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养母手饰岳父母硬汉刘墉台湾文化 |
分类: 祥子的艺术采撷 |
真的没有想到,坐在我面前的 刘墉先生竟然有很多的身份,如:画家、作家、演讲家、慈善家…,而他本人最愿意被称为“生活家”。对此,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奋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刘墉先生,就是凭着这股“精气神”,不断的起笔造势,从中诠释着“在失意中发现得意,得意时主动寻找失意”的人生。
亲情之爱润物无声
出生在台湾的刘墉本姓姚,祖父曾任临安县县长,父亲还担任过台北市副市长。然而,在刘墉三岁那年,因特殊的变故,他被过继给刘家。从此,与养父母开始了新的生活。那时的刘墉是快乐而幸福的,父亲经常用自行车驮着他到水边钩鱼,身后的竹林和眼前的水花,美不胜收的波光景色,深深地印记在他幼小的心里。有时夜深了,他依偎在父亲的怀里在钩杆上小铃铛发出的叮铛声中进入了梦乡。说起那段快乐的往事,刘墉先生用一幅画和一首歌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他说:“这幅画就是我对家的记忆。画中,太阳在下午射进屋里,那种日本式的房子周围有芭蕉树,因为是逆光,所以芭蕉叶就特别透明,像翡翠一样,而我母亲则坐在椅子上缝补东西。此时,收音机里播放着当时我最喜欢唱的:“热烘烘的太阳,往上爬呀,往上爬,爬到了山顶,照亮了我的家。我们家爷爷爱我,我爱他呀。”这如歌如画的童年生活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来每当我看到翡翠时,不是想到它多值钱,而是联想到童年看到的芭蕉叶在太阳射进来时的感觉,所以我很喜欢画芭蕉叶,尤其是逆光下的芭蕉叶,我觉得很美。这是跟我童年的印象分不开的。”刘墉在回忆中快乐地述说着。其实刘墉的童年也有很多段落是跟悲伤有关的。
刘墉九岁那年养父因病去世了。从此,刘墉与继母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然而好景不长,13岁那年春节的大年初二,他与几个亲戚在家中玩扑克牌,为了能让屋子暖和一些,一亲戚往暖炉里灌油,只听“嘭”的一声,火球在屋里燃烧,他夺路逃了出来,很快家被烧光了。在废墟上,母亲用竹坯子依墙头搭起了一个小草棚。房子烧光后,家中生活拮据,但为了满足刘墉学习绘画的渴望,母亲省吃俭用,花钱供他学习美术,刘墉也真争气,学习绘画两个月,就获得了全台湾学生美展的第二名。那段日子里,母子俩最怕下雨,夜里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母亲将两个雨衣盖在他的床上,水滴不知疲倦地落在雨衣上,每隔一阵子,母亲便停下手中的活,把雨衣一抻一拉,哗啦雨衣上的水洒在地上。少年的这种不幸,其实给了他很多人生的独特体验。当刘墉读高一时,有一天继母在外界的压力下向他讲明了身世,说完留下一句:“你愿意走还是愿意留,你自己定!”这期间,他的养母也时常来家中问寒问暖。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与继母相儒以沫生活到底的决心。于是更加珍惜母子间的情感。16岁那年,为参加学校的活动而疲劳过度的刘墉突然吐血,被诊断患了严重的肺病,后诱发了哮喘病伴随至今。从此,他没有了健康,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标不懈地迈进。自从母亲告诉了他的身世之后,就不再管他了。有一次刘墉冒雨爬山弄得浑身泥浆,差点掉进山沟里,夜里12点才乘坐最后一趟班车狼狈地回到家。母亲把干净的衣服放在他面前,心疼地说:“快把衣服脱下来洗澡去,娘把你衣服洗了。”而此时刘墉的心仍沉浸在山里瀑布…他在雨中拥抱大自然的快乐中。于是一幅在雨中山峦下的瀑布画跃然纸上。那年他十七岁。“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人非常珍惜那份情感。我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这些小事的感悟之下起笔的。到现在我对雨声仍情有独钟。”刘墉颇有感触地咀嚼着那段弥足珍贵的往事。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联考前,本来学习就紧张,再加之家长及社会的压力,使很多学生吃不消。此时养母则开郎地对刘墉说:“考不上就不念了,娘给你开个画廊,教学生绘画不是挺好的吗?”母亲的态度培养了他学习的原动力,结果如愿以偿地成为1750人中脱颖 而出的35人之一,被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录取。
