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第十中学校史的些许补遗一位国军去台老兵的孤独终老|静思斋

标签:
国立第十中学民国国立中学河南省立中正学校国军老兵郑州四中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45)——1949年河南省立中正学校(原国立第十中学)毕业证明书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624963174
盘点去年的工作成果,累计完成国保寻踪系列No.109-143、故纸漫谈系列No.100-144,数据还算差强人意,今年争取再接再厉。今日先以一短篇,刷刷存在感。
此前的故纸漫谈中有一篇关于甘肃清水国立第十中学的文章(【民国史料&故纸漫谈】1945年(甘肃清水)国立第十中学同学录|静思斋),其中详述了该校校史,并整理发布有抗战时期该校师生名录。在该文的最后一段,亦曾简要提及抗战胜利后该校复员回河南的情况及其后续:
近日因为一件新的藏品,可以对划红线那一句“盖棺定论”了(也算是纠正了一处错误)。复员回河南之后的校名为“河南省立中正学校”,而非中正中学。旁边括号备注的“前国立第十中学”也证明了许多回忆文章中的说法,只不过从这张毕业证明书来看,这或许并非单纯出于师生们对谄媚做派的反感(翟绍武改校名是因当年为常公六十寿诞),而亦体现着学校“官方”的态度,毕竟国立中学在当时也算是挺有号召力的一块招牌。
其实这张故纸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地方,可以补充该校校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该校被军管会接收,只保留了初中部,后即演变为如今的郑州四中,这段校史并无疑问。但长期在国立十中/河南省立中正学校求学、教学的马道聚,在回忆文章《培育我十年的国立十中》中提到,接收时仅剩教职员七人。那么校长及其余师生去哪了呢?
这张签发于1949年6月的毕业证明书或可解答这个问题。它足以说明,1948年10月可以视为郑州四中的开始,但却并非“国立十中”的结束。显然,该校在时任校长韩瑞堂(河南修武人,原为教导主任)的带领下进入到“流亡”状态并继续教学,建制至少还保持了半年以上!只可惜,该校后来迁至何处,终于何时,目前仍是未知。
此证原主赵居正,河南巩县人,所贴照片已是军人装束。我当时买回这张证书,只是想对该校校史略作补遗,还真没想到能查到这位“小人物”的什么信息。结果今天出于职业习惯随手多搜了一下,竟从《巩义文史资料》(巩义是巩县的今名)的一篇文章中发现了他的名字!
此文是一位离休教师?张光建写的《海峡两岸连着心》,题材有些靠近统战,文章的主人公正是赵居正,他与张光建是在老家时的同学(并非中正学校同学),并有白本五、杜祥瑛两位拜把兄弟留在大陆。据此文回忆,约在1947年时,他们的学校闹出一点“状况”,赵居正就离开了巩县,后来参了军(期间在中正学校读书的经历张文没提),1950年从海南撤台。
那时的赵居正大概只是个大头兵,据说后来在台干了近四十年,才以少校军衔退伍。八十年代末两岸开放后,他曾数次回乡探亲,并与当年的老兄弟、老同学再聚首。赵居正撤台时,妻子留在老家,后改嫁他人,赵在台则未再娶,孑然一人住在一家旅馆的楼房里,孤独终老。我想此证如今既得以“面世”,说明赵居正极有可能已不在人世了,忽然想到了之前看到过许多为此类在台国军老兵的孤坟荒冢寻亲的相关报道,一时不胜唏嘘...
当年赵居正与老同学们把酒言欢的地方,叫“宋陵酒楼”,如今似乎还在,位置离宋仁宗的永昭陵不远。我计划今年五月间去巩义宋陵采风,届时或可去这里吃顿便饭,算是对这段“故纸缘分”的一点香火情吧。
前一篇:于公粪石诗草(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