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老信封上的苏州浒墅关蚕业名人|静思斋

(2024-11-06 17:11:11)
标签:

民国实寄封

浒墅关

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

郑蓉镜

郑辟疆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78)——1937年汉口寄苏州浒墅关的一枚实寄封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7542590053

我这些年搞的收藏,其实是比较冷僻的,对于邮币卡这些传统大众收藏门类,则向无热情,尤其是对于集邮毫无兴趣,有些辜负家学渊源。与“邮”相关的东西唯有一个特例我偶作收集——实寄封,当然,通常我是无法从邮票或邮戳上面get到价值点,更多还是被信封上一些特别的地名、单位、人物所吸引。
民国老信封上的苏州浒墅关蚕业名人|静思斋

就比如这封1937年9月20日由汉口交通银行寄至浒墅关的“平快”邮件。我最开始感兴趣的,正是这个地名,以我平素整理文献的一些认知,苏锡常那一带多见“墅”字地名,一查果不其然,浒墅关在苏州。时维抗战爆发之初,百公里外的大上海鏖战正酣,地处交通要冲的浒墅关想必军运往来频繁,而此信历时五天寄达,看起来邮政系统的运转尚属正常。

有个著名的白字,是把水浒传读成水x传,但有意思的是,浒墅关的浒还真是读x,似乎是这个读音极其罕见的一例。有一种传说这是因为当年乾隆爷“没文化”误读,但想来应是无稽之谈,乾隆再不济,也不至于不知道水h传吧?其实浒墅原名许市,地名发生变化,或许只是因为当地方言的读法,至晚在元末浒墅与许市已是一地两称了。

让我有些纳闷的是,水乡之间为何会有关?一查才知道,这所谓的“关”,根本不是设于要隘的那种雄关,而是明清之际为了征税所设的“钞关”。当时有八大钞关之说,在海禁的时代背景下,竟有七个设于京杭大运河沿线!浒墅关即其中之一。明代户部于此设立分司,委派主事(正六品,品级比知县还高)一名驻场,对运河往来之商旅课以商税。这似乎是一种额外性的薅羊毛,而且自明后期开始,还因国家用钱日多屡屡加税,搞得人民苦不堪言,嘉靖朝内阁首辅徐阶曾有诗批评之。到了清代,一年竟已能薅来白银近五十万两,当然了,“这点钱”与后来那些动辄以亿计的赔款相比,也只是毛毛雨罢了。

此信的寄信人名叫李蕙如,其字迹娟秀,应是一位女士,内文早已无存,不知所言何事。我发现收信人竟还是当地名流呢,这实有些意外之喜。先来说说正主钱竹声,此人在民国时著有《新时代的住宅》一书,原书现在连孔网上也买不到了,我最初只查到ta曾在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简称女蚕校)任教。

至于帮ta代转的郑蓉镜则更为知名,她是女蚕校校长、蚕丝教育家郑辟疆的妹妹,吴江盛泽人,1920年从女蚕校毕业后,与费达生(费孝通先生的亲姐姐,后来成了郑蓉镜的大嫂,也是我国著名蚕丝专家,世纪老人)一起奉派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又与费达生等人共同创办友声蚕种制造厂,同时也在女蚕校任教,她们的事业为当地蚕丝业由“古法”向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

民国老信封上的苏州浒墅关蚕业名人|静思斋
左为费达生,右边这位应该就是郑蓉镜(图片来源于网络)
民国老信封上的苏州浒墅关蚕业名人|静思斋
这商标很有意思,五星红旗之师啊

我原以为钱竹声与郑蓉镜是夫妻关系,后来终于发现谬之千里,钱竹声也是一位女士...俩人大概是同事兼好友吧。钱竹声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有“才女”之称。而收信地址上的浒墅关“上塘”,正是女蚕校及蚕种场的所在地,现有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旧址(苏州蚕桑文化公园,该校九十年代并入苏州大学)。至于“蛰庐”,或许就是郑蓉镜的住所,今已难考。

继续挖掘郑蓉镜的资料时,还发现了一些她的家事,甚至还能和我编制的黄埔名录有一点联系。郑蓉镜的丈夫名叫唐理涛(又名唐松崖,安徽合肥籍,清末爱国将领唐定奎之孙),大概算是位实业家,二人于1926年结婚。我从《史说浒墅关》一书中找到了唐理涛的世系,其长子名为唐盛铉,据说是黄埔生,官至陆军上校,我在名录系统中一检索,嘿,还真有,是政训研究班第一期毕业生。以同学录中记载的年龄推算,唐盛铉生于1909年左右,如此看来,郑蓉镜显然是唐理涛的续弦夫人,而且唐理涛当时貌似年纪也不小了,唐之六子是否有郑氏所生,不得而知。

民国老信封上的苏州浒墅关蚕业名人|静思斋
照片出自我所藏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训研究班第一期同学录

我另从苏州吴跃进先生所作《盛泽名人轶事:郑辟疆胞妹郑蓉镜点滴》一文中得知,郑蓉镜在1938年时即英年早逝。唐理涛随即遁入空门(一说是在抗战前),成为印光法师的关门弟子“高僧慧峻”,解放后还当过苏州佛协副秘书长,1971年卒葬灵岩山。唐盛铉则在1997年卒于浒墅关(搞不好就是在曾经的“蛰庐”),唐氏一族至今枝繁叶茂。

写着写着,忽然又想去苏州了,想去那人杰地灵的浒墅关,也想起了吴江同里古镇的如画风光...



                                   静思斋  于岳
                                   2024年11月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