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寻踪(149&150)合篇:坚城铁壁写传奇,亲爱精诚树丰碑——湖南武冈城墙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冈中山堂武冈城墙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武冈宣风楼 |
分类: 文保寻踪 |
忝列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49&150合篇:湖南武冈城墙&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4年3月15、16日
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在各地设立的诸多分校、训练班如今大多已难寻其踪。武冈二分校旧址作为其中鲜见的国保,是我心心念想去的地方,只是一直未得其便,或者也可以说,是没找到门路。
这是因为二分校旧址在武冈二中校园里,闲杂人等平时似乎也不方便进去参观。这次应邀前往公干,有武冈文旅部门的引领,自然就不是问题。借着今年黄埔百年之契机,二分校旧址即将打造成为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据说届时将会另辟一条道路进出,也许不久之后,就是另一番局面了。
1945年二分校裁撤,校舍后来被拨交给洞庭中学(系1939年由二分校主任李明灏将军创办,即今武冈二中)使用。然时过境迁,当年偌大的黄埔二分校,如今仅剩中山堂及其几幢附属建筑存世,其余诸如中正楼、应钦楼、崇禧楼等早已灰飞烟灭。当我终于站在这座已无数次从照片中看到的历史建筑面前,颇有一种夙愿得偿之感,亦忽生一阵莫名唏嘘。
上一篇洞口宗祠的游记发出后,有读者在后台对迁校武冈的经过(尤其是在邵阳的停驻时间)提出质疑,我亦深以为然。长期以来,我对二分校南迁的诸多细节颇为在意,但能接触到的原始档案却极其有限,由于官方记载的语焉不详,很多事难有佐证。所以我写文时往往也是模糊一提,只求不出原则性错误便好。
比如二分校具体是什么时候到达武冈的?便存两说。某些校史文献中记载的是1938年3月,甚至能精确到3月16日这天,但刘公武将军等当事人的回忆又称是1938年秋。我仔细琢磨一番,这或许都是“对”的:二分校的南迁(包括最终确定以武冈为校址)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先头人员到得早,先行负责校舍建设,有些人率领学生徒步而来,到达在后。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数众多的庞大机构来说,这也是符合逻辑的。
(此2张图来源于国史馆)
在国史馆收藏的陈诚将军私人相册中,有不少早期二分校的珍贵旧影,如初到武冈之际校部的驻地城南陆家大屋以及建设中的中正楼、应钦楼、崇禧楼等等,拍摄时间大约是在1938年5月到7月间。待新校舍建成后,校部即迁至城东法相岩一带。至于中山堂,乃是二分校后期的建筑,据说是李明灏将军派工兵连负责修建的,耗时两年,于1943年方落成,所以大部分二分校毕业同学(14-17期)应该都不曾见识过它的风采。
如今楼内布展已初具雏形,在史料上我也算是略有贡献。浏览一遍下来,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登临二楼俯瞰后院时,眼前所见镌刻有2.3万二分校毕业学员生姓名的名录墙,正中写有“向参加抗战的先辈们致敬”几个大字。我自己虽有文本百余万字,但哪有这般视觉效果?此情此景,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黄埔名录项目的落地(目前我编订的黄埔名录,人数已7倍于此),希望届时它能对二分校的陈列展略尽绵薄,亦是报答武冈予我的热诚款待。
离开中山堂后,又简单参观了法相岩溶洞及李明灏故居,它们与中山堂共同组成了国保项“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目前也均在建设中,暂且不表。当年二分校的到来,给武冈这座偏远小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与改变,甚至也包括传诸于今世的更大知名度与号召力,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此番由于是出公差,大家各个都是“日理万机”的忙人,行程安排灰常紧凑,在武冈满打满算也就呆了20小时,很多东西都未能尽情领略,权当作是对下次相逢的期待吧。
