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声声慢里的缱绻情——赏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2022-08-07 16:31:48)
分类: 浮光掠影

 

声声慢里的缱绻情
   ——赏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声声慢里的缱绻情——赏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不记得何时第一次听到昆曲《牡丹亭》的片段,当时便觉惊艳,咿呀婉转的唱腔,悠扬绵长的曲调,听得人柔肠百转,心下怅惘不已。
    几年前,昆曲《牡丹亭》首次在宜城演出,我兴冲冲赶去,饱享了一顿昆曲盛宴。不曾想,今夏,苏州昆剧团又携青春版《牡丹亭》来宜,我早早就买票等候。早闻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盛名,多年前,此剧曾在合肥上演,我当时恨不得飞过去观看,最终还是怅然作罢。没想到有缘的话终究会相逢,今日竟然可以近在咫尺地欣赏,连看三晚,过足昆曲瘾。
    青春版《牡丹亭》最初是2003年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与苏州昆剧院携手共同打造的。 之所以称作青春版,是因为起用的主演均是青年演员。白先生希望用青年演员的演出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热爱古老的昆曲艺术,借此召唤昆曲的青春生命。该剧首演即引起轰动,媒体报道称其让昆曲观众的年纪普降了30岁。我在演出现场的确看到了不少二十出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足见白先生的良苦用心没有枉费。
    一曲《牡丹亭》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编者在汤显祖原著基础上,经过精心梳理,创作了以“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为核心的三本青春版《牡丹亭》,完整地体现了原著的“至情”精神。 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伤心而亡,又因情还魂,最终返回人间,与柳梦梅结为夫妻。无怪乎有人说《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始终觉得再没有比昆曲更适合演绎《牡丹亭》的了,昆曲婉转清丽的唱腔,悠扬跌宕的配乐,俊美优雅的扮相,古典空灵的舞台,将《牡丹亭》生死不渝的至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言:“昆曲无他,得一‘美’字,辞藻美、舞蹈美、音乐美、人情美,这是一种美的综合艺术。”
    在演出现场,听到有观众说昆曲节奏太慢,其实我倒以为昆曲妙就妙在一个“慢”字。因为慢,才更缠绵悱恻,才更曲折辗转,也才更深入人心。在昆曲的一唱三叹、婉转悠扬中,将汤显祖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刻画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在昆曲的“慢”演绎里,一份古典而坚贞的深情在我们眼前徐徐呈现,如静水流深。如果是用现代电视剧的短平快手笔,只能炮制出一顿爱情快餐,又如何表现一段古老的爱情传奇?正是昆曲唱腔的如泣如诉、如叹如啼,才将一腔深情展现得幽怨动人。
    昆曲不仅唱腔与扮相清丽雅致,唱词也典雅蕴藉。昆曲的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有很多曲牌都与宋词元曲相同或相通,欣赏昆曲也是在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美。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样精巧而完美。主演的服装皆是手工苏绣制成,色泽淡雅,做工精细,图案宛如水墨山水写意,让人观之赏心悦目。舞台设计也是煞费苦心,打破了传统地毯,以灰色地胶铺就,将古典书法和水墨画运用于舞台景片,恰当留白的“空舞台”充满古典美感。
    青春版《牡丹亭》在展现古典美的同时,也颇有创意地运用了现代元素,把歌剧的音乐创作技法用到了戏曲音乐之中,全剧采用西方歌剧主题音乐形式,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在唱腔和旋律上也进行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曲相结合,避免了传统唱腔略显沉闷与冗长的缺点。中场休息时,我特意看了舞台下方的乐队现场,惊讶地发现居然还有大提琴、小提琴、长笛等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济济一堂,可谓中西合璧。
    说到《牡丹亭》就不能不说到汤显祖。这位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的剧作家,在四百年前为我们写下了如此古典而浪漫、悠长而深情的爱情故事,将一段至情演绎成一曲跨越生死的传奇。也正因如此,无论《牡丹亭》的演员阵容与演出手法怎样的青春与创新,它的骨子里都永远是古典的、中国的。“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原来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句句唱词美得让人叹息。
    在我看来,《牡丹亭》既不是生离死别的悲剧,也不是花好月圆的喜剧,它更像是一出蕴含哲思的情感剧。作者汤显祖深谙人生其实不过只是一场大梦,梦里与梦外、生前与生后并没有过于分明的界限,但他仍然坚信最深挚的爱情并非幻梦,而是真切存在着,并且情到深处可以超越生死的阻隔,甚至可以感天地,泣鬼神。从这个角度而言,汤显祖更像是一位浪漫主义大师,用美好的情感将人生的梦境点缀得如繁花般绚丽,就像唱词所云:“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看《牡丹亭》,不知为何,让我想起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种古典、舒缓而深情的“慢”,一如昆曲的余音绕梁,久久在人心间盘旋。也只有慢下来,才能够细细品味生命绵长的滋味,才能够真切体会人生珍贵的情意。
    曲终人散,从剧院出来,信步街头,只见一弯明月高悬在深蓝色的夜空之上,光波浩渺,忽然觉得仍在耳畔回响的昆曲,就如同这朗月清辉,穿越数百年的光阴,依然闪烁着澄澈而迷人的光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夏天
后一篇:生如夏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