每当刘墉回想起养父母的点滴之爱,心中就倍感温暖。为此,2000年养母去世时,他情真意切地写下了《母亲的伤痕》一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记忆深刻:“生母你先站一边,养母恩情大过天…”是呀,心理学家常说,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刘墉来说,童年的经历是他走到今天最大的一个心理根源。
“太太是丈夫的手饰”
古人说:“行非常之事,得非常之功。”这句话用在刘墉身上母庸置疑。
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就应该努力学习深造才对,而刘墉则不然,开学伊始,就与女同学毕薇薇打的火热,为了能方便出入女生宿舍而不被拒绝,他先用签字笔,后用雕刻刀和颜料涂改女生宿舍门口的“男宾止步”的牌子——改为“男宾正步”。大三时,明知道女方家里不同意这门婚事,却瞒着女方父母把身份证和图章偷出来,又回班级找来两个带身份证和图章的同学,组织一帮看热闹起哄的同学,来到法院门口又求一陌生人用像机为他俩照了两张很不像样的结婚照,领了结婚证书,并在同学们野花、香草的祝福中结婚了。
半年后,在征得亲人的同意后,又隆重举行了一次结婚典礼。于是刘墉与妻子毕薇薇领了两份结婚证书,有了两个结婚纪念日,结了两次婚,只不过是同样的新娘和新郎。当时岳父母显然是吃了哑巴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渐渐地对刘墉的印象越来越好。后来干脆搬到姑爷在美国的家,每到夏天岳父母就在他家园子里种起了西红柿、豆角、土豆等新鲜蔬菜,自己家吃不了,就送给亲朋好友和邻居,周围的朋友都十分羡慕他有这样好的岳父母。然而更为精彩的要数小两口婚后一次对话,刘墉半开玩笑地对妻子说:“你爸爸妈妈养你17年,可你当时才跟我相处一个半月就明确表示他们不接受我,你就跟我走,你真没良心…”
妻子毕薇薇则颇有远见地对他说:“你算算,我跟你在一起,如果活得长可能是70年,17年能跟70年比吗?”这句话让刘墉非常感动,所以他经常对朋友讲:“讨个好老婆少奋斗二十年。”应该说,刘墉在经营夫妻家庭等方面都有其独道见解。一次,有位台湾作家在文章中夸赞他为孝子,他则不客气地对那位作家说:“你是我娘呀!你怎么知道我孝顺呢?除了我娘,谁也没有资格说我是孝子。同样,一个丈夫是不是好丈夫,只有妻子有权力评价。”当有些人用“时光倒流”来表达他们婚姻情感时,他明确表示:“如今太太也要过六十岁生日了,人生不论怎样,走过来就是走过来了,我们认知自己的平凡,认知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彼此珍惜相爱着,所以不需要时光倒流。”对此,他的太太毕薇薇则语出惊人地补充道:“如果有来世的话我还要跟你过,但是我做男人你做女人。”一席话,让我们找到了他们彼此为何不需时光倒流的真谛,因为他们已经融为一体。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毕薇薇太太对媒体坦言对刘墉的评价:“他是一个极有情趣,也极没有情趣的丈夫,他会在我面前唱歌、跳舞、献花。但他不喜欢逛街,更不喜欢上馆子吃饭尤其是家里来客人或参加集会。他都不配合。他是一个极大方又极小气的人,他喜欢捐学校、做公益,但坚决不用自己的名字,他舍得给我买衣服、买手饰,但他上电视永远穿那套西装,打那条领带,冬天还总是穿着那件三十年前带到美国的很丑很旧的羽绒服…。”
对于太太这番评价,刘墉先生则其乐融融地说:“没错,我穿那件羽绒服进商店人家确实不理我,认为我是个乞丐。可当我太太穿着貂皮大衣,戴着耀眼的手饰走进来把我的手一挽!人家马上就对我热情了。这使我从中体会到,太太就是丈夫的手饰。”
起笔造势
大学刚毕业的刘墉,不仅没去找工作,而是又鬼使神差般地跳到了电视台,主持了当时台湾及金马地区最大规模的电视联播节目《全民自强晚会》,且独自起笔写了全场的脚本,由于他的不俗表现,竟然使其一夜成名。很快,他又跳到益智类节目《分秒必争》担任主持人,他仍然亲历亲为写开场白,并将从高中到大学时记在课本或笔记上的心得体会与文学、哲学、艺术乃至身边的点滴小事,有机的融合贯通,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后来,他将这些文字整理成集起名叫《萤窗小语》,为了出书他四处找出版商甚至到本公司的出版社请求出版,但都遭到了冷遇。拒绝没有使刘墉退怯,反而使他横下一条心,于是他凭借着编过校刊的经历以及对印刷厂的了解,自己出资印了六千本。是太太一包包帮他把书运出去,结果两个星期后这些书竟然都卖没了,此时要购买的人仍络绎不绝,无奈自己做起了自己的盗版书,又加印了六万册,当时这本书几乎成为当时台湾学生必读的作品。那一年,刘墉23岁,之后每年出一集,到第七册出版时,他已到了而立之年。“如果没有当初《萤窗小语》的被拒及热销,就不会有现在的我。”刘墉这样评价着他的第一个处女作。随着书的热销,他的经济状况也在好转,很快从住了八年之久的毗邻火车的违章建筑区,搬到了漂亮且小有名气的大宅里。