7.1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电缆种类

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无铅包和钢铠护套的橡皮绝缘电力电缆

10d

有钢铠护套的橡皮绝缘电力电缆

20d

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10d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15d

控制电缆

10d

注:d为电缆外径

 

 

6电缆支架采用钢制材料时,应采取热镀锌防腐。

 

7每根电力电缆宜在进户处、接头、电缆终端头等处留有一定余量。

 

8.7.2电缆埋地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沿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小于或等于8根且场地有条件时,宜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城镇较易翻修的人行道下或道路边,也可采用电缆直埋敷设。

 

2埋地敷设的电缆宜采用有外护层的铠装电缆。在无机械损伤可能的场所,也可采用无铠装塑料护套电缆。在流沙层、回填土地带等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

 

3在有化学腐蚀或杂散电流腐蚀的土壤中,不得采用直接埋地敷设电缆。

 

4电缆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设时,电缆外皮至地面的深度不应小于0.7m,并应在电缆上下分别均匀铺设100mm厚的细砂或软土,并覆盖混凝土保护板或类似的保护层。

 

在寒冷地区,电缆宜埋设于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受到损伤。

 

5电缆通过有振动和承受压力的下列各地段应穿导管保护,保护管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1)电缆引入和引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楼板和穿过墙体等处;

 

2)电缆通过道路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等地段;

 

3)电缆引出地面2m至地下0.2m处的一段和人容易接触使电缆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

 

6埋地敷设的电缆严禁平行敷设于地下管道的正上方或下方。电缆与电缆及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净距离,不应小于表8.7.2的规定。

 

表8.7.2电缆与电缆或其他设施相互间容许最小净距(m)

项目

敷设条件

平行

交叉

建筑物、构筑物基础

电杆

乔木

灌木丛

0.5

0.6

1.0

0.5

----
----
----

----

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之间,以及与控制电缆之间

不同部门使用的电缆

热力管沟

上、下水管道

油管及可燃气体管道

公路

排水明沟

0.1

0.5(0.1)

2.0(1.0)

0.5

1.0

1.5(与路边)

1.0(与沟边)

0.5(0.25)

0.5(0.25)

0.5(0.25)

0.5(0.25)

0.5(0.25)

(1.0)(与路面)

(0.5)(与沟底)

注:1 表中所列净距,应自各种设施(包括防护外层)的外缘算起;

2 路灯电缆与道路灌木丛平行距离不限

3 表中括号内数字是指局部地段电缆穿导管、加隔板保护或加隔热层保护后允许的最小净距。

 

7电缆与建筑物平行敷设时,电缆应埋设在建筑物的散水坡外。电缆进出建筑物时,所穿保护管应超出建筑物散水坡zOOmm,且应对管口实施阻水堵塞。

 

8.7.3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电缆与地下管网交叉不多、地下水位较低或道路开挖不便且电缆需分期敷设的地段,当同一路径的电缆根数小于或等于18根时,宜采用电缆沟布线。当电缆多于18根时,宜采用电缆隧道布线。

 

2电缆在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内敷设时,其支架层问垂直距

 

离和通道净宽不应小于表8.7.3—1和表8.7.3—2的规定。

表8.7.3-1  电缆支架层间垂直距离的允许最小值(mm)

电缆电压级和类型,敷设特征

普通支架、吊架

桥架

控制电缆明敷

120

200

电力电缆明敷

10kV及以下,但6~l0kV交联聚乙烯电缆除外

150~200

250

6~10kV交联聚乙烯

200~250

300

电缆敷设在槽盒中

h+80

h+100

 

表8.7.3-2   电缆沟、隧道中通道净宽允许最小值(mm)

电缆支架配置及其通道特征

电缆沟沟深

电缆隧道

<600

600~1000

>1000

两侧支架间净通道

300

500

700

1000

单列支架与壁间通道

300

450

600

900

 

3电缆水平敷设时,最上层支架距电缆沟顶板或梁底的净距,应满足电缆引接至上侧柜盘时的允许弯曲半径要求。

 

4电缆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时,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距离不应大于表8.7.3-3的规定。

 

表8.7.3-3电缆支架问或固定点问的最大距离(mm)

电缆特征

敷设方式

水平

垂直

未含金属套、铠装的全塑小截面电缆

400*

1000

除上述情况外的10kV及以下电缆

800

1500

控制电缆

800

1000

注:*能维持电缆平直时,该值可增加1倍。

 

