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2011-12-04 11:03:18)
标签:
邵雍无极太极新儒家虚静杂谈 |
分类: 【梅花三弄】*思想* |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唐朝是一个强大的高度集中的皇朝。唐代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媲美汉代,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汉代。
佛教和道教,本质上是非政治性,或反政治性的。一个社会想要有凝聚力,想要秩序与力量,就无法用道教和佛教作为“思想方针”。所以有这样的一个不规则运动:乱世时,佛教道家兴;太平或强盛时,儒家法家兴。二者交替,魏晋南北朝是分裂的零乱的时代,而社会与皇朝,又大约隋朝开始统一强大起来了。
儒家经典占支配地位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于622年重建起来。628年,唐太宗命令在太学内建孔庙;630年,他又命令学者们准备出儒家经典的官方版。这项工作的一部分,是从前代浩繁的注释中选出标准的注释,再为标准注释作疏。然后皇帝以命令颁布这些经典正文及其官方注疏,在太学里讲授。以这种方式,儒家又被重新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教义。
这时候,儒家表现在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直到唐代的后半叶,才出了两个人,韩愈与李翱,他们作出了真正的努力,为了回答他们当代的问题而重新解释《大学》、《中庸》。
新儒家的主要来源可以追溯到三条思想路线。第一,当然是儒家本身。第二,是佛家,包括以禅宗为中介的道家,因为在佛家各宗之中,禅宗在新儒家形成时期是最有影响的。在新儒家看来,禅与佛是同义语;前一章已经讲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最后,第三是道教,道教有一个重要成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着。
这三条思想路线是异质的,在许多方面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哲学家要把它们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形成一个同质的整体的真正系统,这当然就需要时间。因此,新儒家的开端虽然可以上溯到韩愈、李翱,可是它的思想系统直到十一世纪才明确地形成。这已经是宋代最繁荣的年代了。宋朝是唐朝亡后经过了一段混乱分裂时期而重新统一中国的。
最早的新儒家,主要兴趣在于宇宙发生论。
周敦颐从《易大传》中受到启发,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论思想。宇宙的演化是这样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天地万物。无极是世界的总根源,但不是空无,而是宇宙的胚胎,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
太极是从无极中演化而来,是有了最初时空界限和含有分化机能的、具有运动和静止性质的有形物质。无极即太极,未动是无极,将动是太极。
太极中蕴含的动静机能,使之分化为阴阳。或者说,在太极的运动中,产生阳气,静止中产生阴气,动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于是出现了天地。
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演化为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就是五气,这时候出现四季变化。
周敦颐认为,在万物中,惟有人“得其秀而最灵”,所以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是“诚”,“诚”是“纯粹至善”,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即圣。
新儒学的目的是引人成圣,如何成圣(如何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主要问题。
周敦颐的回答是“主静”,主静的含义是“无欲”。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虚静动直。虚静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意思是说,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抵达的,其关键是“无欲”,没有私欲,心就会虚静,虚静了就会明通事理,在虚静中产生的行为就是直起的行动。“动直则公”,是说既能虚静,则动机正直,公道无私。“公则溥”,是说像天地那些至公无私,明通事理,公道无私,就差不多达到圣人的境界了。
人性本善,本来就是直的和公正的,但是被私欲遮蔽了。如果能做到“无欲”,就能够达到虚静,即不为欲望所动,这时候你就是以人性源初之善来面对一切。这时候一举一动,都是直接由本性出发的自然反应,这就是“动直”。人在“动直”时,就容易率性而为,让自己善良正直公正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
到宋代,周敦颐的宇宙图式是从象学推演而来的,邵雍则是兼从象学与数学推演而来,因此更详细。
什么叫象,什么又叫数?邵雍说:
道生一,一为太极;一生二,二为两仪;二生四,四为四象;四生八,八为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后天地之数备焉。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演之以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
这里的一、二、四、八、六十四就是“数”,与数相对应者是“象”,即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这个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为:
有了日、月、星、辰和水、火、土、石之后,天地之体就形成了。有了天地之体,然后再经过变化,就生成了天地万物。这个变化的顺序如下: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寒暑昼夜交而天地之变尽之矣。水为雨(水气所化),火为风(火气所化),土为露(土气所化),石为雷(石气所化),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矣。(《观物内篇》)
接着又说: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矣,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矣。(同上)
这就是说,有了天地之体,然后产生昼夜寒暑;然后有雨、风、露、雷;有了寒暑昼夜,然后产生动物、植物。经过上述变化,宇宙万物就产生出来了。
邵雍的理论发展了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普遍定律,即“一切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身的否定”,邵雍进一步认为,世界的生灭过程是不断循环的,每一次由生到灭的过程大概持续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尧的时代是黄金时代,而现在正是没落时代的开始。邵雍为历史退化论提供了形而上的依据。
张载以气为本体,但是他的气的概念比较具体,是指一种构成个体事物的物质性质料。太极就是气,气的浮、升、动是阳性的,沉、降、静是阴性的,气不断地聚散,气聚时便生成具体的个别事物,气散时,这些事物便毁灭了。气凝聚时,人们看得见,称之为有;气消散时,人们看不见,称之为虚。
宇宙万物都来源于同一个“气”,圣人通晓气的变化,因此能够安然地过一个寻常人的生活。活着就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死亡来临,便自然地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