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走线”者旧藏的民国深圳故纸|静思斋

标签:
民国深圳故纸民国深圳镇深圳墟广东宝安县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77)——1949年深圳镇首席保长出具的一纸身份证明书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7517827690
北上广深,是我国当代最发达城市的代名词。在我看来,“深”是共和国以来最为传奇、也最能体现改革开放精神的一个,甚至恐怕难再复制。虽说如今也总是搞些**新区,但是...
还是在疫元年年底,我曾有幸与深圳有过一面之缘。那次是与哥们几个一起去越众开会,记忆最深的是还在火车上呢,突发新闻说有香港输入“并力”导致某区域被封,查看地图发现离我们会场不到两公里。当然,我内心毫无波动(一贯如此),好在那时候也没有后来搞得那么bt,一路浑若无事,还记得会后与哥们们一起去了趟曾氏大宗祠,便匆匆告别。如今想来,满脑子都是那些年糟糕的记忆,在深圳竟只记得这两个画面了,对于这座城市的面貌则已完全模糊。
说来惭愧,因为离得太远,又几乎没有任何能想到的其他渊源,我对于深圳旧时的历史也没啥特别关注,潜意识里的认识:是几十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座超一线城市。以前只知道深圳原属宝安县,也就是我们跑了大老远去的曾氏大宗祠那边。而我整理黄埔名录籍贯以县为准,宝安人倒是有一些,“深圳人”则毫无疑问是零蛋。因为这些拙劣的认知,当某日我忽然在湾湾市场见到了一张有深圳抬头的民国故纸时,竟是倍感惊奇,血拼一番之后将其收入囊中。
借此大略浏览了一下深圳的历史,才知道“小渔村”之说也不知是猴年马月被谁误导的。深圳就算是个小渔村,那也是很久之前的事了。有人说深圳之名诞生于明代,这我是没查到确凿记载,但至少在清康熙年间出版的县志中,即已有了“深圳墟”这个地名,墟即集市也。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在深圳墟设站,交通与区位优势让深圳墟的口岸价值飙升,没过几年已发展为宝安县商业最繁盛之地。而宝安县城相比之下则百业凋敝,故在1929年便已有迁治之议,省方派员做了很仔细的调研,最后虽因保守派的反对没能实现,但有识之士多对此深以为然。1931年深圳正式设镇,1953年宝安县城最终迁来,已是历史的必然选择。So,小渔村??
深圳镇也正是这张故纸的“主角”,虽说我买它时有点大惊小怪了,但聊堪自慰的是,有深圳字头的民国故纸确也不多见,我在收藏网站搜了一圈还没见到第二份。这次收来的故纸其实有两件,除了深圳镇开的这张证明书,还有老信封一个。它与证明书并非一体,甚至原主的名字都有所不同,但都是江西都昌籍曹姓人物,应该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内在联系。
这个信封极有意思:竟然寄过两回!我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的。其贴票处已被撕去,造成关键邮戳缺失,从另外残存的不甚清晰的邮戳勉强辨识出,先是1948年间从辽宁新民县71军87师260团机枪2连寄至都昌县三汊港沙岭乡曹隆*,后在1950年左右,将信封翻面过来再用,由都昌寄至香港九龙黄大仙路曹靖吾(竟还能正常通信!另外我怀疑曹靖吾是证书原主曹敏交的别名)。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要如此节约?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1949年6月,在深圳镇教书多年的曹敏交想要办张身F证,却因当地没有办证所用的格式纸而无法领取,无奈之下,只好有请联保办事处的首席保长刘萼辉给他开了个这玩意。至于他着急办证的原因,貌似已是呼之欲出——“走线”啊!看起来最后他成功了,也就是说,这张证明书当时很可能是好使的,最后用得破破烂烂,被他珍而重之地保留下来。
可惜我不知道曹敏交是何许人,这大概也是我头一回在没有查出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个人物信息的情况下发文。只是单纯觉得这件东西挺有意思,便简单说它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