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长时间没与亲爱的朋友们在我的博客中见面了,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首先祝所有的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同时也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近况,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支持《神州音话》!!
自从《神州音画》更名为《神州音话》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字之变,音同字不同,的确体现了《神州音话》的变化。
《神州音画》节目从2002年创办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八年的风雨历程,期间形式和内容一直在求新求变,从最初的音乐采风到后来走进名人家庭再到今天的演播室访谈,作为一个老牌的访谈节目,应该说,八年来《神州音话》一直希望能够给观众呈现常办常新、常看常新的内容和形式。观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进步,那么作为观众的老朋友,我们怎么可能原地踏步呢?但是,再变,节目的基点不能变,那就是这个节目亲切的访谈风格不能变,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不能变,老朋友的身份不能变,我们不能让观众不认识我们这个老朋友了,所以2008年,我们就老朋友换新装,还叫这个名,只不过变了一个字,这一字质变大有玄机。
首先从“画”到“话”,说明我们更加把明星和观众当做我们神州音话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在一起“话”家常,聊心里话,缩短三者间的距离,体现了节目更加温暖、温馨、温情的访谈风格和节目特征。在形式上,一个“话”字非常清晰的体现了节目的访谈形式。在内容上,一个“话”字,也有助我们还原大明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而这正是我们08年以后对栏目的新定位。
一字之变,既巧妙地保住了栏目的老品牌和原有固定的老观众朋友,又巧妙的通过一字之变改变节目的定位和谈话风格,拓展了可访谈明星的选择范围,也扩大了电视观众的收视范围,吸引了新观众朋友,让《神州音话》大家庭扩大了很多新的成员。真可为一字拨千斤,非常巧妙有效的实现了我们的转型,效果显著。改版后,《神州音话》的收视上升非常明显,目前已经成为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收视率名列前茅的名牌访谈节目。这个大家庭所取得的一切可喜变化都和这个时代,和广大的观众朋友,和所有的明星朋友,和媒体朋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也对大家表示感谢。
有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欢《神州音话》栏目,非常关心我对被访嘉宾的选择有怎样的标准,最想表现的是嘉宾的哪一面?
其实嘉宾的选择如果说一定要有标准的话,那只有一个,就是“有故事的人”。最想表现的是嘉宾有“情”的一面,或亲情,或爱情、或友情,以情动人。
说到爱情,人世间最浪漫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种感情无疑是爱情,很多长者、艺术家在这方面却给后人做出了榜样:2007年5月,年过古稀的老一代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先生和他的妻子在《神州音画》共同度过了他们的钻石婚纪念日,常老师用他那富有幽默感和哲理同时又很朴素的语言,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个生活细节,我被这一切所打动。他说:“我喜欢喝茶,每次回到家,总会有一杯茶放在我的手上,这杯茶已经沏了整整60年……”!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我看到了常老师和妻子的手自然而有力的紧握在一起,我看到了闪烁在两位老人眼中的泪花,我看到了闪烁在泪花中的幸福!
另外一对活跃在舞台上的伉俪夫妇:瞿弦和、张筠英、他们两个人从同学到同事,从相恋到相知,中间也有坎坷,甚至差点分手,但是经历了考验的爱情更加坚固,更加甜蜜。我记得瞿老师说了很多他和张筠英老师生活中的细节故事:“有一次两个人开车去朋友家,途径一个地方的时候,瞿老师很自然的往窗外看,张老师脱口而出:“想吃糖葫芦了吧。”原来,瞿老师喜欢吃糖葫芦,而且曾经在这个地方买过,现在卖糖葫芦的早已经不在了,但是糖葫芦的记忆却被妻子深深的记在心里。
节目中的嘉宾,在荧屏上,有的可以掌握命运,可以追逐爱情,但是生活中还原成自己的时候,面对爱情也充满了无奈和遗憾,往往这样的嘉宾,在残缺的家庭中,对儿女充满了更多的歉疚,像曾经来节目做客的演员丁志成、张潮,生活中他们是好哥们好朋友,在爱情上两个人也都无法固守一个稳定幸福的家庭。离异后,两个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都希望给女儿更多的爱。在“情”的层面上,明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酸甜苦辣。丁志成为了和女儿多在一起,把家安到了女儿学校的旁边,一有时间就给女儿打电话,父女间的感情这么多年不但没有隔阂,反而更加亲密。而张潮因为工作繁忙,曾经一段时间和女儿联络不多,女儿误以为爸爸不关心自己,心里很是埋怨和委屈。现在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女儿,已经理解了父亲,并坚信父亲还是很爱很关心自己的。所以,我多么希望收看了这两期节目的观众朋友,能够从中感悟到:一个完整家庭对孩子的重要!
