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夏天,都心心念念地早早惦记着去湖畔看荷,仿佛看荷不知不觉成了夏天最美好也最郑重的一个仪式。倘若不看荷,似乎就白白错过了一个夏天。
今年却有些例外,许是因为关注女儿高考的缘故,我竟然忽略了以往一直那么在意的荷事。直到过了立秋,才恍然惊觉,今年夏天居然还没有去看荷。
周日,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过后,天气薄阴,空气中也少了一份燠热,多了一丝清凉。傍晚赶紧起身,去看久违的荷。
我先去了菱湖,不曾想湖面比往年疏落冷清了许多,偌大的湖面只飘浮着少许荷叶,却几乎不见荷,只有晶莹的雨珠在荷叶上滚动,荷的身影只零星可见。心中顿觉怅然若失,仍不死心,又转身去了莲湖。这里的荷倒是不少,密密匝匝地紧挨着,但却遮挡住了水波,放眼望去只见荷群不见湖水,让人感觉有点美中不足的遗憾。
我一直觉得,荷要临水照花才是最美的姿态,荷与湖要相映成趣,相互观照才好看。荷就像是湖的眼睛,没有湖,荷就少了灵动的气韵;没有荷,湖也少了秀丽的丰姿。中国画讲究留白,在宽阔的湖面上,错落有致地盛开着嫣红或纯白的荷,那样的场景,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阕词,婉约,古典,不着一字,尽得深情。
年少的时候爱荷,是爱她的遗世独立,卓尔不群。喜欢她在水一方,与这个喧嚣的尘世隔着一方水的距离,如山中隐士,如世外仙姝。就像年少时的自己,也是愤世嫉俗,心高气傲,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信条。
记得有位长者曾语重心长地劝诫我,说我的性格太过耿直,与这个世界应当同流但不合污。我当时颇不以为然,心想同流难道不就是合污?如今步入中年,看过一些世事纷纭,也经过一些上下浮沉,再来看荷,才发觉同流而不合污真的是可以做到的,就如同荷。
荷最动人之处,其实不在于与世隔绝,独善其身,而在于她生长于污泥之中,却努力穿越重重黑暗与污浊,屹立于水波之上,重获光明与新生。就像一个人,不谙世事的懵懂天真,不是单纯而是幼稚,只有经历了人世沧桑,仍然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才是真正的纯真。
看荷虽然不必净手焚香,但的确需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唯有心静且净,才能体会到荷的种种美妙动人。看荷,不宜呼朋唤友,高声笑闹喧哗,那样会惊扰了荷的清梦,也违背了看荷的初心。最好是一个人轻轻地来,静静地站在湖畔,看荷寂静地盛开,安然地伫立,然后在心底默念起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要看,就看荷去吧,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从水中升起”。看荷看久看痴了,会有一种错觉,似乎自己也化身为荷,飘浮在碧波之上。离开的时候,也不必惊动荷,就默默地转身,悄悄地离去,与这一季的荷告别,并在心中祈盼着来年再相见。
中年看荷,如同看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自己。荷依然是荷,我依然是我,仿佛经历了很多,又仿佛依然如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