接下来另说一处武冈的重要文物遗存——武冈城墙,得以参观这里,也是利用头一天晚宴之后的片刻闲暇见缝插针的。导航不太灵光,开了一段黑灯瞎火荒无人烟的夜路,最后好像是从西门进入的老城区。进入门洞后,场景霎时为之一变,万家灯火之下,颇为传统的市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对家家户户门前汲水的龙头印象尤深。由于路面极狭,往来居民又多,车行不畅,一路未停,最后误打误撞来到宣风楼下(好像这段还逆行违章了)。
宣风楼坐落在济川门上,为90年代复建,据说得名于宋理宗任邵州防御使时留下的手笔。以此为中心,较完好地保留下来一段古城墙。武冈城墙素有“甲天下”之美誉,不过这是明代以后的事,宋代那夯土玩意自然经不起啥推敲。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开国功臣吴良南征靖州诸蛮,军次武冈,利用宋元残垣,改以大块青石修筑城墙(这是非常稀罕的,明清多为砖包城墙)。嘉靖、隆庆年间又先后增修了小王城和外城。
同行诸人大多偷懒留在车里刷手机,只我与君君二人热衷游山玩水,登临城头。由于边走边谈项目之事,从游览的角度来说有些心不在焉。绕了一大截,我竟完全丧失了方向感,更不曾对武冈城墙的脉络形成什么概念,由于遥望文庙在“里”,我一度还把这里当成北门了。直到回来后找到了一张《武冈州城图》才恍然大悟:原来济川门曾是南门,增修之后,才处在了一个比较居中的位置上,我终于知道了自己当时是站在哪里了。
增修后的武冈城墙长度达到了五千余米,作为州城,比府城宝庆的城墙还长了近两公里!除了长,它的质量也是杠杠滴,“武冈城墙甲天下”的谚语不知形成于何时,但武冈城墙久经考验那绝对不是吹牛逼:
太平天国时期,“战神”石达开率部攻打宝庆府一带,一路摧枯拉朽,唯两度围攻武冈,皆碰壁而还;1930年,邓公等人率红七军转战,兵临武冈,发现城中仅有民团数百人守备,于是决意攻城。但缺乏重武器的红七军竟拿武冈城墙无可奈何,激战数日,反倒折损干将一员——55团团长何莽(何莽的墓碑就在法相岩上,这次我还看见了),后来国军援军大至,红军仓促撤退;抗战时期,74军的一个营据城坚守武冈,奋勇击退数千日军的猛攻,据说当时日军的炮弹打在城墙上,就像抓痒痒,城墙“内心毫无波动”。鬼子急眼了组织上百人的“人肉炸弹”炸城墙,也只是把外墙炸塌了几处,很快就被守军堵上了。
和平年代,武冈城墙终是到了该落幕的时候。但遗憾的是,当年的神器却在近代的“城建”中大部消失了,如今存世的仅剩四分之一不到。我只是曾在宣风楼上蜻蜓点水,未做深入调研,自是不太清楚哪段还在。但也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境遇应该也好不过光鲜亮丽的宣风楼这里。时代在变,作为“幸存者”与历史文物,它们也只能是在这一片灯红酒绿中,无声诉说着过往的豪情与传奇...
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新发现”。我觉得武冈城墙之所以扩建得比宝庆府城还大,或许是因为城里住着一位奢拦人物——岷王。岷王是正宗的大明王朝第一代亲王,首位岷王是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岷这个地名听着也不像这里,没错!朱楩原是封在陕西岷州(今甘肃岷县)的,后来迁到云南镇守,不过这位是个“刺头”王爷,多次犯事除爵。他老哥朱棣拿他也没啥办法,就把他打发到偏僻的武冈去了,这其中似有发配的意味。
岷王一系在武冈繁衍了二百多年,最终与国同休。岷府的摊子也越搞越大,这才有嘉靖年间小王城的修建。明末清初,朱姓皇族多遭屠戮,岷王一系也是难逃厄运,唯有其中一枝远遁,隐姓埋名于长沙棠坡,过了好多代,才敢重新用祖宗传下的字辈取名。到了近代,棠坡朱氏又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朱镕基。我这才知道,原来朱总理的“根”,竟然是在武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