从做客节目的嘉宾身上,我感受到的爱情是动人的,亲情是感人的,但是还有一种精神带给我的那就是激励和震动。作为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李滨老师,她的乐观、豁达深深感染和影响了我。她很早就离异了,几十年,除了在艺术上孜孜以求,在生活上也不消沉,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社区的老人一起搞活动,唱歌、跳舞,朗诵,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因为她的乐观和豁达,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特别好,这种快乐是由内而外的,是真实的,也是简单的。另一为老人,也是李滨老师的好朋友金雅琴老师,更是乐观到极致。其实金雅琴老师的一生是坎坷的,尤其到了晚年,视力和听力严重下降,老伴身体也不好,自己的女儿婚姻也不幸,但是在节目中,所有的苦难在这位老人的眼中,只是生活的一个插曲,快乐才是她人生的主旋律。当我问她想演戏到什么时候时,没想到金老师能那么不假思索的告诉我:“我要活到120,我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我不能让自己闲下来,我要继续演戏。”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我的身心回到了年轻的时代,即使身上偶有病痛,但是我相信,每每想到李滨老师的乐观和向上,想到金雅琴老师的豁达和坚持,我就没有理由退却,没有理由让自己脆弱!而我们也是在节目中感动,在感动中成长!
很多关心我的朋友都认为我就是《神州音话》栏目的logo,最近大家纷纷向我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我不主持了,栏目是否还能继续现在的风采?
其实从2002年我策划和主持的《神州音画》开播那天起,我就一直把这个栏目当做我的家。这个栏目的工作人员,都是我的亲人,访谈过的所有明星都是我的朋友,从那时就一直忠诚收看追随我们一直到现在的电视观众都是我的亲邻,从我的内心,我一直都在为亲朋好友来我们这个大家庭敞开心扉,交流心得,讲述故事,会友做客,做着女主人分内的事情。在朋友们的眼中,或许我是被称为栏目的logo,在我的理解,我是这个大家庭敞开大门欢迎宾朋到访的女主人,这个大家庭是否受到大家的欢迎,大家以后愿不愿意来访,当然要看女主人是否有能力接待这么多的到访客人,毕竟这个大家庭太大了,到访的客人太多了,时间也太长了,如果我没有这个能力接待这么多的亲朋好友,那么大家以后就不会再到访,口碑相传,因为我的疏忽而使神州音话门厅若稀的话,我不会原谅自己的,所以我一直殚精竭虑的为招待大家做好每一次的准备。相反,来的客人多了,时间长了,工作多了,仅靠我一个人可能吗?我不过是出面被大家记住罢了,如果有招待不周的地方,我愿意接受大家的意见改进,如果有成绩,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自然规律,既然是个大家庭,孩子们总会长大,家庭总会有新的成员,这个大家庭或许会有新的风貌,但是你能说这个家庭不再是个家了吗?还会是的,也许风貌不同,但我们还是一家人。
回顾八年的风雨历程,《神州音话》带给了我许许多多难忘的经历,同时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的生活越来越淡定和真实。借用一位观众给我博客的留言:“如果你爱你的工作,那你是个幸运的人,但如果你没有很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你很不幸,可是生活就是由不幸和幸福交织而成的,这就是真实。我喜欢你的真实和你今日的淡定。”
真的,我觉得这位观众的话一下子说到我的心里去了。从79年作为北京台第一任女主播到现在,为了我最爱的电视工作我失去了太多,对父母、对儿子我都亏欠太多,但是我也从电视中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感悟都是从观众朋友和嘉宾明星朋友们的身上感受到的。让我知道我的幸福从来都没有离我左右。
说到这,我就不得不给大家讲一个特别难忘的故事:
记得上一次在采访章子怡的时候,子怡说,对她而言人,亲情和家庭是无价的,如果必须选择,她一定会选择家庭,选择亲人。她是我的小师妹,她的话一刹那就触动了我心底最脆弱的那根神经。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我这件小棉袄很失职,这么多年既不能在父母感到寒冷的时候送去温暖,也不能在他们思念故乡的时候,送去安慰.反而是他们一再替我分担……,现在父母年龄都大了,有一次我去看他们,突然间从父母的白发上,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心酸.他们是多么希望女儿能够隔三差五的在他们眼前晃晃,可是每年仅有的一次相聚,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于父母,我没能够尽到一个女儿的孝心,不能够在他们不愿意下厨房的时候亲手给他们煮饭菜,不能够在他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陪他们看医生,不能够在他们寂寞的时候陪他们一起散散步聊聊天,他们的生活已经在国外,而我的事业和生活都在中国……
感谢我的父母,在工作上给予我的支持,在生活上给予我的分担,我已经想好了,等我真的有一天可以把工作和生活的重心加以调整的时候,我会用我全部的爱和身心,去关爱我的父母,去回报我的家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