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西汉博望侯张骞的官职与爵位|静思斋

标签:
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博望侯博望县张骞故里 |
分类: 史海一粟 |
《陕南纪行》第四篇&国保寻踪(134)城固张骞墓之附篇
谈丝路则必先谈张骞。
张骞在正史中有传,然原文篇幅短小精悍,国内外关于他的研究成果倒是极为丰硕,千万言恐怕已是不止,随便一部传记好歹都有几十万字。那些高屋建瓴、广为人知的事当然不用我再多说,我倒是想借此篇游记作一附篇,简单谈谈张骞的官职爵位上一些并不太受人关注的小细节。
首先要说明一点,官职与爵位是两条线的事,官职再高未必一定有爵位。而汉以军功封侯,汉初制度严谨,侯爵实难幸致(当然也难免会有少数外戚走后门的情况)。君不见李广和匈奴打了一辈子仗,竟连关内侯都没捞到咩?
《史记》中张骞有记载的第一个官职是“郎”,在此之前的经历,当然已不可考。具体是什么郎不得而知,应该是光禄勋的下下属,大概是俸禄三四百石的小官,但经常能有机会接触到皇帝展现自我,这也是他可以得到出使西域机会的原因所在。在历经十三年艰辛从西域归来后,汉武帝立即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此职务秩比千石,是皇帝身边的顾问,参谋议政,奉诏出使,多由宠臣担任,显然他的官职与地位于此时大幅提升。
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被外派,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定襄之战)。此时的校尉,可并不像三国时期那样不值钱,而是位列将军、中郎将之下的重要军职。将军并不常置,只在对外征伐时才临时授予,中郎将全国也没几个,都是秩比两千石的高级军官,您可能想不到,就连一些常设的校尉(如八校尉)也是秩比两千石。张骞的校尉身份有可能是临时设置外派的那种,一如当时的剽姚校尉霍去病。
此战战果不算辉煌,但却是一代战神霍去病冉冉升起之时。是役,霍去病亲率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数百里,斩首两千余而还,受封冠军侯。及得胜归,张骞亦得封侯,不过他的功劳并不是直接在战场杀伐,而是因为熟知匈奴地理,做好了向导乃至后勤保障工作,使“军得以无饥渴”,再追叙之前出使西域的功劳,乃获封博望侯。
当时的列侯也尚未划分县、乡、亭三等,都可以认为是县侯,即以县为封地。多数情况下,这些县都是已实际存在的,然而霍去病、张骞的冠军侯(功冠全军)、博望侯(广博瞻望)情况则不同,其命名饱含武帝赋予的特殊含义,封地也是从原有的县中划出一部分,待后来侯国除,才改为同名的县。也就是说,在封地名称上,正常是因县而侯,霍、张是因侯而县,正好是反过来的。
张骞的封地博望,是当时从南阳郡犨县(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划出来的一块,与张骞的祖籍与人生轨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也许他一辈子也没到过那里(只是食邑罢了,我在之前蔡伦墓一文中也简单提到过这个问题)。两年后,张骞被擢升为卫尉,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仅次于三公,职务相当于皇帝的禁卫军总司令,这也是张骞平生官爵的顶峰。
鲜为人知的是,张骞的侯爵身份并没有保持多久,而且还差点掉了脑袋。这是在他封侯的第三年,卫尉张骞又以将军的身份外派领军出右北平,与李广兵分两路进击匈奴,因为“失期”——即没有在约定时间赶到会合,差点搞得李广全军覆没。西汉军法严峻,也没人听你分辩客观理由,这种情况为将者就是论罪当斩。所幸当时可以花钱“赎刑”(死刑亦可赎),张骞应该也不差钱,黄金如数到位因此免死,但官、爵全被撸了。
那时也不像现在这般动辄永久封杀,罪赎清了该用还是会用。不久后武帝即再度起用张骞为中郎将,二度出使西域。回朝后,张骞被武帝任命为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行令(即后来的大鸿胪),再度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但侯爵却未恢复,一年后,卒于任上。纵观其一生仕途,除为汉使“凿空”(此二字出自史记,不能以现在的字面意思理解,而是开通之意)西域之外,两次以临时军职从征匈奴,在朝则绝大多数时间为武帝近臣,位高权重,按现在的标准至少得是“副g级”。
张骞是西汉外交的领军人,其“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甭管爵位在不在了,胡人只认他的名号。于是张骞之后出使西域者,皆自称“博望侯”的人,既倍儿有面子,还能得到胡人的信任,何乐不为?“博望侯”在汉廷被褫夺,在西域反倒是闻名遐迩,成了极为好使的金字招牌,这恐怕连张骞自己都没想到。
至于张骞的博望侯国,在除国后改为博望县(今河南方城县博望镇),属南阳郡。对于这个地名,熟读三国的朋友绝对不会陌生。对,火烧博望坡,就是在这里啦!而在他的家乡城固,后来也出现了一个以博望为名的地名——博望村(现属博望街道)。我原收藏有一批汉中古迹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便是“张骞故里”,下有注曰:“在今城固西二里博望村即是”。照片中有一通“汉博望侯张骞故里”石碑,这次我曾悉心探寻此碑,惜未见到任何蛛丝马迹,在文献中也完全查不到它的来龙去脉,却是一个谜了。