5电缆支架的长度,在电缆沟内不宜大于0.35m;在隧道内不宜大于0.50m。在盐雾地区或化学气体腐蚀地区,电缆支架应涂防腐漆、热镀锌或采用耐腐蚀刚性材料制作。

 

6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应采取防水措施,其底部应做不小于0.5%的坡度坡向集水坑(井)。积水可经逆止阀直接接人排水管道或经集水坑(井)用泵排出。

 

7在多层支架上敷设电力电缆时,电力电缆宜放在控制电缆的上层。lkV及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可并列敷设。

 

当两侧均有支架时,lkV及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宜与lkV以上的电力电缆分别敷设在不同侧支架上。

 

8电缆沟在进入建筑物处应设防火墙。电缆隧道进入建筑物及配变电所处,应设带门的防火墙,此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并应装锁。

 

9隧道内采用电缆桥架、托盘敷设时,应符合本规范第8.10节的有关规定。

 

10电缆沟盖板应满足可能承受荷载和适合环境且经久耐用的要求,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或钢盖板,可开启的地沟盖板的单块重量不宜超过50kg。

 

11电缆隧道的净高不宜低于1.9m,局部或与管道交叉处净高不宜小于1.4m。隧道内应有通风设施,宜采取自然通风。

 

12电缆隧道应每隔不大于75m的距离设安全孔(人孔);

 

安全孔距隧道的首、末端不宜超过5m。安全孔的直径不得小于0.7m;

 

13电缆隧道内应设照明,其电压不宜超过36V,当照明电压超过36V时,应采取安全措施。

 

14与电缆隧道无关的其他管线不宜穿过电缆隧道。

 

8.7.4电缆在排管内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排管内敷设方式宜用于电缆根数不超过12根,不宜采用直埋或电缆沟敷设的地段。

 

2电缆排管可采用混凝土管、混凝土管块、玻璃钢电缆保护管及聚氯乙烯管等。

 

3敷设在排管内的电缆宜采用塑料护套电缆。

 

4电缆排管管孔数量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并应根据发展预留备用管孔。备用管孔不宜小于实际需要管孔数的10%。

 

5当地面上均匀荷载超过100kN/m2时,必须采取加固措施,防止排管受到机械损伤。

 

6排管孔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且电力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90mm,控制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75mm。

 

7电缆排管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排管安装时,应有倾向人(手)孔井侧不小于0.5%的排水坡度,必要时可采用人字坡,并在人(手)孔井内设集水坑;

 

2)排管顶部距地面不宜小于0.7m,位于人行道下面的排管距地面不应小于0.5m;

 

3)排管沟底部应垫平夯实,并应铺设不少于80mm厚的}昆凝土垫层。

 

8当在线路转角、分支或变更敷设方式时,应设电缆人(手)孔井,在直线段上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电缆人(手)孔井,人(手)孔井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

 

9电缆人孔井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8m,其上部人孔的直径不应小于0.7m。

 

8.7.5电缆在室内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l室内电缆敷设应包括电缆在室内沿墙及建筑构件明敷设、电缆穿金属导管埋地暗敷设。

 

2无铠装的电缆在室内明敷时,水平敷设至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2.5m;垂直敷设至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1.8m。除明敷在电气专用房间外,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3相同电压的电缆并列明敷时,电缆的净距不应小于35mm,且不应小于电缆外径。

 

1kV及以下电力电缆及控制电缆与lkV以上电力电缆宜分开敷设。当并列明敷设时,其净距不应小于150mm。

 

4电缆明敷设时,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问的距离应符合本规范表8.7.3-3的规定。

 

5电缆明敷设时,电缆与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宜小于lm。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电缆与非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宜小于0.5m,当其净距小于0.5m时,应在与管道接近的电缆段上以及由接近段两端向外延伸不小于0.5m以内的电缆段上,采取防止电缆受机械损伤的措施。

 

6在有腐蚀性介质的房屋内明敷的电缆,宜采用塑料护套电缆。

 

7电缆水平悬挂在钢索上时固定点的间距,电力电缆不府大于0.75m,控制电缆不应大于0.6m。

 

8电缆在室内埋地穿导管敷设或电缆通过墙、楼板穿导管时,穿导管的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