不久新书《唐诗聚点》也问世。正当《分妙必争》的节目做得红火时,他为突破自我却毅然辞职,甘愿拿之前十分之一的薪水进了新闻部,制作并主持了台湾第一档新闻评论性节目《时事论坛》。那时他是白天当记者——跑新闻,晚间当主播——播新闻。一年后,此节目获得了台湾金钟奖,刘墉也同时被《综合电视周刊》评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记者。就在人们为他的骄人业绩而心悦城服地叫好之时。刘墉又令人费解地离开亲人离开令人羡慕的工作,只身飞往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海外漂泊与打拼。对此,他这样解释道:“做节目就等同于挤牙膏,总有枯竭的时候,节目需要新鲜血液,而我需要‘充电’来补充营养。”
初到美国,他在弗洲的一家美术馆里担任驻馆艺术家。任务是到各学校演讲以及到邻近的城市展览。那时语言不畅,导致演讲失败,所以心情是失意的、工作是忙碌的、乡愁是浓重的、前途是茫然的。于是他把这种心情用笔先后撰写了《超越自我》、《冷眼看人生》、《人生的真相》、《迎向开阔的人生》、《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等优秀作品的问世,使他有了立足之地。而他的画是这样表现的:一个人骑着马,在秋天萧条的背景下,有秋草、黄,那种忧郁感觉…。刘墉先生有一个座右铭:当你站在这个山头,觉得另外一个山头更高更美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下这个山头。刘墉先生秉承着自己的座右铭一路走来,虽然当初他的画无人问津,甚至他最心爱的那幅画被无情的风吹进水里,但很快他的光和热就温暖了周围人,华人首先成为他的良师益友,并纷纷请教他绘画艺术及文学创作,于是他的作品在华人中间广为流传,在美国打拼下一片天地。
燃灯之火可以燎原
刘墉先生做慈善事业几十年了,但令人感动的是,他从不留名,也不大张旗鼓地宣扬,而是默默地用燃灯之火奉献着光和热。“我觉得上天赐给我的太多了,分给大家是应该的,没有大家爱我,就没有我的今天…。”刘墉先生的肺腑之言,诠释着他对慈善事业的热爱。
如今,刘墉先生已捐助两百多名大学生就学,2000年养母去世时,他没有办丧礼,而是以母亲的名义捐建十所“慈恩小学”。2005年刘墉先生主动出资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贵州盲人女孩孙琴珍治疗眼疾,此举引发了全家人的爱心行动。儿子、女儿、太太如约飞到北京,在同仁医院他们带着盲女楼上、楼下地检查治疗…。有人不服气地说:“社会上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而你们只帮助她一个,这能说明什么…。”刘墉先生回敬道:“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帮助身边一、二个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世界上可怜的人,大概也就能够不可怜了。”在他们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盲女孙琴珍较为成功地恢复了视力。并与家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刘墉先生又牵手中国盲文出版社,在大陆首次推出有声图书《在灵魂居住的地方》和《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等,收益全部作为善款。现在刘墉先生每年都抽出时间一头扎进四川、贵州的贫困山区搞调研,捐建希望小学,自从在九寨沟大凉山捐建的第一所小学至今刘墉先生已经捐建了四十所小学。然而,随着他走进山区的次数不断增多,心中的不安也与日聚增。“每次去山里看孩子,当地扶贫办请客,都是盘子叠盘子,回走时看到车上的矿泉水,有的只喝一口就扔掉了,这时我就心想,如果能少请两盘菜,少喝两瓶矿泉水,就又会有好几个孩子能够得到帮助了,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点燃这盏灯。”
交谈中,刘塘先生多次讲到他的哮喘病在时刻威胁着他的健康甚至生命,于是留下了“假如人生还有七天的旅程”的白皮书。他要把财产和收藏做出分配,该捐的捐、该留的留、该交代的交代,把正在创作的《大雁》这本书和没有发表的作品交给孩子们去完成,他会把一些重要资料予以公布,让大家知道刘墉不只是写畅销书的,还潜心绘画,虽然至今没有时间搞个人画展,但他的作品曾在一些拍卖会上出现过。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那么他也一定会托家人为自己举办画展。他想以此证明,刘墉是一个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