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地标居乡野,古阳平关话今昔|静思斋

标签: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勉县古阳平关勉县万寿塔勉县故城历史文化街区勉县县治变迁 |
分类: 文保寻踪 |
《陕南纪行》第七篇:勉县古阳平关与万寿塔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3年9月24日
《陕南纪行》系列今日便是终篇了,原计划的最后一篇是以定军山为题,但经过仔细考虑,决定还是改为记录一下我这次在勉县最后的游踪(定军山已简要写入上篇,反正写三国战史的有很多大神,也不差我一个)。当日下午两点多从武侯祠出来后,在诸葛古镇简单吃了点东西,继续去逛了联票中的天下武侯祠展览馆、郡丞府、冷兵器博物馆,前者还算有点意思,后两者(呵呵)不看也罢。
此时刚到四点,离火车发出还有四个小时,在时间上还大有可为。而我原本以为时间紧张,除了几处国保之外,未再规划其他行程,一时竟不知再去哪好。正在彷徨之际,幸在诸葛古镇看到了一张勉县全域旅游图,发现就在西边不远,有古阳平关及万寿塔。由于常看三国,我对阳平关这个地名自然熟悉,于是欣然前往,等候公交不至,便扫了一辆当地的共享单车沿108国道顶风骑了过去,运动量提升起来,全身倒也舒泰。
全程大约三公里,骑行未半便看到了左手边田间的万寿塔,我决定还是先到阳平关,回来时顺路再到万寿塔便是。行至终点还车毕,发现阳平关是在国道南边的低洼处,下了一段陡峭的台阶,又从一个年久失修漏洞百出的破烂吊桥上跨越汉惠渠,终于来到古阳平关的复建的一段砖石城墙下。
其实除此之外,如今还有一个作为“正宗地名”的阳平关,在宁强县阳平关镇,我所乘火车便是从汉中到那个阳平关的。这两个阳平关离得甚远,源流三言两语也解释不清楚,总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明清古籍中就已常被人搞混淆。宁强阳平关得名甚晚,而三国时期的阳平关,所指是勉县这里,现称之为“古阳平关”倒也贴切。本文中所说的阳平关皆是指此,与宁强那个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不再另注。
阳平关也是个三国古战场,我奋勇先登城头遥望一番古时的金戈铁马,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咦?我该守哪边呢?哈哈,先别着急,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那天对着地图琢磨了一晚上,专门写了篇考证,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见:三国著名古战场阳平关,到底算不算蜀汉防御体系中的战略要地?
如今阳平关一带颇显荒凉,西边已是远郊,东边则是田园风光,亦不见城市风貌。但鲜为人知的是,从明洪武初年到民国的五百余年间,这里其实一直就是沔县县城所在,我所立之处,大概原应是县城之西门。1935年沔县县城迁今址,这事恐怕和那年与红军的战事大有关系,如果不是因为迁址,勉县今日的繁华应该就会体现在这里了。
勉县县治之变迁
阳平关虽不仅仅是一个“关”,但当年的沔县城也无非是一个蕞尔小城。这里多少有些山高皇帝远,明清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各路起义军层出不穷,还不乏声势浩大者。您可能都想象不到,就连太平军都曾有一彪人马(四王西征)打到沔县并占据汉中府一带!不知是否是由于迭遭战乱之故,旧时沔县“人丁不旺”,20世纪初,来此考察的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在其《手绘天朝》一书中记曰:“城方圆四里,人家凡一千,人口约三四千。”从中大概也能管窥沔县当时的规模了。
所以说,如今复建的这一小段城墙,大约只是为了旅游开发的需要,徒具其型罢了,甚至还未必像旧日之风貌。但不管怎么说,它倒是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文保级别连续攀升(现为省保)。我走到城墙最南端的断头,便看到了奔流的汉江之水。此前在洋县城固,均急于赶路而无暇触碰这条大河的脉搏,此时正好可遂愿,于是下至岸边。不知是否为枯水期,河滩所露甚宽,然水流颇为湍急,心想古人徒涉之,当怀莫大勇气。
沿江有条村道,看着可以到万寿塔那边,我便不再返回国道那边骑车,决定直接溜达过去,正好也可以一路欣赏江景。阳平关这里如今名叫莲水村,我在村落的边缘看到了一些夯土堆,这或许才是正宗的城墙遗迹。一路听着滔滔水声,走在原生态的村落里,与田间的农民咫尺距离,颇有些返璞归真之感。行约二里,忽而古塔在望,一群飞鸟围之盘桓,在湛蓝的远山与缥缈的流云映衬下,画面让我如痴如醉。只可惜相机低端,光线偏暗,无法尽展其美也。
明朝万历皇帝为了给母亲李太后祝寿,下旨在全国广建万寿宫。沔县万寿宫建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塔在宫旁,为配套建筑,万寿宫毁于清代与近代的几次兵燹(1935年因与红军作战,国军部队将残余建筑全部拆毁改建碉堡),唯塔独存。清光绪年因甘肃文县特大地震波及,万寿塔塔顶被震落。
如以位置关系来说,万寿塔是在沔县旧城东门外一里,其位列“沔县八景”之一,亦可谓沔县的地标性建筑。据说,原先汉江水面更宽阔,万寿宫不远处便是个熙熙攘攘的码头,不久前写过的王渔洋来汉中时曾有诗曰“万叠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形容的就是当年汉江航运之盛况。惜随着旧城“乡村化”,过往的繁华终成一梦。
走到近前,我发现围绕着万寿塔现已复原了一些“码头”景致,古香古色,还挺有意境。这大概是勉县故城历史文化街区开发项目的一部分,或许搞好后也能和诸葛街景区连成一片,只可惜目前与定军山、阳平关那边一样,似成烂尾工程,境遇极为凄凉。由于外围以栅栏、铁丝等拦阻,无法再到塔下,我只好沿着破败、堆满垃圾的“古街”穿出村落,再过汉惠渠,武侯中学已在近前。
万寿塔目前也是省保,但我觉得它大有不久后升为国保的潜力,如能因此对发展提供助力,解决当前窘境,也是一件好事。对我而言,勉县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在细节上也有没尽寻访到位的,希望有机会再来时,能看到一番新的面貌——其实也没有必要太过刻意的营造,若能与原生态的乡间野趣和谐共存则最好不过。
匆匆两日的行程终于要结束了,我坐在勉县袖珍的候车室里,一时竟有些不舍的情绪,不光是对这个地方,也有对即将度过的这一年,恐怕今年是再无机会如此惬意了,然明年又会如何呢?回来之后,我利用一个半月的工作闲暇(其实也耽误了些工作时间),断断续续写完了本系列的七篇游记+二篇附篇,这也是我有史以来唯一一次能写完全程游记的,也算是对得起自己每一分钟的快乐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